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把语文教到学生手上

发布时间:2021-09-08 00:50:32 浏览数:

 把语文教到学生手上

  丹阳市实验小学

  张学伟

  一个电话的启发

 一次,给我的师父张赛琴老师(著名特级教师)打电话,谈到了她刊登在《语文建设》的一篇文章《把语文教到学生心里》。师父突然说了一句:“是的,要把语文教到学生心里,但——更要教到学生手上!”

  我心里一震:是啊!我们多少次发现,搞外出活动,学生那么投入,那么开心,甚至好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兴奋之中,然而,拿起笔来,却不知从何写起,只好三言五语,草草了事;多少次课堂上,孩子那么动情,那么踊跃,然而,站起来却语不成句,词不达意,真是“心有所悟口不能言”。这——是为什么?

  放下电话,我默默思忖了很久。

 一节赛课的顿悟

  没多久,我的徒弟——我校青年教师钱煜华参加镇江市“新秀杯”赛课,抽中的题目是《最佳路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比赛的方式是头天抽课,第二天上课。时间很紧,拿到题目,我们俩,还有我另外两个徒弟,就凑在一起埋头研究起来。

  课文内容很简单: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就要对外开放了,可他却为最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伤透了脑筋,经过多次修改,仍不满意。接到催促电报,他非常焦躁,就到地中海海滨去整理思绪。然而,一位无力照顾葡萄园的老太太的做法使他受到启发。老太太的做法是让顾客自己摘葡萄,自己放钱。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格罗培斯恍然大悟,于是在乐园种草,提前开放。半年后,游客踩出的道路有宽有窄,优雅自然。格罗培斯就按这些踩出的小道铺设了道路。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这是苏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许多名师都上过。于是,经过几个回合的讨论,我们制定了初步的教学方案。具体的设计已经不记得了,无非是什么紧扣词句,以读为主,前后呼应之类的,好像很严密,很充实,很紧凑,其实是理不清头绪,纠结于细节,亦步亦趋,毫无新意。当然,和许多设计一样,步骤繁多,环环相扣。看着钱煜华痛苦的表情,我都心疼:是啊,这么多环节,记得住吗?有必要吗?这就是语文课吗?

  我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但哪里不对,却说不清楚。

  好像陷入了僵局。

  匆匆扒了几口晚饭,时间已经不早了。独自回到办公室,我又陷入了沉思。我是一贯主张走进文本的。课有三种境界:第一层次人在课外,第二层次人在课中,第三层次人课合一。好像是王崧舟老师讲过的,我非常赞同。那么,怎么让学生走进文本呢?我忽然想到,走进文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当自己是格罗培斯,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心境。这时,“把语文教到学生心里”——师父的话一下子闪过我的脑海!

  我急促地拿起课文看起来,三下两下圈圈画画——成了!

  再把几个徒弟叫到办公室,我信心满满:“要让每个学生都走进课文,做一回建筑大师!

 我们的设计主线是体会格罗培斯的心路历程,三个训练点是格罗培斯的焦躁、启发和感言!一上课,你出示迪斯尼乐园的图片,带学生进入情境,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文中伟大的设计师格罗培斯,让他们做自我介绍………”

  我自顾自的陶醉着,他们眼睛都不眨地看着我,等待下文。

  “然后呢?”一个徒弟问。

  “然后………然后………”我挠挠头,突然灵光一闪,“然后让学生读啊——伤透脑筋、50多次修改、烦人的电报………学生可以拿起笔写一下,就写格罗培斯的焦躁!抒发主人公的情感!”

  好像一下子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那么——下面就让他们写格罗培斯的启发?”一个徒弟也受到了启发。

  “yes!”

  “主角”钱煜华也一下子顿悟:“最后写获奖感言?”

  “对!”

  办公室一下子沸腾起来。

  “这不是让学生走一遍格罗培斯的心路历程吗?好极了!”

  “选了三个点,让学生练到手上!既体会了情感,又练习了表达,水乳交融!”

  ………

  “最关键的是,我不用记住那么多那么复杂的环节了,这么简单,我可以安心睡觉喽!”钱煜华如释重负。

  第二天,参赛结果,钱煜华获得一等奖。

  语文课是不是一定要面面俱到?白话文是不是真的那么复杂?我好像一下子顿悟:语文教学一定遵循两条:第一,让课堂简单起来;第二,让学生“心里悟出来,手上练起来”。抓住训练点,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一处标点的推敲

  2009年,郑州,“全国语文高峰论坛”活动。

  台上,蒋军晶老师正在上课,他执教《趵突泉》一课。

  课堂渐入高潮,学生正在大声朗读描写大泉的精彩片段:

  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

  这一段很经典,老师们都愿意在此处下力气,让学生读好,悟好,甚至当堂背会。当然,通常采取最多的方法是朗读,加上想象。

  “学伟,对这一段的教学,你有什么想法?”坐在我旁边听课的师父(张赛琴老师)忽然问我。

  “我………好像也没什么想法。”我还真没想出什么好招儿。

  “我是问你,假如你来教,这个‘冒,冒,冒’怎么教?”师父语气温和,但不依不饶。

 “我………要不您提个醒?”只好耍赖了。

  “你看,假如换换标点,怎么样?”

  “换标点?”我眼前一亮,赶紧把目光收回到课本上,不,是聚焦在“冒,冒,冒”这处细节上。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紧盯在那两个逗号上。那,仿佛是打开这一段教学灵感大门的金钥匙。

  对了,聪明的同行,你一定猜到了,我在想,假如我是学生,换标点,我会把逗号换成什么呢?

  听完课,赶紧聚到师父房间讨论。

  “我觉得——学生首先会换成感叹号!”我迫不及待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还会换什么呢?”师父在启发我,等待我“花开的声音”。

  “还会——换成省略号吧?”我不敢肯定。

  “对!”师父声音突然提高,好像有些兴奋,“那么,感叹号、省略号、逗号各有什么不同,你想过没有?”

  于是,我又陷入沉思,脑海中开始“翻江倒海”。我在寻找,翻取一根能牵动我思维的藤。

  忽然想到了支玉恒老师的经典课例《草原》。

  在教学第一段“草原美景”时,支老师抓住作者的感受——初入草原,想“高歌一曲”;深入草原,想“低吟一首”——让学生朗读、揣摩、感悟、品味。课堂的精彩自不必说,那浓浓的韵味也久久不绝。

  是啊,老舍先生初入草原,他说:“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高歌一曲”?是因为老舍先生受到了震撼啊!广阔的草原,一碧千里的原野,让身处北京胡同小院的老舍先生怎能不激动万分?怎能不“高歌一曲”?此时,如果让他选择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一定会选——感叹号!

  然而,当老舍先生久久的站在草原,久久的品味草原,他又说“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为什么这时却要“低吟一首”?因为他已经完全陶醉了,草原的美景让他只想轻轻地吟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此时,再让他选择标点符号,他一定会选择省略号!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其实,我们每个人看到令人震撼的美景,是不是都是这样的情感波折——先是惊叹(感叹号),然后陶醉(省略号)?

  而《趵突泉》正好也是老舍先生的作品!看到“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不知疲倦”的大泉,可以想象,他一定又走了一遍和看到草原时一样的心路历程,那就是——惊叹,陶醉!

  感叹号和省略号正好打开了想象,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还原作者看趵突泉的情感变化过程!

  茅塞顿开!我赶紧把这些收获向师父汇报。

  “就是这样!课文中为什么是逗号呢?因为趵突泉冒水日夜不停长年不息,是一种常态,也表示作者从沉醉中走出,心情归于平静。对吗?”师父做了总结。

 “妙!这样,一个小小的换标点,让学生走一遍作者看泉的情感变化过程,牵一发动全身,太棒了!”我不禁欢呼。

  虽然不能马上走上课堂,但我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相信这一处细节的揣摩,学生的生成一定非常精彩,无论说还是写。因为想象的闸门已经打开,情感的泉流已经涌动,情动而辞发,想不精彩都不行!

  暗自欢喜——我又学了一招。一处小小的标点,引爆了课堂!

  一首古诗的揣想

  上过很多公开课,从来没有上过古诗,不是没有,是不敢。

  这一次,我决定挑战一下自己。我选上的是《游园不值》。有人说,窦桂梅老师上过的,那么经典,你还上?我说,我跟窦大姐的不同,我走另一条路。

  嘴上说的硬,心里直打鼓。

  开场了,我先让学生读诗。

  当然,读得正确通顺,但只是四平八稳。这在我的意料之中。

  于是,我开始提出要求:“看看自学资料吧,想想诗句意思吧,每一句的读法都不一样啊!要用心地——揣摩!”我特意强调最后两个字。

  静静地沉思了片刻,开始有学生试着读了。慢慢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响,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起来。

  “谁来读?”我问。

  “我来!但是我想一边读一遍表演!”一个男孩子自告奋勇。

  他站到了讲台上,要读的是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只见他一边抑扬顿挫略带夸张地读,一边高抬腿轻落脚地走路,好像生怕踩到什么。

  “你这是干什么?”

  “爱花啊!我怕自己的鞋子踩伤了小草。”

  这个聪明的孩子!我从心里赞叹。

  课堂仿佛一下子被点燃了。孩子们纷纷要求“表演读”。这些“小鬼”,一旦疯起来,精彩纷呈自不必说,会有多少意想不到的“火花”啊。

  静静的,静静的,全体同学都屏住呼吸。一位“叶绍翁”站在“柴扉”(黑板)前,他轻轻地“叩门”——一声,两声………他时而低头看看脚下的“小草”,时而摸摸自己的心口,时而再轻轻地敲几下“柴扉”。显得那么焦急,又那么耐心………这是“小扣柴扉久不开”。

  转身,准备离开。最后一次回头,“叶绍翁”的脸上忽然显出诧异、惊喜的表情:瞬间变化的眉眼,张大的嘴巴………原来他发现墙头伸出了“一枝红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欢笑声,掌声,争论声………同学们沉浸在这个人与花“相遇”的故事里。

  热闹过后,我忽然问:“大家都在表演诗人叶绍翁,那么院子的主人呢?他在哪里?他会想什么?”这是本诗的一个空白,因为主人是谁和他是不是在家都无从得知,只能想象。当然,学生的争论也不会有结果,但是却使他们的目光开始关注诗中另一个隐藏的人物——

 园子主人。不少同学认为,园子主人就在家里,但不愿开门。为什么?“应怜屐齿印苍苔”呗!也许是别的人曾经进入过园子,但摘花踏草,折枝损叶,引起了主人的不满,所以听到敲门声,拒绝开门………

  想象的闸门一旦打开,就是洞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我适时地“勾引”他们继续深入:“其实,作品中的‘人物’有时不一定非是人,也可以是物,但它们好像有人的生命………这首诗中还有其他‘人物’吗?”

  “有!杏花!”

  “小草!”

  “柴扉!”

  ………

  一花一草都成了孩子们眼中有生命力的“人物”。

  请看一段学生现场完成的想象习作片段:

  小草(1):杏花妹妹,这里有一位爱花的读书人,他想到你的园子里去看看春天………

  杏花:你怎么知道他是爱花的人呢?前几天来了几个,也说是读书人,折了我们很多枝呢!现在,不管谁来,主人都不开门呢!

  小草(2):他………真的是爱花的人呀!他高高地抬脚,轻轻地落下,连我们都不伤害,怎么会不爱花呢?

  小草(3):还有,他还是个有修养有耐心的人呢!你看他轻轻地敲门,那么长时间还在等,不是很诚心,很耐心吗?

  ………

  杏花:好吧!大家说了这么多!我也很想见见他!

  “一枝杏花从墙头伸出,四下张望。”

  多么美的想象,多么敏锐的感受!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的心渐渐软化。我似乎听到两个声音:一个叫“爱”,另一个叫“懂得爱”。这两个东西正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拔节,在生长。

  我的不可思议的孩子们!

  一段久久的思考

  把语文教到学生手上,我们且行且思。

  当然,这里的“手上”,不仅仅是会写,还要会说,会演,总之,会表达。我们不要“茶壶里煮饺子”的闷葫芦,我们要的是会读书,会理解,会表达,会运用的聪明的孩子!

  而这些,需要我们用心地,在一节节的课堂上去把每一块“璞玉”雕琢。

  愚钝的我有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找到课文的训练点

  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习作的方法,最根本的途径是——习得。只有悟到,练到,才能得到。所以,亲爱的同行,请腾出时间,让孩子练起来;

  ——找到课堂的引爆点

  教学设计往往有许多点,但必须进行筛选,有舍才有得。教学上讲究“攻其全身不如断

 其一指”,集中火力,效果更佳。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引爆点,唤醒的是情感,激起的是碰撞,引爆的是思维;

  ——找到学生的生长点

  一个孩子,不论他将来是花,是树,还是草,现在他需要的肯定不仅仅是水分,正如我们的课堂不仅仅只有知识,还有理解、关爱、互助、报答………这些将伴随他走过漫长人生的能力都是今天的营养。而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一个能让他生长的点,让它伸展,让它蔓延………语文,是我们凭借的方法,手中的武器。

  仿佛扯远了。

  把语文教到学生手上——长长的路,让我们共同探索。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 手上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