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人类对自然界索取具体事例

发布时间:2021-09-14 15:05:45 浏览数:

 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的具体事例

 从 大约从 5000 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开始加剧,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使森林和草地等遭到了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沙漠化,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大大高于自然丧是 失速度。特别是 18 世纪以来,人类由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伴随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急剧增加,加上环境污染,使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并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全世界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及滥捕滥猎,已使上千种野生动物灭绝。据估计,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几乎要比过去快100 ~1000 倍。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明。

  ( (1 )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断化。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使很多生物失去栖息地。拥有 有 50 %物种的栖息地的热带雨林,比原有面积减少一半,大部分国家的森林均成片断化,被退化土地所围绕,损害了森林维持野

 生生物种群生存和重要生态过程的能力。中国的天然林被砍伐和形成片断化情况更为突出。

  ( (2 )掠夺式的过度利用。人口的增长,对生物资源无止境的索取,使生物资源严重破坏。大量的森林、鱼类和野生生物资源遭到过度采伐和滥捕滥猎,物种生存受威胁,有的达 到了绝灭的程度。例如我国羚羊、野生鹿、珍贵毛皮动物和各种鱼类物种种群数量已大大减少。中国海域的经济鱼类资源在60 年代已出现衰退现象,由于采捕过度,现在海洋渔获量大大下降,如大黄鱼等优质鱼,目前几乎不成渔汛。很多野生药用植物和珍贵的食用菌,由于长期人工采摘和挖掘,使其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大大减少。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成了人们的盘中餐,而搜寻珍稀商品(如象牙)和用作宠物、猎奇收藏品也危及了某些种群,同时使另一些种群惨遭灭绝。

  ( (3 )环境污染。城乡工农业污水排放,大

 气污染,重金属以及难以降解的化学品富集化,引起水 域、大气和土壤污染。污染物的排放,已使生态系统忍受力和大气扩散能力负担过重。臭氧层的耗竭、酸雨和空气污染都对今天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的伤害。污染物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移,使一些敏感物种种群数量减少或消失。我国受工业达 废弃物明显污染的农田达 0.1 亿公顷,约占的 农田总面积的 10 %,受农用化学物污染的达 面积也达 0.1 亿公顷。中国不少湖泊和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使得某些水生生物消亡。

  ( (4 )农业和林业的品种单一化。在农业上为了达到更高的收获量,往往就种植单一的高产品种,这些作物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随着作物种类数 量降低,与之相应的固氮细菌、菌根、捕食生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的生物以及一些在传统农业系统中几世纪共同进化的物种消失了,如印度尼西亚在过去 去 15 年内已有 1500 个水稻地方品种消失了。农业上品种的高度一致性对病虫害的爆发和其它灾害的发生缺乏抵御能力。林业上

 为了人类的需要往往毁去物种丰富的林地,种植单一树种,例如转变为咖啡、油棕和橡胶的种植园,使各类生物失去原有栖息地。

  ( (5 )外来种的引入。外来种的引入能够引起物种的灭绝,因为有些外来种常引起当地传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破坏,造成生态失衡。某些地区由于人类的定居,任意 引入外来物种,特别是动物,往往导致整个或部分从 的陆生动、植物的灭绝。自从 1600 年以来,由于外来种的引入,全世界的两栖类和爬行有 类共有 22 自 个种灭绝;在新西兰,自 1000有 年以来,青蛙和蜥蜴有 9 个种由于引入外来种而使之灭绝或接近灭绝,23 个种和亚种的当地鸟类濒临灭绝。在具有极高特有种的非洲裂谷省的一些湖泊里,引进鱼种以使当地的土生种濒临灭绝;外来的蠓、蛇和其它引进动物,可能很快就会导致当地土生动物的灭绝;而引进的食草动物如羊、驯鹿等也会使土生的植物消灭。外来种还使土著植物灭绝,在菲律宾,由于引入猪、山羊和兔子,在 在 1790 ~1840 年间,有 13 个土著植物灭

 在 绝,包括两个特有种。在 1992 ~1993 年,相继在中国福建东山和厦门马峦湾发现一, 种双壳类沙筛贝,这个物种原产美洲,80年代首次在香港水域发现,目前,上述两处桩柱、浮筏和一切养殖设施表面几乎百分之百被它占据,把以往数量很大的藤壶、牡蛎等都排挤了,因争夺饵料,使养殖的菲律宾哈仔、翡翠贻贝等产量大幅度下降。再如,在 在 80 年代我国从英国和美国引进的大米草和互叶米草,在中国沿海滩涂种植,收到一定生态效益,但因繁殖迅速,与养殖业争夺场地,改变了原来的滩涂生物群落。不仅如此,外来种的 引入还会导致原有生境的破坏,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因此对外来种的引入要考虑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要持慎重态度。

  ( (6 )全球气候变化。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空气污染的一个巨大的副效应—— 全球变暖—— 将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巨大的伤害。是 人类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主要是 CO2和 和 CH4 等)的增加可能导致下一个世纪大

 升 气温度上升 1 ~3℃ ℃ ,将会使陆地物种的忍移 受极限向极地转移 125 公里,或在山地垂直升 高度上上升 150 米。许多物种的现在分布可能跟不上预期的气候变化,一些物种可能消失,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 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 类开始开发利用自

 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 征服自然”“ 统治自然” ,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 一个新的境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关热词搜索: 事例 自然界 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