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韩愈文学主张

发布时间:2021-09-16 16:41:43 浏览数:

 韩愈的文学主张

 韩愈的文学主张,与他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有密切关系。他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比较复杂,主要渊源于儒家,但也有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他一方面谈仁义,谈性三品,继承孟轲、董仲舒的儒学传统,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原道》),僧徒返俗,佛经焚毁;另一方面又相信天命和鬼神。一方面赞扬孟轲辟排杨、墨,“功不在禹下”,认为“杨、墨行,正道废”(《与孟尚书书》);另一方面又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读墨子》)。一方面主张“宗孔氏”,“贵王贱霸”(《与孟尚书书》);另一方面又盛赞管仲、商鞅的事功,指斥后人“羞言管、商氏”为“不责其实”(《进士策问》)。一方面诋毁王叔文集团的改革;另一方面却追随另一个比较进步的政治家裴度,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擅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反映。因此,韩愈虽然以儒学的卫道士自居,可是在宋代理学家看来,他是“为文所得处多”,但对儒家之道“却倒学了”(《二程遗书》),“其论著不诡于圣人盖寡矣”(杨时《送吴正子序》)。

 关于散文和诗歌的写作,韩愈有整套理论。第一,他继承儒家的传统观点,认为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主张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而道的内涵,就是仁义。

 第二,古道载于古人之文,尊尚古道,就要提倡古文。“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提出学习先秦两汉古文的主张,严格规定“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的学习标准。于五经外,也要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同工异曲”的作品,“沉浸醲郁,含英咀华”(《进学解》),合“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旧唐书》本传)于一手。

 第三,学古的用意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惟善用古者能变古”(刘熙载《艺概》),所以他坚持“唯古于词必己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的写作原则。

 第四,用古文的形式写有充实内容的作品,首先要求作者有扎实的道德修养。他根据《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的养气论,认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第五,充实的内容又必须来自现实生活的土壤。他认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平情绪是使

 作品思想性深化的原因,因而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送孟东野序》),“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等论点,“自言其文亦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词”(刘熙载《艺概》)。这就突破了文以载道观点的局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关于《诗三百篇》的“怨”“刺”作用、屈原的“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等说,并对宋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起了重要影响。

 第六,在作品的风格方面,又强调“奇”。“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李肇《国史补》),可见韩愈的诗文,在“元和体”中代表着“奇诡”的一路,韩愈与元稹、白居易,都推崇杜甫,但发展的方向不同。元、白重杜轻李,韩愈则李、杜并重。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奇情壮思、幻想驰骋,更倾向于李白。他批判扬杜抑李论者“蚍蜉撼大树”,推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表示自己跟李、杜“精诚忽交通,百怪我入肠”,向往并追求李、杜那种“巨刃摩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调张籍》)的雄奇风格,这对同时代的作者如樊宗师、李贺、卢仝、皇甫湜和宋代王令、清代胡天游等人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 韩愈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