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2,回延安

发布时间:2021-09-28 11:32:34 浏览数:

 2

 回延安 【文本 研 读】

 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 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把诗歌的内容表现得形象、生动,而且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得亲切、热烈。

 【教学 创意 】

 分组评说、朗诵每一诗节。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一句话,两句话(加情感),一段话(加语言特色)等形式来评说每一诗节。进行扩充式表达训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通过分组合作,在诵读中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

 3.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

 【 教学重难点 】

 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通过分组合作,在诵读中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

 【 教学准备 】

 布置预习,小组分工评析每一小节。

 【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欣赏两张图片,直接导入。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三、分组评说诗节。

 注:每一组一个诗节,第六组总结。

 1.请用一个字评说。

 明确:回、忆、话、看、颂。

 2.请用一个短语评说。

 明确:回延安,忆延安(忆往昔),话延安(话相聚),看延安(绘新貌),颂延安(展未来)。

 发现:以作者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过程)为 线索。

 3.请用一句话评说。

 明确:诗人阔别 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

  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

  描绘延安新貌。

  延安的光辉历史和美好的明天。

  4.请用两句话评说(加情感)。

 明确:诗人阔别 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描绘延安新貌,赞美 10 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每一组呈现 后追问: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这些情感?(领会到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区别即可)

 诗歌的抒情层次:

  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 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 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 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5.请用一段话评说(语言表达特色)。

 (小组综合预习批注评说每一诗节)

 明确:

 (一)第一诗节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 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内心的激动、兴奋。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手抓黄土”后带“我不放”这个 补语来形容,“贴在心窝上”前加“紧紧地”这个状语来修饰,抒发了踏上延安故土时无限欢喜、倍觉亲切的感情。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写往日:“几回回梦里”、“双手搂定”,抒发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写现在,“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板书:夸张比喻)。两节之间构成衬托的关系,以往日衬托现在,往日的思念成梦, 衬托、突出了现在梦境成为现实的欢喜和激动。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 通感修辞方法,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板书:拟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富有地方色彩的装束,“迎过延河来”的行动,表现出延安群众的热情欢迎。“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前句“满心话”与“说不出来”的矛盾,后句用“一头” 修饰“扑”字,表现了满心激动,不可言传的炽热感情。

 (2)

 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 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二)第二诗节 分析:“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追溯当年相送,写出今日相迎,引到忆写当年延安生活,在诗篇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举两个地名,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还送、今日远迎,情意殷殷;诗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自然地引到忆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运用 比兴方法、 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承接第二层所写延安生活, 呼应第一层的“二十里铺送”,借助延安生活的描写,表明自己在延安人民哺育下锻炼成长,走向前方。“手把手儿”、“打发”等 词语的使用,表现了母子般的亲密感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呼应前面的“分别十年”,抒发了离开延安以后一直未忘延安的深挚感情。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

 传统的表现手法—— 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三)第三诗节 分析:(1)

 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2)

 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 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 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 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四)第四诗节 分析:

 (l)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 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 典型的材料,用 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五)第五诗节 分析: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 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 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 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 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 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 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结尾,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样的结尾, 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六)总结:

 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 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把诗歌的内容表现得形象、生动,而且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得亲切、热烈。

 【总结】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四、分组诵读诗歌 1.每组一诗节,分工练习。

 展示,指导 2.齐诵。

 【板书】

 回延安

 叙事线索

 感情线索

 回延安

 忆延安

 话延安

 看延安

 颂延安

 激动

 感激

 真挚

 喜悦

 热爱

相关热词搜索: 回延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