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沉沦》与《莎菲女士日记》对比赏析

发布时间:2021-09-28 12:20:21 浏览数:

 题

 目

 《沉沦》与《莎菲女士的日记》对比赏析

 摘要

 《沉沦》的作者郁达夫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作者丁玲是两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们的写作风格、思想气质是完全不同的,郁达夫是 20 年代的作家,丁玲则是 30年代有成就的女性作家。但是,他们在早期的创作上有着很大的相似,尤其是体现在《沉沦》和《莎菲女士的日记》。

 关键词:《莎菲女士的日记》《沉沦》 叛逆 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 ;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人公莎菲一个五四运动后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至上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是一个乘着个性解放的风潮走出家门的、外冷内热的 时代女性;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现代知识女性典型, 性情孤傲、内心充满狂热幻想,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的爱情”和个性解放。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特殊环境之下都决定了她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而又没有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纵情声色中的危险,他的性格特征在这种特殊时代背景之下有很大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一、坚忍与怯懦, 二、多情与孤僻,三、被动与主动四、自我与自省,五、情感与理智。以上重重矛盾心理交织在一起使得莎菲的性格呈现出病理特征。表现出莎菲形象的矛盾性,“莎菲女士是心灵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身处异国他乡,“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他”和莎菲都成长自桎梏的社会环境和伦理道德之下,由此产生了一种孤独悲愤的个性特点,他们感情丰富,愤世嫉俗,多愁善感,在踏入社会之后,苦寻真正的感情和依赖在缺乏精神支柱时,为了慰藉空虚的灵魂,借性消愁。这是一种灵与性的困境。

 人物命运经历相似 :

 促使莎菲逐步形成一种不断追求进步,倔强,执着,始终坚持自己认定的方向努力探索的思想性格,其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也有家庭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五四”运动使她思想上有了“追求真理的萌芽” ,他认识到“旧的应该打毁,

 要砍断一切锁链,要冲破牢笼,为了光明。要做一个时代的,社会的。家庭的叛逆”[1] ,正是这种社会与家庭影响的有机结合,使五四运动时代的莎菲“背着时代遗留来的沉重伤痕和对新的生活的憧憬,一天天向上生长。”因为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沉沦》中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为了改变我国当时的社会环境,身处异国他乡,他渴望改变自己,渴望改变自己国家弱小的事实,但是由于自身国家弱小的原因。他在异国他乡,受到侮辱和嘲弄,很大程度上受了“弱国小民”身份的拖累在这样的背景下,使他变得自卑变得不堪重负,他认为自己的国家应该强大,他的命运有意无意地受到了国家影响,他认为自己的沉沦是自己的国家不够强大所导致。可见,他也不甘心这种现状。知道最后他向祖国发出了愤慨的呼声:“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快强起来吧!”[2] 这种敢于和现实对抗的心里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一代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他”和莎菲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做新人的蜕变历程。他们在于旧社会的斗争中,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力,完成了个性的升华。他们不愿与旧社会同流合污,珍视个人品格,代表了一代年轻人的品质和追求,堪称一曲心灵的悲歌。

  文章的艺术表达形式相似:

 《莎菲女士的日记》成功运用了日记体的形式,突出地揭示了作品主人公莎菲形象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这部作品主要是围绕莎菲的情感矛盾展开的,以莎菲女士在爱情方面的种种痛苦来反映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的。莎菲的内心痛苦既有时代社会的情绪,又有个人情感深处的难言之隐;从其感情和性格的内涵和表现来看,既有空虚、寂寞,又有焦急、狂躁;既有情绪的冲动又有理智的思虑……对于这样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表征,再也没有比用日记体的形式来表达更为合适的了,或倾诉,或低吟,或发泄,或沉思,日记体的形式在作品中的运用贴切自如,与作品的内容相得益彰。《莎菲女士的日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是成功运用日记体形式的典范。

 《沉沦》通过围绕一个主人公而展开的,集中写这一人物的故事。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唯一的是主人公思想的波动,并且以人物的死来结束文章。有大量的景物描写,人物内心情绪化描写,使小说具有很浓的抒情性。郁达夫小说的结构不是以情节为中心,而是以人物内心的情绪波动为中轴,依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杜撰成篇。《沉沦》虽无贯穿前后的情节线索,而主人公“我”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却一以贯之,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郁达夫似乎不受叙事性文体小说的结构法则的拘事,缺乏剪裁和伏笔,缺乏因果之间的照应,随意着笔,一任感情波澜的起伏而流动,或只是情绪的连缀。正是这样的富有创造性的创作,郁达夫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

 结论 郁达夫《沉沦》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真情流露,不仅是时代的缩影,也是作者真切的“自我”心理描写,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有了莎菲和“他”的诞生,两篇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多方面描写体现出了两个新生代年轻人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我们把两部作品置于“五四”这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我们就会发现他笔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具有强烈的鲜明的时代特征。由此可见当时两位笔者在五四”运动以后,作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解放危难的中国,寻求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崭新的国家,而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观念的洗刷和更新上。他们注重阐发人

 的自我介绍,注重引导人的自我解放和觉醒。他们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并且有对性的渴望。郁达夫写的《沉沦》以哀伤幽婉的语音诉尽了当时的青年人对自己人生的苦闷和对青春的悲哀,喊出了他们对个性、对人性的肯定以及解放和发展的时代的要求。这种鲜明强烈的时代品格“投合着那个时代沉醒了的‘现代人’的心,在客观上充当了‘五四’时代精神的典型体现者的角色,应合了这一时期对文学创作主体的时代要求。在现代化气息的强烈性和集中性上典型地展现了我国‘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风采。”

 参考文献 [1] 丁玲《中国的春天——为苏联〈文学报〉而写》《丁玲散文集》 [2] “沉沦“浅谈——郁达夫小说《沉沦》略析 吴文昭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4 [3]《中国现代文学史》 吴宏聪 范伯群:对郁达夫和丁玲所处的特殊时代的文学作品特征进行了解 2014.

相关热词搜索: 赏析 沉沦 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