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练 家国情怀
1.(德阳市 2017 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24)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这些做法有助于(
) A.纪传体例的推广
B.君主权威的神化 C.宗法观念的强化
D.华夏文化的传承 2.(湖北八校 2017 年高三第二次联考,24)《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3.(唐山 2017 年二模,24)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著名的有“孔氏家谱”,在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钟。这种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中国(
) A.农耕文化的传承性
B.宗法制度的优越性 C.家国情怀的普遍性
D.国民心理的劣根性 4.(益阳 2017 年高二文科第一学期期末,1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勤劳勇敢的精神
B.艰苦奋斗的精神 C.耕读情怀
D.家国情怀 5.(南平 2017 年毕业班适应性检测,24)成语“奉扬仁风”出自《晋书》,意即颂扬德政。苏轼也倡导“发政施仁”。与这两个成语含义相吻合的是(
) A.导德齐礼
B.安分守己 C.与民同乐
D.博施济众
6.容闳(1828~1912),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 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7.(云南 2018 第一次统一检测,27)著名学者陈来指出,中华文明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价值观念相比,有四方面的基本特点。以下相关论点与论据对应准确的是(
) A.和谐高于冲突——“知善知恶是良知” B.义务先于权利——“力行而后知之真” C.责任先于自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群体高于个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8.(梅州 2017 年 3 月质检,27)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梁启超写于 1900 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当时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
) A.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 B.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C.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 D.倡导维新变法,重现民族辉煌 9.(天津市河北区 2018 届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5)“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下列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节点 ②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③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④反映了中国追求现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图为民国初年上海市场进口日纱销售数据统计,导致上海市场日纱销售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A.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1.(湖北省六校联合体 2018 届高三联考,30)20 世纪 20 年代,春晖中学名师荟萃,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蔡元培、李叔同(弘一法师)、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张闻天、俞平伯、蒋梦麟、于右任……等众多名士前往任教。由此可见(
) A.我国高中教育当时处于起步阶段 B.民国政府重视中等教育发展 C.教育兴国得到部分知识分子认可 D.民国中学教育贯彻共和宗旨 12.(乌鲁木齐地区 2017 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验)1931 年,赵镜元在《全国义勇军运动》一文中写道:“自辽吉事件发生,国人痛夫暴日之侵凌,国难之未已,于是全国之义勇军运动,中央倡之,学界导之,各界从之,呈风起云涌之观。”“辽吉事件”意味着(
) A.中华民族觉醒意识的升华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C.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D.国民政府全力支持义勇军运动 13.(河南天一大联考 2018 届高三阶段性测试,29)下图是中国抗击日本作战情况统计。
上图反映出(
) A.中国的抗战艰难困苦
B.国共两党通力合作抗战 C.两个政府和战场抗战 D.中国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14.(天门、仙桃、潜江 2017 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9)20 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B.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都是 20 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15.(北京海淀 2017 年高三期末,21)下图反映的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 1988 年 1 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C.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16.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 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王韬(1867 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
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 1924 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的新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
答案精析 1.D [根据题干中“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可知黄帝被奉为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由此可见司马迁将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有助于华夏文化的传承,故D 项正确。] 2.A [材料的族规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隐含着儒家教化,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 B项错误;中国古代族规通过稳定家族,进而起到稳定统治的作用,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 C 项错误;家国一体观念是通过族规间接体现的,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 D 项错误。] 3.A [中国农耕文化集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对祖先的崇拜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对后世的影响,故 A 项正确;宗法制度春秋时期已开始瓦解,故 B 项错误;家国情怀与材料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家族情怀,故 C 项错误;对祖先的崇拜不是国民心理的劣根性,故 D 项错误。] 4.D [材料没有涉及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和耕读情怀,故 A、B、C 项错误;“哀民生之多艰”“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故 D 项正确。] 5.C [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旧时用作颂扬德政。发政施仁是发布政令,实施仁政,以上两个成语主要突出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故 C 项正确。] 6.B [据材料容闳“1901 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可得出不是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在材料中肯定了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出他认为光有爱国主义情感还不够,还要青年对此进行理性的引导,才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成为“乱民”,故 B 项正确;据材料“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可得出不是纳入政府的领导,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出要引导的是民众的“民气”,而不是行动,故 D 项错误。] 7.C [“知善知恶是良知”强调的是良知而不是和谐与冲突的关系,故 A 项错误;“力行而后知之真”强调了实践的作用,而不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责任应先于自由,故 C 项正确;“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肯定了个人的私欲,而不是群体高于个人,故 D 项错误。] 8.B [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提出“四大文明古国”之说,通过古今中国的地位
落差,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故 B 项正确。] 9.C [据材料可知 1895 年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不同角度寻求救国救亡之路。因此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节点,故①正确;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不能代表全体国人的意志,故②错误;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不同角度寻求救国救亡之路,说明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故③正确;从不同角度寻求救国救亡之路,反映了中国追求现代化途径的多样性,故④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10.C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能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导致上海市场日纱销售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故 A 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导致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不是日纱销售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故 B 项错误;民国初年,由于民众反对“二十一条”,对日货的抵制,导致日纱销售量下降,故 C 项正确;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故 D 项错误。] 11.C [春晖中学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经亨颐先生创办,目的是教育兴国,20 世纪 20 年代,春晖中学名师荟萃,众多名士前往任教,说明经亨颐先生教育兴国的主张得到部分知识分子认可,故 C 项正确。] 12.A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 1931 年,不难得出赵镜元指的“辽吉事件”就是“九一八”事变,根据“全国之义勇军运动,中央倡之,学界导之,各界从之,呈风起云涌之观”可知,中华民族觉醒意识的升华,故 A 项正确。] 13.A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重大战役、战斗、死伤人数都付出了惨重代价,可见抗战的艰难,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国共合作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战场的性质,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抗战路线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14.A [三民主义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故 B 项错误;科学发展观推动了 21 世纪中国的发展,故 C 项错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产物,故 D 项错误。] 15.A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是 1987 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民众回大陆探亲,因此才有 1988 年台湾返乡探亲团到达北京,故 A 项正确;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是在1992 年,故 B 项错误;台湾并没有接受“一国两制”,故 C 项错误;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是在 2008 年,故 D 项错误。] 16.(1)内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君主即为国家。
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
观念:君民共治;人民主权。
(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
阐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帝);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3)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
(4)主线:一是从家国一体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主权国家);二是从专制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
原动力:反侵略求民主,民族民主思潮。
相关热词搜索: 情怀 家国热门文章:
- 关于某县森林防火宣传“五进...2023-12-26
- 2024年xx市主题教育动员会上讲话2023-12-26
- 2024年度有关市人大在市直机...2023-12-26
- XX市发改委领导关于“修六心...2023-12-26
- 2024年经验做法:三大举措精...2023-12-26
- 2024年XX区长在区委主题教育...2023-12-26
- (合集)关于纪检监察干部教...2023-12-25
- 2024年度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2023-12-25
- 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安全工作...2023-12-25
- (24篇)办公厅、办公室“三...2023-12-2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