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9-28 14:04:17 浏览数: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三个理论来源 (1)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1)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意义:

 ○ 1 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 2 这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

 ○ 3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2 、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体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能量,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位置关系。

 3 、量变和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1)世界观:

 ○1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方法论:

 ○1 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反对急于求成 ○2 时机成熟,要勇于突破,勇于创新 ○3 对于各种灾祸要防微杜渐 4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

  2 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①绝对运动 定义: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绝对运动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②相对静止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③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④方法论意义 把握了二者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4)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5 、联系和发展 (1)联系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

 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2)发展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普遍联系:

 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 联系是普遍的。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 联系是客观的。

 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 联系是多样的。

  3 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内、外部联系。

 对于同一事物,其联系又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联系都是不同的。

 事物之间往往同时存在着性质相反的联系。

 ○4 联系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应树立整体观念和开放观念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2)永恒发展:

 发展:前进、上升的运动。

 简单→复杂、低级→高级、无序→有序、有序程度低→有序程度高的变化。

 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终结、质变。新质取代了旧质。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正处于上升、成长阶段的事物。

 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走向没落、消亡的事物。

 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

 ①

 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新的环境,具有远大前途。而旧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已不能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消亡。

 ②

 新事物与旧事物相比,有着巨大的优越性。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仍然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因素,并且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③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发展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必然趋势。

 6 、规律及其特征。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征主要有:

 ①必然性:即规律的存在、作用及规律作用的后果的不可避免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普遍性 ③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7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 对立统一规律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相互关系及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相互关系: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4 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2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意义: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不同。

 ○2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即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办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意义: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2 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9 、辩证的否定、辩证思维方法。

 (1)辩证的否定: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及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

 ○1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

  5 螺旋式上升的。

 ○2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使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1.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1)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概念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

  (2)归纳和演绎是统一的人类认识过程中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思维运动形式:①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运动,它本身不能为自己准备好作为出发点的一般原则。通过归纳对个别事物的现象研究所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原则,既是归纳的终点,又是演绎的起点。所以,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②演绎是归纳的向导,归纳首先要解决的归纳什么、怎么归纳等目的性、方向性问题,必须由演绎提供理论根据。可见,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不能夸大其中一个而否定另一个的作用。

  2.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1)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不同部分、方面再组合为一个统一整体而加以研究的方法。

  (2)分析和综合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分析与综合互相依赖。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以综合为前导,没有综合也就没有分析。在辩证思维中,总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纯粹的分析或综合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分析与综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的认识就是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3.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1)所谓历史,一是指认识对象本身的发展史,二是指人们对认识对象认识过程的发展史。所谓逻辑,是指理性思维以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

  (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指主观的逻辑要以客观的历史为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但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不是无差别的等同,逻辑反映历史,是抛弃了历史发展中大量非本质的、支流的、偶然的东西,集中反映历史发展的本质的、主流的、必然的东西,从而形成的理论体系。逻辑反映历史“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种“经过修正”的东西,不是对历史的背离,而是以严密的逻辑、前后一贯的形式对历史的深刻的反映。

  4.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

  (1)逻辑思维中的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具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感性具...

相关热词搜索: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 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