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17 15:19:48 浏览数:

仔猪水肿病,又称猪大肠杆菌病肠毒血症,是由定植于仔猪小肠的溶血性大肠埃希氏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引起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以发病突然、头面部水肿和运动失调为主要特点。本病是断奶后1-2周龄仔猪的多发病,发病率较低1035%,但死亡达到90%甚至更高,常为生长快的健壮仔猪发病。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后1-2周龄的仔猪,常突然发病,迅速死亡,发病率较低,而死亡率高达90%以至更高。发病仔猪多数营养良好、体格健壮,一般局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9-10月发病较多,特别在气候骤变和阴雨季节更易发病。但初生时患过黄痢的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

2、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

本病多突然发生,病初表现轻度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步态不稳,偶有个别的猪只体温上升。随之头面部及眼睑水肿,并出现神经症状,大多行走不稳,摇摆或盲目转圈,有的病猪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有的卧地不起,四肢划动,似游泳状,口吐白沫,触摸时反应敏感,兴奋不安,叫声嘶哑,表现惊厥。本病病程短,一般在48小时以内死亡或恢复。成年猪病程可延至5—7天或更长。

解剖可见病死猪各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以胃壁大弯部水肿最为严重。切开胃壁可见切面增厚呈现胶冻状,流出清亮或茶色液体,有的结肠系膜呈胶冻样水肿,或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心包和胸腔、腹腔有较多积液,在空气中暴露立即凝成胶冻状。

3、预防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平时应改善母猪的饲料质量和合理搭配,保证母体膘情良好,实行新老母猪混养,使之产生本场(圈)常在菌的抗体。尽早让仔猪吃上初乳,提高仔猪的自身抗病力;适时断奶,一般在2235日龄为宜;断奶时实行母去仔留,原圈留养5天后转群;饲料更换要逐渐过渡,不能突然改变,同时避免其它应激刺激。加强环境卫生工作,建立定期的灭菌消毒工作机制。

3.2在饲料中按2-3mL/Kg添加有机酸或食醋,一是可以增加仔猪胃内容物的酸度,促进胃蛋白酶的分泌,提高食糜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二是由于有机酸能够抑制和杀灭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等有害菌群,有利于益生菌的增殖,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起到防止和减少水肿病发生的目的。

3.3减少仔猪饲料蛋白质,增加纤维素含量,同时在饲料中可添加适量硒、维生素E。一般日粮中硒的含量应保持在0.3~0.4mg/Kg的水平,维生素E的含量应保持在150~200mg/Kg的水平。

3.4在一段时间内控制仔猪的饲料饲喂量,在断奶时每头仔猪每日按0.5Kg饲喂,1周后逐渐增加到足量。

3.5在仔猪断奶前1周和断奶后2周,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每周1次,每次2mL;或在断奶前1周和断奶后3周内,每日内服磺胺二甲基嘧啶1.5g。或在发病高峰季节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拌料或预防。

3.6免疫接种可明显降低仔猪水肿病的发病和死亡率。近几年来我们用了仔猪大肠杆菌三价苗在母猪临产前20天肌肉注射2头份,或用仔猪水肿病菌苗对初生仔猪免疫注射,通过这几年的推广来看效果很好,能够有效的防治仔猪水肿病的发生。

4、治疗方法

仔猪水肿病是由于产毒素大肠埃希氏菌在宿主肠道内大量增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引起的疾病,而目前尚无中和、缓解这类毒素的解毒药。因此,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进行治疗,可能为时太晚,但对已存在病源性大肠埃希氏菌而尚未表现临床症状的同窝仔猪用抗菌药物或其它相应措施,可控制或抑制肠道内大肠埃希氏菌的数量,防止产生大量毒素而导致发病,因而,一旦一窝仔猪中出现病猪,必须对全窝仔猪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笔者通过临床试验,证明磺胺嘧啶钠、6-甲氧磺胺嘧啶、恩诺沙星、氯霉素、硫酸卡那霉素对本病均有治疗作用。若配合次亚硒酸钠-维生素E则效果更好,根据病情配合地塞米松治疗也可获得满意效果。此外,对病猪还可应用盐类缓泻剂通便,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推荐用法:体重50㎏的猪,用卡那霉素50IU50g/L碳酸氢钠30mL250g/L葡萄糖40mL,混合1次静脉注射,每日2次;同时腹腔注射100g/L的磺胺嘧啶钠10mL100g/L的维生素C5mL、地塞米松5mL、次亚硒酸钠-维生素E3mL

5、发病原因分析

5.1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  刚断奶的仔猪,由于消化机能不健全,消化酶活性低,胃酸分泌少,消化功能容易失调,导致肠道内菌群失去平衡,继而导致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引起水肿病。

5.2日粮中蛋白质成分过高  当前,一些饲料生产厂家追求高蛋白质、高产出的精饲料,致使饲料中蛋白质成分过高。而早期断奶仔猪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较多的饲料蛋白质进入肠道后发生腐败,使肠道绒毛缩短,消化酶活性下降,肠黏膜的吸收功能降低,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肠道内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不仅会造成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失调,也给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创造了良好的增殖环境,其产生的毒素被肠道吸收,造成水肿病的发生。

5.3应激反应  断奶、环境改变、接种疫苗、气候突变、运输、冷热刺激、饲养管理及饲料突变等,这些应激原刺激机体,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继而血液中的皮质酮升高,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进而淋巴系统功能退化,淋巴细胞减少,对病原菌抵抗力减弱,致使肠道正常菌失调,导致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大量增殖而引起水肿病。

5.4主要饲料玉米中的硒和维生素E含量不足  硒和维生素E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机能,保护细胞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过氧化物游离基的破坏,两者有复杂的补偿和协同作用。机体缺乏硒和维生素E时,免疫器官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免疫功能降低,肝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消化功能失调,肠道正常pH值和菌群体系发生变化,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增殖、附着和毒素产生创了条件。

相关热词搜索: 水肿病 仔猪 防治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