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水库管理处成立50周年征文

发布时间:2022-01-17 15:24:06 浏览数:

华章半世纪 辉煌五十春
绵延起伏的大别山,峰峦叠嶂跨三省;逶迤东去的淮河水,流经千里入楚江。山川巍峨,见证了新中国治淮史上的巨大辉煌;水韵律动,谱写着响**水库半个世纪的华彩乐章、记载着五十春秋建设管理的历程......

第一章  治淮号角

  林海苍茫的大别山北麓,有一块赤色光芒闪耀的红土地——六安。这里,曾燃起华夏上古文明的圣火——皋陶文化;这里,曾流颂着孙叔敖、黥布、文翁、周瑜等文臣武将的传奇;这里,曾走出过洪学智等108位共和国居功至伟的开国将军;这里,更有着深藏大别山的明珠——新中国治淮伟业中的大Ⅰ型水利枢纽工程响**水库。

  穿城而过的淠河水,千万年来,滋润着皖西大地,孕育了皖西文明;也正是这淠河之水,在带来丰收喜悦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了无边的灾难。据史料记载:淠河泛滥频频,水灾极为严重。涝时“山水横溢,南北合流,上下百里,悉为泽国”;旱时则“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担水千文,斗米千串”。深受水患的皖西人,将治水的梦,代代传承,直至1950年的7月。当一份淠水再次泛滥、淮河成灾的灾情电报传到毛泽东的手中时,这位开国的领袖再也无法听凭肆虐的洪魔涂炭苍生,于是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就此吹响了治理淮河的嘹亮号角,拉开了治理淠河的序幕。

  第二章  创业壮歌

  1956年6月,15000余名治淮大军,来到了西淠河上游,响**水库建设工程破土动工。

  云集四方的建设者们,怀着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披星戴月,战天斗地,曾经的幽谷荒滩,车水马龙,热闹喧天。两年的艰辛无须多说,700多个日夜的汗水无法细数。在物资匮乏紧缺的年代,那些伟大的建设者们,如同盘古开天辟地、共工平山填土,以不屈的精神和高昂的斗志,唱响了震彻山峦的壮歌,终于,在群山环抱之中,建起了巍峨耸立的水库大坝。

  这座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新中国第一座“等半径同圆心混凝土重力拱坝”,坝高87.5米,坝顶弧长367.5米,坝顶宽5米,登高俯瞰,宛若一柄巨大的神弓,架在两山之间,弩张待发,随时准备射落洪魔猛兽;又好似一把犀利的宝剑,斩断作恶蛟龙的脊背,化患为利,造福苍生。

  五十年来,响**水库共拦蓄15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峰115次,削减洪峰均在75%以上,确保了淮河两岸数千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69年7月14日一次拦蓄洪量8.76亿立方米,洪峰高达10200立方米/每秒,为水库历史上最大一次洪峰流量;1991年汛期,水库共拦蓄洪水11亿立方米,为淮河错峰蓄洪10.85亿立方米,占淮河洪峰总量的三分之一;2003年大水期间,为淮干蓄洪5.76亿立方米,错峰3.7亿立方米;2005年,台风“泰利”来袭,错峰蓄洪5.1亿立方米。

  五十年来,响**水库为下游无偿提供灌溉用水500多亿立方米,年均灌溉效益超过1亿元,累计为灌区人民增产粮食达100亿公斤以上。

  五十年来,响**水库年均为下游六安和合肥等城市供水2亿立方米。特别是1978年大旱,淮河流域严重缺水,水库采用虹吸方法向淠史杭灌区以及合肥、六安等中心城市供水8亿立方米,缓解了旱情,保障了城镇居民用水。

  五十年来,响**水库为改善航运和库区养殖发挥着巨大效益,曾创下一网捕鱼26万斤的淡水养殖捕捞最高记录,为安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经反复无常的西淠河水,在响**水库大坝横空出世之后,如今,驯服温和地静静流淌,滋润着下游660多万亩的良田,也滋润着库区百姓的心田。

第三章  水力发电旋律

  1959年9月15日,随着一声机器轰鸣,水库的附属工程——响**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发电厂房为坝后地面式,装机容量4×1万千瓦,其中4号发电机为我国设计生产的第一台定、转子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响**水电站是安徽省的主力电站,发电量占全省发电总量12.5%左右。为当时安徽省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流域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001年,水库又建成装机2×4万千瓦的安徽省首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扩展了水库的水电装机容量,有效利用了水源。

  五十年来,水电站累计发电44.65亿千瓦时,新建蓄能电站累计发电8.8亿千瓦时。响**水库正是用这8%的发电效益,来保证92%的巨大社会效益。

  五十年来,无论严寒酷暑,,总能见到穿梭不息的身影,往返于厂房、工区,运行、维护、架线、观测。他们不分昼夜,用自己勤劳和汗水为千家万户驱走黑暗、送来光明。

  五十年来,为确保大坝安全、力争发电效益,一批人退了,一批人接力,响**水库用几代人的拼搏,换来今天的成就。反事故演习、青工比武、技术改造、水情调度,ISO贯标、全年目标考核、安全生产7053天……一组组数据,仿佛一组组旋律,从生产一线阵阵传来,犹如一首首赞歌,美妙而动听。

第四章  文明和谐乐章

  皋陶故里,红色六安;上古文明,薪火传承。从建库伊始的第一座图书馆和职工俱乐部开始,响**人就迈开了文明建设的步伐。

  历届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文明创建工作,成立组织,明确分工,细化职责,严格考核。在创建活动中,注重积极发动全员参与,人人动手建设家园;同时紧跟发展形势,利用网络、报纸、宣传橱窗和广播等各种载体,多手段宣传企业形像;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年初分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年终评比考核;组织法律讲座,增强职工法制观念,宣讲水法相关知识,开展非法采砂治理,倡导“人水和谐”理念,打造绿色库区。

  工会和团委还开展篮球、羽毛球、游泳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山区职工文化生活。

  从当初的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再到如今的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五十年来,响**水库与时俱进,“四个文明”建设四位一体,共同发展,先后获得六安市历届文明单位、全省水利系统文明单位以及安徽省第四、五、七届文明单位等殊荣。

  2004年7月,水库被水利部授予第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更激发了全体员工创建的热情。目前,水库抓住机遇,结合大别山红色旅游,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投入,开发具有“水”特色的旅游事业。

  走进响**水库,如同走进了世外桃源,巨幅水墨丹青画卷徐徐展开,目到之处,美不胜收:马路宽敞整洁,两边枝繁叶茂,碧水凉亭,拱桥轩榭,游人凭栏小憩,鱼儿水中轻游,一派和乐景象。转至河边,远山松竹苍翠,云雾缭绕,近岸杨柳低垂,烟生袅娜,犹如人间仙境,令人驻足忘返。依山傍水的宾馆,在林荫深处显得格外清幽,是游人避暑胜地,休闲佳所。

  晨曦暮霭,漫步河堤,柳梢轻舞,水波荡漾,如在吟奏“四个文明建设”和谐的音符,顺水流淌着硕果累累的欢歌。

第五章  世纪奏鸣曲

  有人说,她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矗立在淠河之上,挺起了水利人不屈的脊梁;有人说,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山深处,映射着水利人奉献精神的光芒;也有人说,她如一道绚丽的彩虹,高悬在云水一色的天际,拱卫着6700平方公里流域千百万的民生。

  从1959到2009,从淠水泛滥到安澜淮河,从当初的白手创业到如今的科学发展,五十年来,响**人用勤劳的汗水和奉献的精神,奏起一次又一次胜利的凯歌,宛如横跨半个世纪雄浑的交响,久久激荡在大别山气势磅礴的峰峦之间,激荡在波澜壮阔的淮河之上。

  崇山峻岭,高亢地回响,说不尽水利人艰苦的奋斗;西淠河水,纵情地歌唱,唱不完水利人执着的追求。五十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半世纪的灿烂辉煌;半世纪的沧桑巨变,饱含着水利人五十年的无私奉献。岁月的风霜,吹老了多少曾经青春绽放的容颜;历史的车轮,在光阴的隧道里将往事湮没尘封,但磨不掉的是皋陶子孙们秉承的治水精神,也掩盖不住大山深处那冲破云霄的万丈豪情。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的响**水库正朝着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奋力前进,续写辉煌!

相关热词搜索: 管理处 水库 征文 周年 成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