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引才“三忌”
周元清 储昭晖
当前,人力资源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已被人们广泛认同,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大力引进人才。为加快发展步伐,不少贫困地区想方设法,从工资、福利待遇、住房、户口等方面入手,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力图吸引更多的人才。
缺乏天时、地利,缺乏竞争力,唯独能在人和上下功夫,能引到才实属不易。放宽学历、户口等准入条件、提高工资、住房等待遇就成了竞争的法宝。
面对人才引进“热”,笔者认为,贫困地区“借外脑生财”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要克服三种不良倾向。
一忌囫囵吞枣。众所周知,引进人才实际是人才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服务于人才发展战略。引进人才前,需要对人才资源的需求状况经过相对详细的调查摸底,并结合本地行业、产业现状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发展规划,实行因需引进、因岗引才,即要确保“人尽其才”,以此作为引进人才的明确导向并。而不少贫困地区引进人才前,不做详细的行业调查、规划,把一个系统的人才发展战略简化为“数字战略”,只大概设定学历门槛,凡是符合学历要求的,就全部装进“筐”,搞“多多益善”;置于详细的专业、岗位需求都没有。结果,人才是引进了不少,但由于专业不对口,人才与岗位错位,引进的人才用不上,需要的人才又没有引进来,造成了人才浪费。
二忌好高骛远。高技能人才是公认的“创新之源”、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高素质人才在贫困地区显得尤为稀缺。在急于发展、摆脱贫困思想的驱使下,不少贫困地区在引进人才过程提出要“高标准、高定位”,一味要求引进学历高、技能高、素质高的“三高”人才,迫切想通过这种途径一举改变落后面貌。结果高层次人才是引进来了,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硬件设施、工作平台,高层次人才无用武之地,成为“花瓶”。比如,某地曾重金引进一海归人才,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实验室,该人才引进三年多,一直在一个与专业无关的岗位上等有关部门“创造科研环境”。
三忌重“婿”轻“子”。有的地方,对引进的外来人才十分重视,提供优厚的待遇、有发展前景的岗位,并使用灵活宽松的管理机制,而对本地人才却“另眼相看”、“近在咫只无人问”。在有的单位,一些本可以由“儿子”执掌且可以继续发展的热门岗位,被腾出来让给招聘来的“女婿”,不少觉得没有发展前景,便跳槽离去。2005年,广东某高校开出年薪6万元—20万元的高薪,在全国聘请年龄在45周岁以下、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职称者,而该校原有的同等条件者所得到的薪水仅有其60%,其结果是招来“女婿”气跑了“儿”,结果不少教授辞职离去。
引才关键在用才。地区能否发展的关键在于有多少人才能够发挥作用,而非数量的多少。如果不顾本地实际,一味追求引进人才数量,不仅浪费了本地有限的财力、物力,也耗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热门文章:
- 关于某县森林防火宣传“五进...2023-12-26
- 2024年xx市主题教育动员会上讲话2023-12-26
- 2024年度有关市人大在市直机...2023-12-26
- XX市发改委领导关于“修六心...2023-12-26
- 2024年经验做法:三大举措精...2023-12-26
- 2024年XX区长在区委主题教育...2023-12-26
- (合集)关于纪检监察干部教...2023-12-25
- 2024年度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2023-12-25
- 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安全工作...2023-12-25
- (24篇)办公厅、办公室“三...2023-12-25
相关文章:
- 经营性开发对贫困地区农民增...2021-09-15
- 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2021-09-20
- 贫困地区转变乡镇职能的探索...2021-09-22
- 对贫困地区农村税费改革若干...2021-09-26
- 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出路在哪里2021-09-26
- 如何加速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2021-09-27
-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党员体现先...2021-09-28
-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21-10-11
-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考2021-10-11
- 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