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灌溉水文化,从智伯渠说起(李仰斌)

发布时间:2022-02-24 15:19:43 浏览数:
 

“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这幅对联至今仍挂在山西晋祠圣母殿的两侧。我们的祖先逐水而居,傍河而生。水滋养了生命,在人水和谐相处的漫长过程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灿烂的水文化。本人从事农田水利工作近30年,特别是在山西工作多年。说到灌溉水文化,我认为应首推山西晋祠智伯渠水文化。智伯渠由军事目的而成为中国第一个有坝引水的灌溉工程,历史悠久,各种传说、故事、诗、文、楹联等水文化最为丰富,灌区水管理制度也很完善。本文将借这次水文化论坛提供大家讨论。

 

一、智伯渠源远流长,是我国最早的有坝引水灌区典范

 

智伯渠位于山西太原南郊的晋祠镇,渠首是晋祠三泉之一的千古名泉——难老泉。难老泉便是晋水之源。晋水之源发源于天龙山,因山腹有巨石如瓮,故又名悬瓮山。正如开头对联所云:“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青”。记得自78年我们在太原上大学时期,不论春夏秋冬,只要有外地同学、亲朋或老乡来太原,都陪同他们到晋祠难老泉、智伯渠游玩。当时,泉水清澈透底,还能看到许多半透明的小鱼逆水游动。水温冬暖夏凉,长年温度在17-18度左右。每次到晋祠,我们都要脱鞋挽裤下水玩一会,并在泉眼处用手捧着喝上几口甘甜的泉水方才过隐。至今回想还余味无穷。

 

说到智伯渠,要从我国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晋”开始。公元前455年,一向称霸中原的晋国,权力衰落,实权由智、赵、韩、魏四家大夫把持。其中势力最大的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家攻打当时退守晋阳城(今山西太原市古城营)的赵襄子。战争进行了二年仍未分胜负。智伯想出了个计策:在悬瓮山晋水发源地一带的“山北高阜处掘成大渠,预为蓄水之地,然后将晋水上流坝断,水尽注入新渠。待大雨过后,山洪暴发,水位陡涨之时,决堤淹没晋阳,使全城浸没在水中。智伯叹曰:“吾今日始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局势危在旦夕,赵襄子派出一个叫张孟谈的人潜出城外,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两家暗中倒戈。结果,韩、赵、魏这三家联手,把水倒灌入智伯军营,大破智军,并擒杀智伯,还把智氏的土地全部瓜分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也是山西被称为“三晋”的由来。有趣的是,为战争而修的“智伯渠”,后经当地劳动人民修竣,成为了泽及万世的“灌溉渠道”。《水经注.晋水》中记载:“沼水分两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也”。

 

据史书记载,智伯渠是历史上有坝引水灌溉最早的灌区.因为它修建在公元前455-453年,比李冰父子(公元前256-251年)修建四川都江堰早了200年左右。比当时“三家分晋”后的韩国水利工程师郑国(公元前246-236年)修建陕西的郑国渠早210年左右,也比当时魏国大将西门豹(公元前403-221年)修建引漳十二渠早了52-234年。从历史事件可看出:当时“三家分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韩、赵、魏三国已掌握和拥有了许多水利工程技术和大量技术人才。他们发奋图强,兴修水利,建了许多的灌溉工程,各自走上了强国之路,并从三晋向外扩张。韩国从建都山西平阳,东南部发到河南禹县,新郑一带;赵国从建都太原发展发到河北邯郸一带,魏国从建都山西运城发展到河南大梁(开封)一带,在历史上称霸百年左右。

 

二、智伯渠从它延生之时,就烙上了灌溉水文化的印痕,随后又演绎出许多的水文化故事,也是全国灌区之冠

 

在“难老泉”上方,有一座水母楼,里边供着水母娘娘。这里有一个“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动人故事。传说很早前并没有难老泉,是水母娘娘“饮马抽鞭”而成难老泉。故事说的是金胜村有一柳姓姑娘,嫁到了晋祠所在的古唐村。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都叫她担水,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刁钻古怪,只喝身前一桶水,不喝身后一桶水。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要用她的水饮马。老人风尘仆仆,像是远路而来,柳氏就毫不迟疑地答应了,把后一桶水让马喝。可是马喝完后桶水后,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可难坏了柳氏,再担一趟,天气已晚来不及了,不担吧,回去一定会挨婆婆的骂。这时,牵马老人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动涌出,涨得满瓮。一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柳氏提心吊胆回家一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不用担水了。婆婆很是奇怪,就叫小姑子去探,发现了抽鞭的秘密。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了娘家,小姑子拿马鞭在瓮里一阵乱抽,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小姑子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含在嘴里,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也没说,一屁股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流出,流了千万年,而成为今天的“难老泉”。这就是“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故事,因水母娘娘是梳头的座像,所以水母楼也称梳妆楼。

 

对联“溉汾西千倾田,三分南七分北......”中也隐含着灌区水权之争---张郎的故事。在难老泉亭下的出水洞口,有一座石塔屹立于清澈的流水中,上刻“砥柱”二字,这就是传说中的张郎塔。塔东有一道石砌的堰,堰顶部同一高程有10个直径约一尺的出水洞,泉水由此分南三、北七激流而下。这种古老的分水方法也是国内少见,不管泉源出水量多大,都是三七比例分水,可见古人分水十分科学。张郎的故事说得是:公元前453年智伯渠筑堤引水灌溉后,南北两地40多村的农民,争夺水权水利,长期纠纷不断,相互闹得“地连心不连,河通人不通”。且经常因争水发生械斗,甚至因水争斗而死于非命。天愈旱争水愈烈,常常僵持不下,灌溉无法正常进行。当年有一新上任县令,他想出了一个恶毒的损招:扬言要为南北分水,传令南北各村,于七月初二到难老泉齐集,解决分水问题。当日上午县令带衙役等在难老泉边架一口大油锅,用火烧开红油。县令当场宣布,锅内已放铜钱十枚,南北各村各选一人,从滚沸的油锅中捞取铜钱,谁捞得几枚铜钱,就得几分水。看着油锅,人们面面相觑,气氛紧张恐怖。谁敢下手捞铜钱呢?北河人中选出一位勇敢的张姓青年,他以生命为代价,毅然把手伸进滚沸的油锅,捞出了七枚铜钱,后壮烈牺牲。北河各乡从此得水七分,南河得水三分。北河各乡的人民为了纪念张郎的功德,就把他的侠骨埋在难老泉中流砥柱之下。据说,这位张郎是晋祠附近花塔村人。所以,解放前,北河人选举渠长,历来都是花塔村张氏世袭担任。如今我们在难老泉出水口仍可看到中流砥柱,南北分水石堰,10个石洞,人字堰分水岭等建筑。

 

围绕智伯渠周边还有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和文物古迹,如晋祠“剪桐封弟”的故事,智伯渠上的“赤桥”也称“豫让桥”、“豫让击衣”,“金人渡河”等故事。《水经注》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晋祠是历史文化的大观园,文物古迹有300多处。如: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樾牌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三台阁,唐叔虞祠……所有这些故事和文物古迹大多是以难老泉、智伯渠为基础,有水也就有了灵气。智伯渠水文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多围绕着“忠信”二字展开。水母娘娘的传说是“忠信”,“剪桐封弟”的故事讲的是“忠信”;张郎的故事也是“忠信”,“豫让击衣”更是“忠信”。可以说,水文化与人的精神道德是紧密联系在一体的。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化的源泉。晋祠智伯渠的诗文也是最多的。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同侧面描写泉水的秀美,或歌颂灌区惠泽百姓的美德善利。大诗人李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百尺清潭写翠娥”等句。宋代范仲淹写道:“神哉叔虞庙,地胜出佳泉。一泽甚澄澈,数步忽潺溪。此意谁可穷,观者增恭虔。锦鳞无敢约,长生如水仙”。大文学家欧阳修云:“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并人共游晋水上,清澈照耀涵朱颜。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历代文人的讴歌佳句也有很多,不胜枚举。

 

智伯渠所在的晋祠处处皆文化,楹联有100多幅,大多与水和灌溉有关,看后令人回味无穷,确实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记得上学时,每到晋祠看难老泉都要抄录几幅楹联背诵。如颂晋祠:“山环水绕无双地,神乐人欢第一区”,“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一沟瓜蔓水,十里稻花香”。特别是难老泉亭的楹联:“昼夜不舍,天地同流”。还有富于生活哲理的对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更有唐太宗李世民刻在唐碑上的治国宣言:“德乃民宗,望惟国范”,“惟德是辅,惟贤是顺”等,与“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说到智伯渠,不能不说晋祠米。宋代范仲淹用“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的诗句来描绘晋祠稻田生产的盛大景象。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名日《晋祠四宝》,“大米心心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大米心心”指大米,晋祠水好米好,稻谷颗粒硕大,营养丰富,米饭既香又有筋道,历朝都是贡品进献皇室。记得在80年代初想吃晋祠米,还要找关系才能买到,晋祠大米象山西的沁州黄小米一样出名。“藕瓜瓜”是指晋祠莲藕。藕茎直粗大,切开后丝长,芳香扑鼻,其色香味具佳。清代书法家杨二西曾写诗云:“……未入莲花园,先闻水面香……”。“元宵蛋蛋”是指用晋祠糯米做的元宵,元宵馅也是用难老泉水浸湿微泡,然后在筛子中的糯米面中翻滚,制成元宵。吃起来又香又甜,余味无穷。“女娃娃”是指晋祠一带泉水养育的女孩长漂亮。山西流传着一首歌谣:“三晋女孩数三源,浑源、晋源和沁源”。晋祠一带水质优良,气候宜人,女孩身材苗条,肤色白净,心地善良。

 

三、智伯渠水文化的启示,水利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智伯渠是由军事目的而成泽及万世的“民心工程”。2500年 至今的智伯渠,它的发展变迁就是一部历史,见证了多少沧桑变幻的画面。从公元前453年开启灌溉兴利以来,历经整修、改造和续建,其灌溉效益不断扩大。隋唐时期已达“引晋水灌稻田,周围四十一里”。宋熙宗八年,溉田六百余顷,相当于现在的六万多亩。并且灌溉管理良好。在渠首修建了分水石塘,按照地势的高低和地亩的多少,划定了“四河”干渠配水比例,结束了历史上争水,霸水的混乱局势。清雍正年间,晋祠灌区各河渠、各村庄普遍丈量土地造《河册》,灌区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四河五管》灌溉管理体制。除设立四河渠长制(北河、南河、中河、陆堡河),还设立了总河长。灌溉范围南北20公里,东西3公里,受益村35个,灌田3.21万亩。从1949年解放到1956年,灌区渠系重新进行了规划改造,水地全部建成了高标准园田,灌溉面积3.15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就达1.76万亩。但从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工农业快速发展,大量开采地下水和煤碳生产采煤排水,使地下水位急速下降,泉水不断衰减,难老泉于1994年干涸了。据测量,1949年晋祠泉水流量2.0m3/s,1955年流量1.89m3/s,1970年流量为1.43m3/s,1975年下降为1.3m3/s,1980年下降为0.806m3/s,到1992年,泉流量仅为0.03 m3/s,至1994年泉水完全断流。山西是煤碳大省,又是最缺水的省份。每开采一吨煤,需排漏1吨水。目前,全省地下水资源超采量已达5亿吨左右。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下水超采面积已达1.06万平方公里,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已超过100米。没有水晋祠文化就会黯然失色。2003年太原市实施了“人工恢复晋祠景观大循环水工程”,晋祠泉水实现了人工循环水景观,尽管难老泉源的水从龙口不断喷涌而出,智伯渠内水也潺潺流动。但这一人工循环景观,对我们是一种警示:人类要控制自己,不能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难老泉和智伯渠近30年的变迁说明,人类对水资源的开采与利用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大规模的开发和污染问题不仅破坏了原有的水平衡,而且产生了严重的水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水利部党组提出了“经济发展要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基础”和“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提出治水思路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一治水思路是非常正确的。目前,山西省委、省政府已作出了实施六大兴水战略的重大决策,要让断流10多年的千古名泉恢复出流,让汾河流水哗啦啦。我们期盼这一时刻的早点到来,期盼着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文明之花能在难老泉和智伯渠重新开放。

 

作者为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 水文 灌溉 说起 智伯渠 李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