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中常洪水河道整治工程出险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武模革,陈海峰,薛庆宇)

发布时间:2022-02-24 15:20:33 浏览数:
 

1、概述

 

2001至2005年,黄河下游虽然没有发生较大洪水,但是自2000年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运用以来,对黄河下游的水沙过程进行人为的调节,并于2002年以后每年汛前或汛期下泄基本平槽的水流,形成中常洪水。特别是2003年黄河下游发生了严重秋汛,黄河下游来水量增加,河道平槽流量时间加长,水流含沙量低、冲刷力强,河道整治工程险情不断,防洪工程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001至2005年,山东黄河河道整治工程共有174处工程1302段坝垛出险2322次,抢险累计用石40.52万m3,铅丝497.5t,耗资4822万元。其中险工工程有87处工程627段坝出险1019次,抢险用石17.07万m3,铅丝151.4t,耗资1747.9元;控导工程有87处工程675段坝出险1303坝次,抢险用石23.44万m3,铅丝346.1t,耗资3074.3万元。

 

2 出险原因分析

 

2.1 中常洪水时间加长,工程遭受洪水侵蚀时间增多

 

2000年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特别是2002年以后,黄河下游每年都进行调水调沙,加上2003年黄河发生的严重秋汛,洪水在小浪底水库控制下,按照调水调沙控制流量(3000m3/s左右)下泄,洪峰由自然涨落调整为陡涨陡落,黄河下游河道中常洪水持续时间,较小浪底水库修建前明显加长。

 

该流量级洪水对河道冲刷力强,随着长时间的冲刷侵蚀,河道整治工程出险明显增多。通过对2001—2005年山东河段出险情况统计,在河道流量超过2000m3/s时,河道整治工程平均出险几率为24.3%,其中控导工程为35.3%。

 

2.2 洪水含沙量偏小,工程因河床下切失稳

 

通过对2001—2005年黄河来水、来沙资料分析:由于小浪底水库的蓄水拦沙作用,下泄水流含沙量较低,花园口站5年平均含沙量6.03kg/m3, 较多年平均值偏少77%,其中汛期平均为11.3 kg/m3, 较多年平均值偏少71%。高村站5年平均含沙量8.72 kg/m3, 较多年平均值偏少65%,其中汛期平均为13.3 kg/m3, 较多年平均值偏少62%。利津站5年平均含沙量13.1kg/m3, 较多年平均值偏少48%,其中汛期平均为17.6 kg/m3, 较多年平均值偏少49%。

 

由于水流含沙量低,下游主槽全年发生冲刷。根据2000年10月至2005年10月黄河河道大断面资料统计,高村至孙口河段全年主槽冲刷0.39m,孙口-艾山河段全年主槽冲刷0.57m,艾山-泺口河段全年主槽冲刷0.93m,泺口-利津河段全年主槽冲刷0.71m,高村-清7断面全年平均主槽总冲刷为0.54m。

 

在含沙量低的中常洪水流量长时间作用下,河道冲刷加剧,坝前冲刷坑加深加大,工程基础失稳,根石、坦石在横向螺旋流和竖向螺旋流的共同作用下,向冲刷坑底部滚动,根石、坦石出现坍塌,工程相继出险。

 

2.3 河势上提下挫,基础薄弱坝岸靠溜出险

 

由于水沙条件发生新的变化,加上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工程控溜能力不足,使工程着溜位置发生新的变化。如果上提下挫幅度较小,着溜点不脱离主坝位置,工程出险的几率较小;如果幅度较大,着溜点从主坝变为次坝,次坝临时发挥主坝功能,由于次坝在长期小水流路下经常不靠溜,有些甚至不靠河,一旦靠溜,原来基础薄弱的坝岸迅速靠溜,根石下的土基础被水流快速淘刷,致使根石、坦石失去支撑,不能抵抗洪水的侵蚀,发生坍塌甚至墩蜇险情。

 

2.4 河势左右摆动,导致工程或滩岸坍塌生险

 

河势左右摆动是主溜线急剧改变位置的现象,是游荡性及过渡性河段的主要特性之一。主要原因是河槽宽、浅,主溜位置迁徙不定,河心滩较多,水流散乱,加之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它具有在中常洪水下,主溜变化速度快,变动幅度大,且逐渐影响下游河段河势的特点。

 

河势左右摆动对河道整治工程极为不利,不仅会使滩岸迅速坍塌,造成工程上下首滩岸坐湾,改变出溜方向,影响下游河段河势,甚至出现抄工程后路的危险;而且会使多年不靠水、靠溜的坝岸突然靠溜出现墩蛰大险。

 

2.5 坝岸基础薄弱,工程稳定性差

 

山东河道整治工程许多没有达到稳定标准要求,存在根石深度浅,坡度陡,断面不足等问题,据2007年汛前根石探测的成果显示,山东河道整治工程所有靠水坝岸仍有591道坝岸的根(坦)坡度达不到1:1.3的要求,1114道坝岸的根(坦)坡度达不到1:1.5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石现象。严重的缺石,造成坝岸基础薄弱,工程稳定性差,在长时间中常洪水作用下,必然导致险情发生。

 

2.6 新修坝岸未经洪水考验,出险频繁

 

1998年以来,山东河段各类新修(续建)河道整治工程350道坝岸,截止2005年底,出险坝岸112段,占新修坝岸的32%。近几年来新修(续建)工程发挥了应有的控导河势、护滩保地等作用。同时,这些工程在中常洪水情况下险情频繁发生,较大险情不断,有的工程一个险情尚未抢护完成,又出现新的险情,险象环生。

 

2.7 工程布局不合理,造成工程出险

 

工程布局不合理,有的部分工程位置明显靠前或退后,位置靠前的工程兜溜过死,直接将溜挑到下一弯工程上首,使工程上首坝岸险情频发;位置靠后的工程不靠溜或靠溜不紧,无法控制溜势,使下段河道河势不稳,上提下挫反复变化,加剧险情的发生和发展。

 

有的工程少数坝岸挑溜过重,甚至单坝挑溜,出现较大险情。有的坝裆距过大,水流很容易在长坝下首的短坝处形成回溜,淘刷连坝或坝后尾的土坝基,造成工程出险。

 

2.8 工程设计和施工受客观条件限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黄河下游大部分险工是在抢险过程中形成的,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详细的勘测和精心的设计,工程布局和黄河河道整治规划不尽相同,工程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受历史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较差,抗冲能力不强,在洪水淘刷下容易出现重大险情。

 

受施工开挖条件和技术的影响,旱地新修河道工程根石槽开挖设计深度,一般为嫩滩滩面以下2—3m。若河势发生变化,工程一旦靠主溜或大溜顶冲,设计基础深度远达不到河道实际刷深深度,工程将相继出现根石、坦石坍塌,甚至会出现墩蛰。

 

2.9 根石探测技术落后,有些工程隐患没有及时发现

 

目前,根石探测仍采用传统的人工配合船只,手持木槁或金属探测钎,凭直观感觉探测的方法。该方法存有诸多弊端,将会使探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存有较大的差别,致使一些水下险象不能及时发现,小险发展成大险,甚至酿成重大险情。

 

3、对策与措施

 

3.1 严格查险报险制度,编制好抢护方案,强化抢险组织调度

 

当查险人员发现险情或异常情况时,应迅速向乡镇防汛组织机构报告。乡镇防汛组织机构接到险情报告后,要立即派出技术人员赶赴出险现场,对险情进行初步鉴别,并及时电话报至县级黄河防办,县级黄河防办接到险情报告后,应进一步核实情况,搞好现场勘察,摸清险情基本情况,确定险情类别。一是要了解出险的时间、出险时的水情,包括河道流量、水位,工程出水高度、水深,水势等;二是要摸清出险坝(垛)岸所在河段的河势情况,包括主溜线走向,出险工程、坝段靠溜情况以及近期溜势变化情况;三是要勘测工程出险尺度,包括坍塌长度、宽度、深度,边坡等;四是要分析出险原因及险情发展趋势,根据险情尺度和危险程度,确定险情级别。

 

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出险现场情况,研究制定险情抢护方案,上报至一级黄河防办。抢护方案要科学、可行,抢护措施要全面、具体,险情报告要及时、准确。

 

各类险情因时、因地而异,水情、河势、天气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抢险受物资、人力、技术、机械设备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在抢险过程中要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调整抢护措施,以高效率、快速度遏制险情发展,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灾害。

 

3.2建立查险、报险、抢险运行新体系

 

在落实好各级各单位防汛职责的基础上,结合水管体制改革后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需建立健全查险、报险、抢险运行体系。汛期,工程运行观测人员发现险情后,及时向乡镇、县级黄河河务部门(县黄河防汛办公室)报告,县级黄河河务部门接到险情报告后,应立即制定险情抢护方案,同时向市级或省级黄河河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市级黄河河务部门向企业抢险队下达调动指令,调动抢险队参加抢险,抢险队伍接到调动指令后,立即组织队员赶赴抢险现场执行抢险任务。

 

3.3 加大河道整治工程除险加固力度,提高工程抗洪强度

 

目前,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仍存在标准低,根石浅、坡度上缓下陡,断面不足,根石单薄等问题。建议:一是加快根石加固力度,对根石断面不足、缺石严重的坝岸,要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根据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有计划地实施根石加固,尽快解决根石不足问题;二是大力开展根石排捡活动,对根石上缓下陡、头重脚轻的坝岸,组织维修养护人员大力实施根石排捡,将根(坦)石上部“多余”的石料排捡到根石低部,解决根石不稳定问题;三是全面实施河道工程整修加固,对修建年限早、坝面高度不足、标准相对较低的工程或坝岸,列出专项资金开展河道工程整修加高加固,解决工程标准低的问题。

 

3.4 加大河道治理力度,统一规划,完善河道整治节点工程

 

目前苏泗庄以下过渡性河段、弯曲性及河口河段还没有统一的工程治导线和河道治理方案,河道工程还不完善,部分河段工程长度不足,缺少必要的节点工程,中常洪水期间,个别河段滩岸仍发生严重的坍塌现象。建议:一是积极开展黄河下游过渡性、弯曲性及河口河段河道演变机理的研究,确定整治原则,统一规划工程治导线,尽快制定出上述河段河道整治方案;二是按照统一的规划,加大河道治理力度,保证投入,尽快完成新一轮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续建或改建河道整治工程,完善节点工程,建立完善的河道整治工程体系。

 

3.5完善防汛配套设施建设, 增加防汛料物储备,提高防汛抢险应变能力

 

按照现行防汛物资储备定额,山东黄河应储备防汛石料134.9万m3,目前实存石料107.8万m3,缺少29.1万m3,并且还存在空白坝803道。险工紧邻堤防工程,随着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通往险工的抢险道路将会得到改善;控导工程远离堤防,最远的有20多km,从堤防通往控导工程的抢险道路多数没有实施硬化,即使硬化的道路也存在路况差等问题,防汛期间一旦遇到阴雨天气,防汛物资运送、队伍上防通行困难。有些老控导工程还没有划定护坝地,防汛备石储存在工程坝面,抢险场地狭窄,大型抢险机械进出困难,难以发挥机动灵活的作用。建议:一是要加快河道工程抢险道路建设。对完成标准化堤防建设的堤段,列入专项投资,用于河道工程抢险道路建设,将堤防道路与河道工程连接的抢险路及联坝路实施硬化;对还未实施标准化堤防建设堤段,把堤防通往河道工程的抢险道路一并纳入标准化堤防建设内容,按照堤防道路建设标准,对河道工程抢险道路实施硬化。二是改善抢险作业场地。对于修建年限长没有划定护坝地的老工程,在联坝路背河侧修筑备料台,将防汛石料存放到备料台上;对已划定护坝地的,要将石料存放在护坝地内,对坝面宽敞的工程,坝面上可适当存放部分防汛石料,但从坝沿到石料垛必须预留不少于6m的进出车道,必须预留机械抢险场地,满足枪械化抢险的需要。三是按照定额标准备足备齐防汛物资。按照现行防汛物资储备定额,备足备齐各类防汛物资,尤其是防汛石料,要尽快消除空白坝,加快防汛石料储备力度,达到定额要求,满足防汛抢险需要。

 

3.6加强河道工程巡查与观测,全面掌握河势和根石变化情况

 

河道整治工程巡查与观测是及早发现险情、及时处理险情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一是要落实人员、明确责任。首先按照《水利管利单位人员定额标准》配足配齐河道工程运行观测岗位人员,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尤其是在中常洪水期间运行观测人员要全部上岗到位,按照河道工程巡查观测责任制的要求开展工作,以便及时发现险情、处理险情。二是要搞好河道河势查勘和日常观测。按要求组织进行汛前、汛末河势查勘,查勘结束后,要认真进行分析,及时提出预防河道工程出险的对策与措施,平时要搞好日常观测,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三是要搞好根石探测和探摸,及时发现险情,及时抢护险情,做到抢小抢早抢了。

 

3.7 加强工程日常维修养护,保持工程完整

 

在新的水管体制下,按照管理科学、运作规范的运行机制,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确保工程安全运行。一是要加强工程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工作。工程管理的关键在日常,要在注重工程经常化管理、保持工程良好面貌的同时,积极研究与引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注重隐患的探测与处理、根石加固等涉及安全运用的专项工作,保持工程完整和抗洪能力,确保工程安全运行。二是积极贯彻落实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提高综合管理水平。要根据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及其标准,本着积极稳妥、量力而行、逐步实施的原则,对年久失修、残缺不全的工程项目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整修,改观工程面貌,不断提升工程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工程完整性和抗洪强度。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开展扎实有效的修防技能训练活动。运行观测队伍存在青黄不接、年龄老化、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修防工技能培训,开展扎实有效的技术训练活动,提高运行观测队伍和养护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四是积极探索水管体制改革后运行机制。水管体制改革后,在运行管理方面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抢险与加固的界定问题等,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水管体制改革新机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8 加大模型黄河建设力度,建设黄河下游窄河段河道模型,开展河道整治工程方案试验研究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常洪水河道整治工程发生险情的几率仍然很高。经过5年的攻关破难,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演变机理及河道整治方案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付出实施。但山东黄河过渡性、弯曲性及河口河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河道整治治导线和整治方案,加上河道内建设项目日趋增多,对河道产生的不利影响因素很多,情况复杂。一是要加大模型黄河建设力度,建立苏泗庄至河口河段河道模型。二是成立黄河下游山东窄河段河道研究课题组,开展过渡性、弯曲性和河口河段河道演变机理及河道整治方案研究。三是开展河道内建设项目对河道及河道整治工程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稿件来源:黄河报·黄河网

     相关热词搜索: 出险 中常 河道 洪水 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