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LMS)及其就业影响
发布时间:2022-03-31 15:14:56
浏览数: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却没有带来就业市场的繁荣,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伴随的是城市登记失业率2-4%的攀升,这是有悖于经济规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思考框架。文章通过分析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加剧了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力求为摆脱就业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地区分割;城乡分割;体制分割;就业影响
近年来伴随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失业率却居高不下。从20世纪80年代前后到现在,特别是90年代,就是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带来的就业增长的百分比比例在下降。80年代,GDP增加1%,就业增长0.31%,90年代就到了0.1%,1998年仅为0.05%。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下,不同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及工资水平自行决定。如果工资缺乏足够的弹性,将会使一部分地区或部门劳动力供给过剩,从而造成失业;而另外一些地区或部门则出现劳动力短缺。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
实际上劳动力市场分割普遍存在于任何经济体系内:北欧与南欧间工资水平、福利高低和制度差异造成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在西班牙,20世纪80年代劳工法的实施,将劳动力市场明显地区分为核心和外围两部分;而日本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则造就了内外和不同年龄者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点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在传统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更加严重。如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本地劳动力与外地劳动力之间、内部劳动力与外部劳动力之间、不同性别的劳动者之间在劳动收入、晋升机会、劳动福利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而且各种分割方式纵横交错,呈多元化、多层次态势,而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存在于以下两点:
1、由于政府干预,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制度性分割。在计划经济历史背景下,制度化安排严重破坏了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即使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路径依赖及各种已形成的利益纠结,一些传统制度仍在继续实施,虽然一些明显的歧视性制度正被逐步取消,但由于惯性作用,分割劳动力市场的效应将长期存在。
2、我国正式劳动力市场和从属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化有日益加大的趋势。正式劳动力市场由大型企业、行政机关和公共部门的固定工作人员组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及优越的待遇成就了一个劳动力市场的特权阶层;从属劳动力市场则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集散地。两个市场间的鸿沟不是在缩小,反而显现出马太效应。
(二)我国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此处以结果为准绳,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做出划分(见图1),并将此作为以下内容论述的基础。
1、地区劳动力市场分割。地方政府部门为了保证当地居民的利益和就业率,人为地对外来劳务做出各种限制性规定,阻碍外来务工者进入本地劳动力市场。上海曾规定外来就业者必须具备初中文化程度,年满18周岁,持有身份证、学历证明、户籍所在地县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核发的就业登记卡、本市公安部门核发的并已加盖检查合格证、计划生育检验证、暂住证以及凭以上证明办理的外来人员就业证。透过这些限制,上海对本地劳工的保护可见一斑。可见,各地方政府设置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将劳动者分割为不同类别,并规定某些类别只能在何处就业以及只能从事某些职业,这是我国就业领域的各种体制性分割的根源,这种制度从伦理层面看是不平等和带有歧视性的,从经济层面看,人为地设置劳动力流动的种种障碍,严重影响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2、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我国是以户籍制度为基本特征的典型城乡二元经济。劳动力市场被割裂开来,呈城乡二元化,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习惯以户口为身份鉴别,干涉限制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城乡分割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历时最长的一种分割形式,而户籍制度则是限制人口自由迁移和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枷锁。由于我国是一种政府干预的经济体制,所以即使在目前市场化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一直没有放弃通过行政和立法干预来限制城乡之间劳动力正常流动的冲动。农村劳动力不能自由地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并且随着城市的行政等级越高,市场分割的程度越高。即使户籍制度逐渐放宽,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依然是劳动力从农村部门向城市现代部门转移的最主要的障碍。
3、正式与从属劳动力市场分割。正式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者是有知识者、技能者和管理精英,这个市场是非竞争性的。从属劳动力市场由大量的非熟练工人、没有特殊技能的就业者、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者、农民等构成,这个市场主要特征是供过于求,这个市场竞争机制起主导作用。正式和从属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是非常顽固的,两个市场间劳动力严重缺乏流动。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因为从属劳动力市场的低效率和信号示意功能,即使失业也不愿流动到从属劳动力市场,从属劳动力市场就业者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较低的回报率,缺乏投资的财力和动力,限制了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陷入恶性循环。令人担忧的是,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从属劳动力市场和正式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弱化,反而有自我强化的趋势。我国基尼系数超过4.0就是劳动力市场分割在收入方面的体现。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就业问题机理分析
图2以地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例来讨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就业影响机理。假设某经济体系有A、B两个劳动力市场组成,两市场生产同种产品,各市场劳动力供给恒定,如图2所示:W0为两个市场的均衡工资,两个市场的就业量分别为Ea0和Eb1,如A市场生产率提高,该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有Da0移到Da1,由于劳动力供给量恒定,工资率上升至Wa1,A市场的就业量不变。
如果该产品总需求不变,高效率的B市场产品进入A市场,则B市场产量下降,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即Db0移动到Db1。这时如果不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B市场的劳动力会流向A市场,由于供给过量,市场工资恢复到W0,而B市场劳动量供给减少,工资人能维持在W0,问题是在两地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则A市场劳动力短缺,而B市场出现失业。从长期来看,如果上述A市场工资率居高不下,则厂商会改变策略,更多地使用资本来代替昂贵的劳动力,从而造成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而在B市场上,尽管劳动力供给过剩价格低廉,但劳动力对资本的替代并不会随劳动力价格的降低成比例的提高,因为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律是递减的,劳动力对技术的替代达到一定程度后,替代的比率将变得很小,从而使劳动力的价格尽管十分低廉,也无法使劳动力的需求量有明显的提高。所以,不管是在A市场还是B市场,只要分割是存在的,都将以减少经济机体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为特征。而如果打破这种分割,使劳动力在两个市场间自由流动,就会增加就业总量。
类似于A市场的国家或地区对开放劳动力市场心存疑虑,他们认为,允许外部劳动力进入本市场将减少本地劳动者就业。每引进一个外地劳动力就会增加一个本地的失业者。以下来证明这种观点的错误性,如图3所示,假定外地劳动进入本地市场后所从事的是本地劳动者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如果没有外地劳工的进入,本地劳动力供给曲线为S1,工资率为W1,就业量为N1,当引入外地劳工后,劳动力总供给曲线移至S2,由于外地劳工对工资率的高低更敏感,所以这条曲线变得平坦,即更富有弹性。外地劳工的进入使就业总量增加到N2,工资率下降到W2。在这种工资率水平下,只有N3的本地劳动者愿意从事这种工作,N1到N2的工作有外地劳工承担。如果劳动力市场是严格分割的,虽然本地就业会增加到N1,但(N2-N1)个工作岗位却丧失了。之所以外地劳工并不会一对一地替代本地劳工,是因为本地劳工的供给曲线与外地劳工不同,外地劳工的供给曲线斜率更小,工资率的下降会引致更多的劳动者进入这个市场。
总之,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对市场功能的否定,失去市场对劳动力供求的调节,会造成劳动力短缺与失业并存,劳动力资源的紧张与闲置同在,使劳动力市场达不到平衡状态,畸形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根深蒂固,这种状况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针对上述分析,以下几点将会有助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其就业问题的解决。
首先,如果劳动力市场分割强化了失业,那么劳动力总量过剩则是造成我国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在农村,社会保障的缺乏使“养儿防老”的思想不断自我强化,农民的生育率居高不下,使农村成为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压力的源头,为缓解这种状况,建议在农村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实施社会保障,帮助农民从“想让我计划生育”到“我想计划生育”的思想转变。
其次,鉴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大部分源于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所以应该明确政府干预界限,促进市场机制功能的正常发挥。政府只是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就业中介、技能培训等服务,对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该群体是我国长期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受害者,他们随时站在失业的边缘,对其提供援助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总之,尽可能减少制度安排形成的分割,促进一个统一、富有弹性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最后,城乡分割是影响劳动力市场功能的主要障碍,因此要逐步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坚冰,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转移。城乡分割是造成农村生育率居高不下、大量隐性失业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一方面要采取稳妥的转移策略、多样化的转移方式,积极疏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转移的通道。
参考文献:
1、陆铭.劳动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
2、谢燮,杨开中.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新经济地理学透视[M].新华出版社,2005.
3、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彭朝晖,杨开忠.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M].新华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