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基于团队与个人相互作用的创新思维培养

发布时间:2022-10-20 15:05:02 浏览数:

摘 要:从当今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出发。通过平时观察与体验对身边设计团队和在网上搜集的现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团队创新氛围与个人创新能力互相影响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创意产业发展;个人创新行为;团队创新氛围;团队与个人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83-01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代表着人类最为智慧的主观能动性,当今世界中谁掌握了新知识、新信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要着重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立足于当今社会中。中国的创业产业相比较于国外在许多方面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外的现有经验来主动提高自己的水平。

一、创意产业发展

“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1997年大选之后。当时,刚成为首相的布莱尔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亲自担任主席,主旨是:大力推进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倡与鼓励人的原创力在英国经济中的贡献。创意产业又叫文化创意产业、智慧产业、创意经济,指的是将个人创意、才华和专业技术,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新兴行业。通常包括工业设计、影视传媒、出版、广告、计算机软件、动漫游戏、美术设计、艺术表演、音乐、艺术品古董、会展、旅游和咨询策划等十几个行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意产业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构成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资源。随着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到来,通过创意或知识而非仅靠劳动力或资本来创造财富,创意产业是全世界经济振兴和迅猛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个人创新与团队创新

所有创新的基础都是个人创新,所以团队创新也要给予个人创新。团队的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自身因素。只有当团队的积极有利因素被成员所吸收时,团队的创新能力才会被体现出来。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个体行为是由个体的内在特质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为了使个体的创新行为发挥出最佳水平,通常需要从人格倾向与情景特征两者交互的视角加以分析。例如,团队的领导给予每个成员极大的工作自主性,这是队员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个人创新的潜能,这样才能转化为团队的创新才能。正视基于这些方面的理解,团队创新的氛围被定义为员工对创新工作环境的共同认知和感受,这种认知和感受会因想到员工的创新意愿、行为和绩效。

团队创新的氛围主要包括两大指标:团队创新氛围的水平与团队创新氛围的强度。这是评测团队创新氛围的两个重要研究维度。团队创新氛围水平实质所有团队成员对工作环境共同认识和感知的平均值。平均值越高,氛围水平越高;团队创新氛围强度实质群体中对氛围认知的差异(离散性)。团队的创新氛围一般来自与自我的独立认知,例如对工作目标的理解与执行,或是对团队领导支持或者否定的感受。另一方面源自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例如,成员甲对成员乙讲述对领导创新性的感受,会影响到成员乙对领导的感受。通过这两个方面,团队创新环境得到每一位成员的贡献的一份力量。而且只有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才能在团队成员中形成对创新氛围感知的一致性,能够使每个个体的创新潜力为团队所用。这样也就提高了团队整体的团队创新氛围水平与团队创新氛围强度。还有调查表明团队成员的人数与团队创新氛围成反比关系,因为团队成员人数越多,人员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得越弱,一旦成员的互动收到影响,团队的创新氛围就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理,人际关系对团队创新氛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团队创新氛围的影响因素

团队创新氛围在个人与团队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显而易见,在创新氛围高的团队的成员创新行为明显高于创新氛围较低的团队。团队领导者在带领团队进行创新工作时,激发成员的创新氛围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要在团队内营造一种支持创新的气氛,这样成员之间就能够在创新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最终解决问题。同时还有例如团队规范、凝聚力、成员多样性等因素会影响创新氛围的形成。此外,在不同的文化下,创新氛围的营造也会不用,例如,集体主义文化就要比个人主义文化更适合于对团队成员创新思维,潜能的挖掘;西方文化的直接,坦诚相较于我国文化中崇尚的中庸之道也会更适于创新氛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莉华.试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J].南方经济,2005年第10期.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ANDERSON N.R.& WEST M.A.Measuring climate for workgroup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team climate inventory [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8 19 3 235-258.

[4]刘惠琴、张德.高校学科团队创新气氛结构研究[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2007,22,2. 139-144.

相关热词搜索: 相互作用 创新思维 团队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