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国外基础教育管理及财政体制改革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0 17:00:32 浏览数:

摘要: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教育经费不足、经费使用效率不高、教育机会不均、教育质量无法使人满意等问题。为此,各国政府积极探索改革教育管理及财政体制的有效措施,包括:下放中央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权,扩大地方政府的统筹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加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力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发展私立教育;采用市场机制,吸引私营企业参与办学等。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适度和适当形式的政府干预和社会调节是必要的。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教育市场进行干预与治理,包括财政、管制和公共设施建设手段,以实现公平、效率、选择和社会凝聚等多项社会目标。

关键词:外国;基础教育;管理与财政体制改革;效果;政策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2-0006-11

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教育体系对于消除社会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建立一个和谐与文明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世界各国政府日益意识到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公立教育系统得到了快速的扩张。但是,这种发展方式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目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教育经费不足、经费使用效率不高、教育机会不均、教育质量无法使人满意等问题。为此,各国政府积极探索改革教育管理及财政体制的有效措施,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看,一些国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下放中央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权,扩大地方政府的统筹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加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力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发展私立教育;采用市场机制,吸引私营企业参与办学等。随着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教育财政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国政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提供教育经费:一种方式是把经费直接提供给教育供给方,即学校;另外一种方式是把经费提供给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选择学校的同时,将办学经费间接地带到了学校。前者被称为“供给型财政”(supply side financing)形式;后者被称为“需求型财政”(demand side financing)形式。公立学校财政改革主要包括:一是在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从政府对公立学校的直接资助,转变为通过学生选择学校把公共经费间接地带到公立学校;二是在缩减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下,扩大学生家庭贡献在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私立学校财政改革主要包括:一是政府对私立学校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学校运行费用主要是依靠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二是政府向私立学校提供直接经费资助,资助标准低于或相当于公立学校资助标准;三是政府通过发放学券和扩大学生教育选择机会,对私立学校提供间接经费资助。

国外教育管理及财政体制变革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笔者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其他相关研究资料,分别对一些国家的做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一、发展中国家教育管理及财政体制改革

在教育领域,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包括:教育经费短缺,适龄学童入学率和完成率低,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质量低下等。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国家开展了积极的探索。表1所示为部分发展中国家教育管理及财政改革的一些主要做法。在下文中,对其中一些国家的情况做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智利

智利主要采取了教育分权管理体制和需求型教育财政体制。1980年,智利军人政府对教育系统进行了两项改革:一项是分权管理改革。智利颁布的分权法案规定,将学校财产从中央教育部转移到地方政府,相应地,教师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从中央政府公务员变为地方政府合作雇员。二是改变公立学校和多数私立学校的财政管理方式。教育部每个月按照学券标准和学生人数,向地方政府划拨经费,地方政府然后按照学生人头向学校划拨经费,其中90%的办学经费来自中央政府,10%的办学经费来自地方政府。有两种私立学校,一种是收学费的私立学校,另外一种是不收学费的私立学校。不向学生收取学费的私立学校,也可以得到与公立学校相同标准的学券。在这项政策引导下,多数私立学校由过去依靠收取学费转变为依靠公共补贴,这样促使一部分学生从公立学校转学到私立学校。在小学阶段,非宗教性私立学校招收了21%的学生,接收学券的天主教私立学校招收了10%的学生。

(二)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实施的助贫性学券制,提高了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1991年,哥伦比亚在中学入学需求高、私立学校集中的地方实施了学券制。实施该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调动私立学校的办学积极性,鼓励它们招收低收入家庭孩子进入中学学习。只有接受低收入家庭孩子的私立学校,才能参加学券项目。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实行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摊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80%和20%的成本。该计划专门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只有完成小学5年级学业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从6年级到11年级,政府每年要根据学生家庭收入变动情况和通货膨胀系数,重新评定和调整一次学券额。

(三)泰国

泰国私立学校接纳低收入家庭子女,政府对于部分私立学校提供财政补贴,并限制这些私立学校的学费水平。在泰国,私立学校的成立必须获得办学许可。从1994年以来,私立初等教育规模占同级教育规模的比例在10-20%之间,私立初中规模所占比例在10%以下,私立普通高中所占比例也在10%以下,私立职业高中的比例从50%降低到30%左右。在私立中小学学习的学生,有一半以上的人来自低收入家庭。政府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私立学校提供经费资助,资助水平为公立学校资助水平的一半。泰国政府对于不接受政府补贴的私立学校收取的学费没有任何限制,而对于接受政府补贴的私立学校限制其最高学费、交通费和午餐费水平。在2004年之前,泰国还没有实施学券制,但是已经把它作为一项政策议题,列入议事日程。

(四)菲律宾

菲律宾私立教育不仅规模大,而且质量高、成本低。政府向私立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以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在菲律宾,私立小学学生占同级学生人数的7.1%。私立中学学生占20%。私立中小学在考试合格率、毕业率、能力测验方面,均高于公立中小学的相应指标。私立学校生均成本要低于公立学校生均成本。以1997年为例,私立小学生均成本为4700比索,而公立小学生均成本为5322比索;私立中学生均成本为4295比索,而公立中学生均成本为4827比索。在私立中小学学习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低收入家庭。在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体制改革 教育管理 财政 国外 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