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民办中学管理制度研究——以贵州省Y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2-10-20 17:25:02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民办中学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的体现,也是学生培養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贵州省Y市的民办中学由于其办校地点的特殊性承担着黔西南州各县乡镇部分青少年的教育工作。Y市民办中学的生源特征和现代素质教育的主题需要其反思自身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效果,并积极根据自身实际改革学校管理制度,构建一个在素质教育指导下联合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合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助力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良好人格塑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的科学合理的特色民办中学管理制度。

【关键词】: 民办中学;管理制度;素质教育

我国的民办学校是指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社会组织,民办学校是与公办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一是办学的主体不同,公办学校是由国家级地方政府举办;二是经费来源不同,公办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拨款,而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为学费、企业、社会、个人的财产投入或捐资。

民办学校具有办学主体私立性、办学权限自主性、办学机制灵活性、办学环境充满竞争性、学校运作面向市场的特征。在补充教育资源、调动民间力量和资本发展教育事业方面,民办学校起着挑大梁的作用。

一、Y市民办中学概况

Y市共有中学156所,其中13所为民办中学,民办中学数占总数的8.3%。民办中学的生源与公办中学相比处于劣势,学生和家长将民办中学当做公办中学的一个备选项。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就近入学、学校就近招生的规定,也为民办学校的招生带来困难。但Y市民办中学依托着办学地点在州府的优势,对居住在县、乡镇而家境较好的家庭很有吸引力。因此Y市民办中学的生源有很多是来自县乡,根据调查数据生源中79.3%为农村户口,83.1%的学生来自县乡村镇。

Y市民办中学在中学招生中具有捡漏的特点和学生主要来自更为欠发达的地区。因为学生家住较远,所以Y市的民办中学均为寄宿制,加之其放假制度为月假,周末依旧上课的安排。

二、貴州省Y市民办中学管理特点及问题

(一)管理特点

1.日常行为管理严格

Y市民办中学对学生的管理苛刻、严厉,并且管理和规范内容繁杂。有对诸如:男生头发不能过长、刘海不能长过眉、不能染发烫发等规定,也有学生进校不能带手机、不能携带油辣椒、不能带方便面的规定。总之民办中学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和规范除了遵照《日常中学生行为规范》之外还另有其他更为具体详细的规定。

2.教学安排节奏紧张

Y市民办中学的学习强度较大,考勤也严格。一周上6天半的课(实行月假,一月放假三天)开学的第一天民办学校会安排考试。因为是住宿学校,所以学生晚上七点到晚上10点会上晚自习,并且按照惯例前一节或两节晚自习实为老师上课。

3.课外实践活动少

由于民办中学课程安排的紧密,其留给学生自己分配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少。娱乐性和学习性的活动,例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交流活动等,虽然偶有举行,但规模和参与度小。

(二)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目标设定偏差

民办中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遵循市场的原则。但Y市民办中学民办为适应考生及其家长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期盼,迎合家长和学生期望考取大学的愿景,将教育的目标设定为应试,将衡量学生的标准停留在分数。从长远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并未满足学生家长及学生真正的教育需求。因此,Y市民办中学在宏观管理中存在目标设定偏差的问题。

2.管理严格,缺乏科学性

教学的目的是要实现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教育过程中应该符合管理的科学和教育规律。民办中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行为管的过宽过细,只给学生留下很小的自主余地,这并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阶段,过于严格的管理制度可能适得其。学校的管理制度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则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协助者和促进者。

3.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

Y市民办中学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日程行为规范、奖惩制度、班级日程考核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学生学业学籍常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主要集中于对学生行为的规范,而缺少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培养及激励的制度,缺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和规范。

4.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未形成合力

Y市民办中学的学生的家多在县乡镇,父母为了相对较好的教育质量和学习环境而将孩子送往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实行寄宿制,不让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课业安排密度大,这就减少了在Y市民办中学中就读的学生与父母间的交流沟通。民办中学学生与家庭联系的缺乏,同社会接触的机会不足都导致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难以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发展和完备,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贵州省Y市民办中学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态度

学校管理制度作用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在校学生,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理解、认可程度、评价都对管理制度的改进、完善和实施以及实施效果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和评估反馈功能。

(一)对公办中学和民办中学的认识

学生及其家长对公办中学和民办中学的认识影响着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对教育环境的判断,同时也刺激民办中学构建符合自身实际又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依据调查,77.8%的被调查中学生认为民办中学和公办中学在学生管理制度上存在“很大差异”和“有部分差异”。过半的学生体会到公办与民办学校管理制度的差异,说明民办学校要实现自身发展,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办学质量就得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发展有自身特色且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不能照搬公办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经验、方法。

就学生为何选择就读民办中学这一问题,从调查结果看,13.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民办中学管理水平高,21.6%认为教学质量好,40.5%是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公办学校,而听从父母意见的为13.5%,10.9%是因为很多熟人在此就读。从选择结果看,学生及其家长仍然看重公办学校,就读民办中学是无法读公办中学的备胎,同时也表明民办学校的生源在整体上处于劣势。此外,三成的学生认为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好、学校管理水平高说明民办学校适应着市场的胃口,在教育市场有着自身特有的竞争力。

(二)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认知

民办中学中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认知情况可以侧面反映该管理制度的执行效度、实施结果、民主程度等。据调查,26.8%被调学生“比较清楚”和“非常清楚 ”学校的管理制度,73.2%的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没有清晰明确地认识,这就是说学校的管理制度并没有被大多数学生理解和内化为心理自觉,成为约束和指导行为和学习的力量。对学校管理制度带来效果的认知上看,24.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起到了消极的作用,认为“把学生分等,不利于部分学生的成长”,“为评价而评价”。但有59.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学生成长有积极的作用”。就如何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时,43.96%的学生是通过“教师直接宣布告知”,这表明民办中学的管理制度需要以更为规范、有效的方式制定和公布。

(三)对管理制度的情感倾向

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认同程度和情感倾向直接影响着制度的执行效果,学生的支持和认同度越高制度执行得越顺利,越能取得预期效果,二者为正比例关系。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所处学校的管理制度总体满意的达到76.8%,而14.9%的被调查者认为“管得太宽泛,限制过多”以及“形同摆设,作用不大”。在遵守和维护制度这一方面,认同制度价值并真正去遵行道德为14.1%,“迫于学校的强制”而遵从的为29.8%。

(四)对管理制度的评价

制度是为目标服务的,对目标的实现起着引导和纠偏的作用。学校的管理制度就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从访谈和民办中学学生在学校贴吧中的言论来看,民办中学的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管理的过严、过死,有学生是这样形容的“XX学校太沉闷了”“还可以坚持忍下去”。但表现在问卷上,27.8%的学生表示学校的管理制度“非常合理,效果显著”。两个明显相矛盾的结果说明民办中学的学校管理制度是为应试教育这一目标服务的,学生也是为着这一目标而学习。此外这一矛盾的结果也反映出民办中学学生渴望学得真才实学的需求和自身学习习惯之间存在一道沟壑,需要学校的强制作去督促。

四、素质教育下民办中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转变办学观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学校的管理体制的变革、建设和完善以及创新需要以符合时代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的观念作为指导。

Y市民办中学以应试为教学目的,在学生管理制度上Y市的民办中学管得过宽过死,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阶段,自我意识也正在成型,,民办中学的学校管理制度需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学生置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真实的了解学生需求和身心特征,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

(二)拓展制度内容

民办中学学校及其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需要全方位的开发学校管理制度的内容。

学生评价及反馈制度。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单一,同时评价也没有可以操作的标准。因此构建学生评价及反馈制度时,首先要改革過分倚重或仅靠成绩优劣来评判学生;二是要摆脱定势思维,及时、适当、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施以适度恰当的奖惩。

奖惩制度。调查的民办中学在奖惩制度上规范不足,在实施时重惩而轻奖励。而所调查民办中学的学生属于可塑性强、潜能大但学习习惯和行为较差的人群。懲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它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只能暂时抑制行为。[1]所以民办中学的奖惩制度应该更多的使用正、负强化,慎重的将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和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使用,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日常行为规范制度。调查的民办中学的日常行为规范制度存在的问题不是内容不健全,而是规范内容超过了制度本身的权限。因此对于日常行为规范制度内容的探索和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界定行为规范制度的管辖边界何在,将管理内容中不合情合理的内容剔除,制定一个高效、简明、合情理的行为规范制度。

(三)帮助学生自我意识完善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自身人格发展中发挥着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影响并塑造着人格品质结构的其他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制约着个人行为。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这一发展阶段的主题是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发展任务是培养人的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2]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学校的管理制度应该注重同社会、家长的合作,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独立感的培养和同一性的形成创造一个宽松、向上的管理制度氛围。

注释:

[1]靳伟涛. 深入分析斯金纳的惩罚观点[J]. 社会心理科学, 2009 (06).

[2]张万敏.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02).

参考文献:

[1] 孙静. 民办中学核心竞争力研究[D]. 青岛大学,2014.

[2] 张邦伟. 学生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创新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程静瑜(1992—),女,壮族,贵州省兴义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 贵州省 为例 管理制度 中学 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