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深入领会现代职业教育的深刻内涵,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20 17:35:03 浏览数:

[摘          要]  从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提出了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实现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

[关    键   词]  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实用技能型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8-0092-03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其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目标。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深刻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途径,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种大职业教育,包括中职、高职教育和各种社会上的职业培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具有以下特点:1.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2.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3.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现代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就是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二、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突破办学同质化、实现特色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为市场需求的实用技能型人才、高质量就业的需要。

学校转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技能型人才。而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学校实现转型发展、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

多年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确立了“培养品德好、专业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加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教学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结合丽江及滇西北区域基础教育、旅游业的发展及资源开发利用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初步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接的专业结构和布局。现共开设专业46个,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文、理、艺、体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在现开办的39个专业中,除22个教师教育类及体育类专业为优势专业(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9.44%)。2015年,文化艺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旅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农林牧渔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新闻传播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等9个专业大类17个高职类专业中,财经商贸大类和旅游大类,在校生分别为702人和399人。然后是电子信息大类和文化艺术大类,在校生分别为231人和229人;其余五个专业大类在校生累计仅为417人。从以上可以看出,所开办教师教育类专业为我校的优势专业。但其多为传统专业,同质化程度较高;高职类专业与区域经济产业匹配对接度不高,存在不同程度同质化倾向,故而难以做大做强。

为此,学校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在明确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及应用型专门人才,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服务有力的地方性应用型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立足丽江,服务滇西北,面向云南。主动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的服务定位和把学校建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紧密结合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改造和合理设置专业,形成与基础教育、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紧密对接、体现学校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

三、学校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动力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塑造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促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对接。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入分析全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按照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以将云南建成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及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积极推动学校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科学设置学科专业结构步伐。当前,滇西北区域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但旅游业各种专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外语人才明显缺乏,要进一步办好旅游类专业,为滇西北区域旅游行业提供更多实用技能型人才;滇西北区域具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电等自然资源,目前滇西北三州市正在大力开展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名特中药材玛咖、螺旋藻等竞争优势明显,学校办好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应用型相关专业,推动生物、矿产、水电等行业的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经过调整使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吻合,形成与基础教育相对接的幼小教育类、与旅游产业相对接的生态旅游文化类、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相对接的农林生物工程类、与新型工业相对接的产品设计加工类、与电子信息产业和商贸产业相对接的财经商贸信息类、与文化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相对接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类等专业群。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为工作基本需求和发展奠定基础的专业能力;能够将自身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满足职业岗位发展需求而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能够与生存和职业环境充分和谐地交互作用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今后工作中,紧紧围绕云南及滇西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挖掘和开拓校企合作优势资源,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行“四融入、三递进、学训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将企业岗位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将行业企业评价融入考核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职业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群基础平台课、专业群核心课、专业群拓展课及实践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校内学习与企业锻炼交互,促进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不断提升;构建“基础同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根据中小学教育改革、企业人才需求,组织中小学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按照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职业岗位(群)→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来构建课程体系,完成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根据各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明确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根据“专业+职业”的课程设置导向,把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并鼓励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得一项职业资格证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锻炼职业和岗位技能,实现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要切实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建成生物技术、旅游、水电、财经、农林牧渔及电子商务等专业群校内外相结合的、系统的实验实训基地,努力做到校内专业实验实训的设备达到相关企业设备的先进水平。着力推进校企联合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开发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共同参与实践教学管理,让企业全面参与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将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植入课程体系中,将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请进学校课堂,着力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实现转型发展,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35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59人,占45.43%,初步具备了转型发展的师资条件。首先,转型发展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随着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不能够完全胜任其所应当担负的角色,部分教师面临着要改变专业方向,完成对新专业、新岗位的重新适应。为此,要引导全体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准备主动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要将教师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产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双师培训,形成一支专业能力强与管理素质高的高水平教师团体。通过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访学进修、实现转岗再培训等多种途径,全方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从事实践教学的职业教学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拓展为岗位技能。随着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以及教学方式的更新,在教师培养方面,要着力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制度激励的方式,引导广大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再次,邀请省内外有关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到学校为全校教师进行培训。最后,争取项目支持,送教师到国外进修提高。

实现转型发展是学校今后的首要工作和重大任务,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大计,涉及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方向、管理体制机制及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等的重大改变,是一场深刻的重大变革,我们要积极准备并主动投入这场变革,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旭君.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5).

[2]周应佳,车海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8).

[3]米靖.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4(19).

相关热词搜索: 领会 职业教育 转型 内涵 深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