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家庭影像:属于你的独家记忆

发布时间:2022-10-21 08:00:02 浏览数:

家,是所有人都绕不开的话题。而家庭影像,则是每个摄影师或多或少都会“摄”及的。本期专题,为大家介绍了3个主题活动如何引领家庭相册潮流,3位摄影师如何制造独家记忆,照相馆的前世今生,全家福如何“传家”,为家人“晒”一张合影,以及为孩子留下成长记忆的小窍门。

《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童年》 尼基·布恩

我在新西兰农村的一个农场长大,有着打赤脚的童年,野蛮且自由。童年时经历过的自由和冒险经验,至今仍强烈地存在于我的脑海中,我的作品部分是对自己童年的回应,另一方面,与丈夫及小孩子们生活在荒野农村的这一块自然天地中,我力求为我的孩子复制我曾度过的美好童年。处于如此自然及原始的美好环境中,促使我想尽力记录小孩子们的成长及故事。生活大抵如此。

《≠》 蔡颖莉

《≠》是我老照片项目的第一个引子,自2015年开始收集老照片,目前实物照片六千余幅,扫描文件两千余幅。由于几年前搬家,拾获了一些被弃置的老照片的底片,这刚好是当年挂在家中父母的结婚照的底片,我将它们逐一扫描,将实物照片和遗落的底片并置一起。

3个主题活动引领家庭相册热

尽管早在前两年,“家庭影像”的创作和展览已经层出不穷,但这个话题在今年似乎达到了井喷状态。从年初已成惯例的“还乡计划”,到9月的宁波摄影周,再到平遥摄影节中由腾讯主办的展览,这几个活动的主题无不围绕着“家庭相册”来展开。让我们来看看它们都是如何引领着今年的摄影潮流。

1“还乡计划”

重写家庭相册

“还乡计划”是OFPiX工作室自2012年发起的一个长期摄影项目。每年春节前,OFPiX工作室都会提出一个跟故乡有关的主题,今年,“还乡计划”的关注点对准了家庭相册,让参与者重新审视那些曾伴随我们成长的家庭影像。对此,我们采访了“还乡计划”的发起人任悦。

任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摄影博客“1416教室”博主,“还乡计划”发起人,多年来通过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发掘了许多年轻摄影师。

“还乡计划”这个项目是怎么开始的?

任悦:最开始是我们在做摄影师放映会的时候,发现大家在春节回家的时候都会拍很多新照片。我们觉得这是一件能体现当下社会发展很具体的事情,从故乡这个话题又能引出很多的故事,就想到可以利用春节的时间让大家都好好去拍自己的故乡。

于是那一年我们参照了美国农场安全管理局纪实摄影项目中给摄影师的一个指南,告诉大家应该怎么拍一个小城。当年大概有三四十个人参加,后来我们就拿这些照片编了一个“还乡盒子”。之后我们觉得这个活动做得还算成功,于是就一年一年地连续下来了。后来我们慢慢形成了工作坊的形式,为那些想在这个主题上投入更多精力的摄影师提供助力。

工作坊具体是以什么形式进行的?

任悦:每年的工作坊实际上是有两次,有的是线上举办,春节之前做一次,回家之后再来做一次。春节之前那次是为了把自己的拍摄思路理清楚,像今年的“重写家庭相册”,我们是从春节前一周左右开始,每个晚上有一个人专门用一个小时来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其他所有人给他提意见,我们也会给他一个指导。

拍摄回来之后的那次工作坊是为了编辑成书。在北京的工作室,我们会做两三天的编辑工作,包括讲授如何编辑图片和具体实施,最后做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这一期“重写家庭相册”的成果里,你个人有没有比较推荐的?

任悦:每一本都有特色,比如周娜的《奶奶和那些花儿》、张豪夫的《无法触及》、徐刚的《丽丽》,还有金华的《如果我掉到水里》,每一本都有特点。做家庭相册这个主题的困难之處在于,实际上它是把自己私人的东西提炼了变成公开的,而这个公开的东西其实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内心。比如我有个学生看到《奶奶和那些花儿》,看着看着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因为这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亲人。而周娜的那个故事就特别感人,所以这不只是一个私家相册的概念。

很多人都觉得我的家里也有很多老照片,是不是也可以编一本书呢?但实际上我们做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而是要让观众也能够看懂,这里面非常需要编辑的逻辑。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做工作坊的原因,因为我们要去编辑图片,而不仅是简单的展示,要去想这个图片所存在的语境。

这么多期还乡计划中,成果最让你满意的一期是哪个?

任悦:我每年都很满意,当然第一年是最有意思的,在没有广告、没有太多预期的情况下,却有那么多人参与。后来我们还做了“还乡书”,朱岚清那本书就是在第二年“还乡计划”里做出来的。Instagram那期我也很喜欢,大家在Instagram上贴一张回家的图,然后加上标签#还乡计划,你一点这个标签,就能看到周围很多人拍的故乡和过年的那些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摄影师逐渐把故乡这个主题发展成他自己的拍摄方向,哪怕一个小小的选题也会持续展开。

相关热词搜索: 影像 记忆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