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对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1 08:30:34 浏览数:

摘要:互联网在我国呈现出迅猛发展局势,与此同时,互联网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日渐突出,这对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很大的冲击。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今天,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联通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动态网络。互联网作为全球的第四媒体,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双面特征。一方面,网络的便捷、大容量令许多人流连忘返,确实能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渐突出。

1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现状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成功与否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命运。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高速发展,迅速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注意,并得到他们的宠爱。据统计,截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网民总数达到了3.38亿人。随着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以其网络的开放性、技术的渗透性、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等特点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经济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青少年利用互联网独特的传播功能进行学习、交流、娱乐也更为频繁和普遍。网络加速了信息的滚动式传播,扩展了青少年人际交流范围,网络交往的巨大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不再受到繁琐的条条框框限制,不再担心是被动地接受者,不再担心自己的观点被孤立,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最佳化地表现自己。但网络交往毕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虚拟性,如果陷入其中,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目前在我国互联网领域里无论是上网服务,还是网上运营服务提供商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问题,互联网领域的各种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驱使,互联网领域由于进入门槛比较低,监管难度比较大,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不良信息、腐朽文化的传播渠道,打开了犯罪之门。加之青少年好奇心强和自我辨识控制能力不强的自身特点,很容易走向消极的负面。青少年因为年龄轻、经验少、分辨能力差等客观因素,随之产生了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问题的提出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世界,一些网络信息与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忽视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网络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网络社会的秩序将变得混乱不堪。因此,网络道德问题己经成为当今教育最突出的焦点问题——网络是造福人类还是祸害人类,将取决于人们如何利用这一工具。

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无规范性的特点,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青少年将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潜在影响的威胁,患“网络心理障碍”和高科技犯罪的危险程度增大。如网络黑客、网络婚恋、网络诱骗等网络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因此,网络在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同时,无情地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引发了许多心理危机。青少年容易产生网络伦理道德问题,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青少年认知能力和自我统一能力还不强,主观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学习压力的增大,许多青少年每当遇到个人心理问题,不愿同亲朋好友倾诉,更不愿与陌生人面对面的交谈,网络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便利场所。正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在网络当中,能使人对自己的知觉结果产生新的认识,很容易产生新的价值观定位,从而有的人会把藏匿在内心深处,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不良嗜好表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块很好的“作案场所”,也因此产生了大量有悖于网络道德的案件。

青少年问题研究者呼吁家长和学校,更是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加强网德教育刻不容缓。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是网络信息时代的主力军,正因为如此,随之出现的青少年网络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3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

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结合网络新闻报道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上宣传活动,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推广工作。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主流媒体及网络传播优势,与网友就诸多方面问题进行直接或间接交流。青少年正成为网络信息的主要受众者,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成为当今道德教育的中心问题。

3.1学校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维护“网络社会”秩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德育教育是智育教育的保证和前提,学校应该加强对当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办好主流网站,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3.1.1学校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网上心理问题的案例组织专门的讨论、交流,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把伦理学知识引入到对学生的网德教育中,使青少年一接触网络,就接受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使学生将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认真学习并遵守,培养他们内在的网络责任感,逐渐把他们确立为“网络社会”的道德主体,使其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重任。

3.1.2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快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技术,及时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动态,利用网站、光盘、电视专题片等现代教育手段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比如开办网络学校,开设网络课堂等,虽然目前也出现了这种模式教育,但无论是从规模和数量,还是质量上看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1.3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应加强对大中学生上网的管理,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规范网络伦理道德。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把黄黑曝光的东西过滤出去,尽可能使网上信息都是健康的,以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加快步伐,建立校园网络道德主阵地,使网络不仅成为学生了解信息、宣泄情绪的一种渠道,而且也成为学生和教师交流、讨论的主阵地。

3.2家庭积极、合理引导青少年的自制力很差,家人应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引导孩子向追求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方向发展;应多腾出时间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的心情,帮助孩子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学校以及亲朋好友间的各项活动,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和爱好。家长自己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3尽快建立、健全网络制度关键是要推动网络立法工作,规范网络秩序,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网络文化己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网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网络上的交往也是社会交往。“网络王国”不应该成为不受法律、条例约束的“独立王国”。国务院已于2000年颁布实施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其中,对于网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约束。各级网络运营部门应加强监控,记录下浏览不健康、反动信息的IP地址,及时追查不法上网者。

加强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的建设添砖加瓦。只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及时地开展新时期面临的新生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研究,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并且勇于将成果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目前国内外社会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据报道,我们国家出台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宣传活动已正式启动。该公约促使青少年与家长建立协议,其中包括每天上网时间、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溺虚拟时空等及家长主动为青少年安装防火墙软件,让青年一代健康上网。

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是未来网络文明的缔造者,更是人类未来的主宰者,而处理好网络伦理道德问题是利用网络时代造福于人类的关键,因此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就是关注全人类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怡.虚拟实在论[J].哲学研究, 2001(6):46.

[2] 奥格尔斯.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13.

[3] 叶奕乾.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 278.

[4] 胡湘明,冯小茹.基于网络技术上的青年心理在线咨询[J].青年探索,2002(2):49.

[5] 鲍宗豪.网络社会对我国社会文化的推动与影响[J].探索与争鸣,2001(2).

[6]自然辩证法研究[M].2000,10:39~43.

[7]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网络[EB]..

[8]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EB]. http://edu.cn.

相关热词搜索: 青少年网络 当前我国 道德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