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动态研磨,架起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桥梁

发布时间:2022-10-21 13:55:05 浏览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已逐渐进入课堂,并越来越受到各地教师的重视和青睐,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错误认识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关系,片面理解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此笔者所在学校经过多方学习与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确立了“动态研磨”这一校本研修模式,对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进行积极尝试,并初显成效。

一、问题驱动,确定研磨主题

1.学期初,教研组准时召开多媒体使用交流会,通过交流、讨论,汇总出本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商讨解决措施,确定本学期研磨主题。

2.数学教师首先结合现行教材,围绕研磨主题制定教研计划;接着,在通读教材、理解课标的基础上,明确各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最后,选定一节课用以研究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二、阵地前移,设计研磨方

1.个人备课

个人备课过程中,主讲教师要着重做好四点:①通过对教材的充分挖掘与分析,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②研究学生,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③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在课堂的导入、新授、巩固练习、作业等环节,找出应用多媒体的落脚点,这也是教师备课的关键环节;④通过网络搜寻,有针对性地选定本节课所需资源,完成教学设计。

2.集体备课

主讲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地点与同组教师共同研讨,修订教学设计。此时需要注意:每个教学环节应用多媒体的目的、要求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选定不同的媒体,走出多媒体应用过多、过滥的误区。

3.网上评价

主讲教师将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上传到个人博客,邀请全校教师从教学设计优缺点及多媒体应用等方面进行网上评价,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小组备课到全校备课的转变。全校教师可以通过跟帖的形式简述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也可利用QQ详细探讨,从而形成集思广益、携手共进的良好局面。

4.确定方案

主讲教师依据网络上教师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确定最终授课方案。

三、聚焦课堂,检验方案效果

主讲教师授课,学校适时录课,同组教师观课。通过教师课堂思考及学生课后回答问题、知识小测验等方式,共同检验课堂教学是否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应用。

四、课后交流,完善研磨方案

1.组内交流

主讲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课后反思,并与同组教师一起交流、研讨,修改教学设计。组内交流后,主讲教师书写案例分析。

2.网络研讨

主讲教师观看学校录制的课堂实录,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学;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将自己的课后反思在QQ群论坛上发帖,邀请同校教师上线交流,从而发挥网络优势,突破时空限制。通过网上的反思交流,主讲教师再次审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修正、完善教学设计,最终完成案例分析。

五、动态研讨,优化研磨效果

经过组内交流、网络研讨,主讲教师将修改好的教学设计、整理好的案例分析上传到自己的博客,让更多的浏览者来点评。通过网上点评、交流、研讨,主讲教师实现课后的第三次、第四次以至多次反思。学期末,学校将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上传到校园网站,形成校本资源,为今后接任教师提供借鉴思路。接任教师结合自己新的实践、思考,不断丰富教学设计,优化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形成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不断优化、升华的动态过程。

实践证明,“动态研磨”为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架起了一道桥梁,为教师搭建了平等、开放、交互的学习研讨平台,为学校校本研修打开了一个敞开、明亮的世界。通过这种研修方式不仅可实现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上的有效应用,还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关热词搜索: 架起 研磨 桥梁 数学教学 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