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2-10-22 12:10:05 浏览数: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促进福州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发挥福州在海西全局中起带动作用的关键所在。我们应从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 科学发展; 新农村; 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9973(2010)03-0085-04

Advanc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Guide 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XU An-yong

(The CPC Party School of Fu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Fuzhou 350014, China)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s guiding principle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promoting the Fuzhou city and countrysid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o advance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to control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b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which displays the Fuzhou leading role in the Haixi. This article mainly deals with implementing and realiz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from the Fuzhou re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ring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to each aspect of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orderto open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carry out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Key word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福州作为东南沿海的省会城市,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当前,福州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西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建设,凸显福州在海西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带动作用。但目前福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依然存在,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福州新农村建设,是发挥福州在海西全局中起带动作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从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研究。全面阐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入剖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着力探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一、充分认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福州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1. 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辛探索,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福州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完整、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福州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有力基础。

2.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2009年8月,中共福州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确定在2014年,“比全国提前六年,比全省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这是一项非常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目前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制约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福州各级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用新的发展思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推进福州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城乡关系的新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城乡关系的一个新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福州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从全市新农村建设实际出发,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解决“三农”问题。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对全市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举措。近年来,福州市各级各部门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受了多种困难风险的重大考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良好态势。认真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百村整治的“双百工程”,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10.88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农业产值109.32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0.17亿元,增长3.8%;牧业产值58.21亿元,增长3.7%;渔业产值216.80亿元,增长5.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669元,比上年增长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4]同时,全市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极其重视,并且认真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持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福州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正确选择,有利于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根本扭转城乡差别扩大趋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深入剖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1.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州经济发展实力得到迅速增强。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是1978年(12.68亿元)的199.08倍。但是,目前福州仍然存在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主要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福州市目前县域人口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70%以上,全市所辖8个县、(市)的区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92%,而经济份额还不及全市的60%。有相当一部分县乡的财政运转困难,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在“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18-60周岁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占了45.5%。全市农村都不同程度存在医疗资源紧缺问题,在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事业方面,农村与城镇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明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州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呈现出波动性增长的状态。在20世纪80年代中,全市农民增收速度较快,但后来农民增收速度明显减缓,使曾经一度缩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重新扩大。改革开放初期,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9倍。到199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37元,同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4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78倍,随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逐渐扩大。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89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是同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669元的2.65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福州市城乡收入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2001年至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12345元,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提高3809元,两者相比为3.24倍。农村生活状况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面临问题的成因

1. 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农村生产力水平低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深层原因。福州原有的经济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195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只有2亿多元。随后在海峡两岸形成军事对峙的局势下,福州地处东南沿海海防前线,国家对城乡建设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大多数农户普遍采用家庭小规模经营方式从事种养业,广大农户使用生产要素能力有限,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受到制约,影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制约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特别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业设施投入受制于财政支农资金的紧缺,加剧了农村生产力发展难度。城乡工农业生产效率差异性过大,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2. 城乡分割二元体制造成城乡收入差距大。体制因素对城乡差距扩大影响巨大,城乡分割二元体制是城乡收入差距大的体制性原因。福州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从1958年开始,逐步建立城乡分割二元体制。这种体制以户籍制度为根基,把城乡所有制不同作为理论依据,在运行方式上采取城乡有别的两套政策。主要是以城乡居民户籍、身份作为划分标准,形成了“城乡分治、一地两策”的格局,成为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因素。1978年,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29元,不仅比同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低6元,而且比全省平均水平还低8.5元。改革开放以来,由各地公安部门负责牵头,各级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原有的户籍制度得到改革。但目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衍生的城乡不同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仍然存在,不利于农民就业与增收渠道的拓展。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年来,福州沿海县(市)经济发展速度快,带动了大量的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了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增加。以种养业为主的众多山区农民,非农产业收入水平提高缓慢,外出打工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遇到稳定性差、流动性强与工资水平不高等问题。目前全市农业人口仍然占全市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方面投入有限,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提高,在就业方面广大农民受到了更多的限制,造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扩大。

三、努力探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福州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战略部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紧密围绕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福州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紧紧抓住加快农村发展的第一要务,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方略,真正把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5],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大力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福州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促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充分发挥福州对台区位优势,扩大榕台农业交流合作领域,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大力引进台湾良种、深加工设备以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进福州新农村建设夯实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创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1. 继续深化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城乡分割二元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推进福州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化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要从体制上解决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各项改革要求,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改革发展所形成的各种障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形成全市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改变以户籍制度为基础衍生的各项政策,改革城乡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体制机制创新上,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体制保障。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非农产业的收入,推动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2. 大力推进农村各项综合改革。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福州农村综合改革,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问题。严格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海域滩涂使用许可制度、小型农用水利工程产权体制、农村小额信贷及涉农保险试点等各项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协调推进城乡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增强基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三)充分发挥福州区位优势,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 以发展海洋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充分福州各地的区位优势,特别是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福州港江阴、松下、罗源湾港区深水泊位和集蔬运体系建设。在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中,形成多层次的海洋开发格局。打造以临港工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与滨海旅游业等为重点的海洋产业体系,挖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深度,带动和辐射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拓展远洋和深海渔业,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生态型海水养殖和海水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以水产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连江(海西)水产品加工基地,推动全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6],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拓展福州农村内部增收空间,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挖掘福州区域特色优势潜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根据全市各地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强村富民工程,持续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进一步加强品牌农业的建设,强化对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宣传,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四)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1. 加快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福州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全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农村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条件进行改善。讲究教育经费合理投入和资源配置方式,在这些方面要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各地城区教育资源优势,认真开展城乡教育联动工作。大量培养有理想、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综合素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无线节目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惠民文化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 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发展福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努力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免费免疫方面的覆盖面。加快建立设施基本齐全、能够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搞好农村地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农村食品和药品监管。继续按照全市“两年一滚动发展”的原则,实施好新农村建设的“双百工程”,精心组织和推进新农村试点村各项建设,认真完成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的任务。同时,努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状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坚持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在社会和谐中推动福州科学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福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N].福州日报,2009-08-14.

[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

[4]政府工作报告——在福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N].东南快报,2009-01-05.

[5]中共中央 国务院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9-02-02.

[6]政府工作报告——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N].福州日报,2010-03-16.

[责任编辑:任山庆校对:叶慧娟]

相关热词搜索: 统领 新农村 科学发展观 扎实 推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