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小麦白粉病药剂筛选技术研究
摘要 小麦白粉病难以控制存在着人为因素,但主要原因是使用农药的单一性和长久性,势必导致交互抗性的产生。本文依据防治白粉病农药种类进行大区试验,结果表明三唑类农药宜早不宜晚,醚菌酯类农药对白粉病的铲除效果明显,防治上提倡宜早不宜晚,错过防治适期后的防效略有降低,同时增加了用药次数,增加防治成本。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三唑类;醚菌酯类;防效;江苏东海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130-02
小麦白粉病是麦类的重要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东海县小麦常年种植7.33万hm2以上,其中逾4.67万hm2为稻茬麦田,也是白粉病重发田块。近年来,随着种植水平的提高,小麦白粉病呈重发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有:偏施氮肥,小麦抗病性下降;播种量大,群体中二、三类苗较多,小麦生长瘦弱,抗逆性差;农民喷药时用水量过少,用水量不足要求的1/2;施药时间偏迟,不能掌握在发病初期用药;用药混乱,随意加大用药量,缺乏正确的指导;假冒伪劣商品仍存在,坑农害农事件仍有发生。因此,作为技术指导部门,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本试验,为以后指导农民正确用药,提高防效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药剂
20%三唑酮乳油750 g/hm2(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25%氟硅唑水乳剂1 200 g/hm2(成都西部爱地作物科学有限公司);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 g/hm2(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25 g/hm2(美国陶氏益农公司);50%戊唑醇悬浮剂150 g/hm2(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600 g/hm2(山东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0%醚菌酯干悬浮剂375 g/hm2(德国巴斯夫欧洲公司);48%醚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 500 g/hm2(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80%金乙嘧·腈菌唑可湿性粉剂300 g/hm2(南京创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80%乙嘧·腈菌唑·嘧菌酯水剂225 g/hm2(南京杜邦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石榴镇麻汪村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小麦品种为烟农19,2012年10月25日播种,施基肥奔牛牌复合肥(15-15-15)1 500 kg/hm2,2013年2月10日施返青肥,3月20日施拔节孕穗肥,4月26日抽穗,4月29日扬花,6月3日收获。于4月12日开始第1次试验,当日天气晴好,平均气温14.8 ℃;4月25日进行第2次试验,当日天气晴好,平均气温17.3 ℃,试验于5月15日结束,整个试验期间共7个雨日,降水量37.2 mm。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11个处理,即每种药剂为1个处理,以喷等量清水作空白对照(CK)。分次进行,第1次用药在白粉病发病初,第2次试验是在白粉病发展始盛,2次试验分别在2块田中进行,不设重复,大区试验,面积约66.7 m2。试验用喷雾器为华绿牌3WBJ-16H背负式静电喷雾器。
1.4 施药及调查次数
试验分2次独立进行,即4月12日和4月25日,每次只喷1次药,调查药前基数和药后10、20 d的防效。
1.5 试验方法及防效计算
试验定点调查,第1次试验,每区调查4点,每点调查50株全部叶片;第2次试验,每区仍调查4点,每点50株,叶片调查上3张功能叶,按标准进行分级[1-4]: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小于1%;2级:病斑面积1%~5%;3级:病斑面积5%~10%;4级:病斑面积10%~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初期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在白粉病发病初期用药,三唑类杀菌剂药后10 d防效在65%~70%,醚菌酯类防效较好,防效均在85%左右,三唑类处理、醚菌酯类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它们2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药后20 d,此时正是白粉病上升扩展期,三唑类杀菌剂防效急速下降,为10%~20%,醚菌酯类杀菌剂防效在75%左右,三唑类处理与醚菌酯类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2.2 发病盛期防效
从表2可以看出(调查上3叶发生严重度),在小麦白粉病发生始盛期用药,药后10 d,三唑类杀菌剂防效较差,10%~20%左右,而醚菌酯类防效在60%左右,两类型药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药后20 d,三唑类杀菌剂已无防效可言,而醚菌酯类杀菌剂防效则有所提高,病叶严重度有所降低,防效均在80%以上。说明醚菌酯类杀菌剂对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防除作用,2种类型杀菌剂间存在极明显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药剂共分为2类,一类是三唑类杀菌剂,包括三唑酮、氟硅唑、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戊唑醇,当地以三唑酮为主;另一类则是以醚菌酯及复配剂为主的杀菌剂。总体上三唑类杀菌剂防治小麦白粉病防效较低,持效期短,而醚菌酯及其复配剂则防效较好,持效期较长。
据相关资料表明,三唑类杀菌剂吸收快,但只能从吸收部位向叶尖传导,不能从叶与叶之间传导,这就要求喷洒均匀,用水量少严重影响防效。而醚菌酯类杀菌剂吸收快,且能双向传导,大大提高农药吸收利用率,提高防效。三唑类杀菌剂半衰期较长,在田间分解慢,残留多,且量大对作物有明显抵制作用,而醚菌酯类则分解较快,残留少,对作物生长没影响。
根据试验结果和实践经验以及实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在白粉病防治上,未发病或发病初期,常年在4月10—20日,可选用三唑类杀菌剂,且应连续用药2~3次,喷匀喷透,而选用醚菌酯类杀菌剂,可隔15 d再用1次。若错过防治适期,防治时白粉病已迅速扩展上升,那么一定要选用醚菌酯类杀菌剂,且宜隔10 d连用2次,此时不提倡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在生产过程中,也可以提倡先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1次,再用1次醚菌酯类杀菌剂,交替使用,减少交互抗性,延长农药使用寿命[5-6]。
4 参考文献
[1] 魏国荣,韩青梅,康振生.三唑类杀菌剂Folicur与Caramba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41-43.
[2] 刘牛,李媛,廖华明,等.小麦白粉病病情分级标准及产量损失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8(3):55-59.
[3] 姚莉,陈文忠,高志谋.小麦白粉病4种分级方法病情指数间的关系[J].植物保护,1996(1):16-18.
[4] 郭绵英,刘红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农技服务,2012(3):305.
[5] 杨正稳.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3(6):31.
[6] 李东明,王玉国,徐东祥,等.2013年阜宁县小麦白粉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5):178.
相关热词搜索: 东海县 白粉病 药剂 技术研究 小麦热门文章:
- 关于某县森林防火宣传“五进...2023-12-26
- 2024年xx市主题教育动员会上讲话2023-12-26
- 2024年度有关市人大在市直机...2023-12-26
- XX市发改委领导关于“修六心...2023-12-26
- 2024年经验做法:三大举措精...2023-12-26
- 2024年XX区长在区委主题教育...2023-12-26
- (合集)关于纪检监察干部教...2023-12-25
- 2024年度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2023-12-25
- 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安全工作...2023-12-25
- (24篇)办公厅、办公室“三...2023-12-25
相关文章:
- 医院药剂科科长个人述职报告2021-10-19
- 药剂科主任述职报告2022-01-08
- 铁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2021-08-27
-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桩基础施工...2021-10-20
- 工程技术研究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2022-01-23
- 多源数据集成技术研究(胡洁,...2022-02-22
- 旋转高压水射流洗井技术研究...2022-02-23
- 节水灌溉与农业综合技术研究...2022-02-25
- 太阳能热泵技术研究2022-02-26
-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技...2022-03-10
- 太中银铁路岗城隧道涌水突泥...2022-03-14
- 德玛吉标印技术研究2022-10-20
- 2007县小麦春管技术意见2021-12-06
- 论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及...2022-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