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欠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外溢效益分析
收稿日期:2006-04-01。
[作者]曾海鹰(1967—),女,四川乐山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摘要:新经济理论和跨国公司理论认为开放具有技术和管理的外溢效应,本文利用全球可持续创新组织的调研工具,通过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得出欠发达省区国际要素流动的外溢效应不足的结论,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同时给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创新能力;外向型;欠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3-0081-06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我国的创新能力。经济开放有着很强的技术外溢效应。根据新经济理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外向度是区域经济开放度的具体体现。研究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其外向型的关系,能够突出地揭示区域经济的活跃程度和发展潜力,为制定区域创新政策和促进区域开放提供政策依据。
开放的外溢效益。一般而言,技术变动的源泉有二:一种是经过专门研究开发而产生的,这种技术变动是一种革新(innovation),它一般是R&D的结果。另一种则是通过贸易等经济行为接受“技术外溢”(spillovers)而学来的,称为“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这种外溢不仅是生产技术,还包括管理知识。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技术外溢”效应和“干中学”效应。通过贸易活动和国际要素的流动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营理念,并将其“外溢”到国内产业。
区域差距和开放非均衡。对外开放政策总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开放的非均衡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经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的显著差异的格局。东中西之间的开放度差距和经济发展差距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差距,1980年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之比为192∶1∶0.90,2002年三大区域发展差距之比又扩大到2.32∶1∶094。东中西同时存在着巨大的开放度差距。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全国535.05亿美元,西部地区17.23亿美元,占全国的3.2%,东部地区的3.7%。西部地区十二省利用外资的总规模,只有利用外资最多的广东省的七分之一。2003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为1%,低于全国4.4%的平均水平,不到东部地区的六分之一。
创新能力的非均衡性。开放的非均衡性对区域非均衡性的影响也体现在创新能力的差异上。根据2002年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各省市的去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排名前10名的省市的开放程度都比较高。
图131个省(市、自治区)及其企业创能力比较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贵州是典型的少数民族省区;贵州省的GDP、人均收入水平等方面在全国挂末,是经济欠发达省区,区域创新能力较低,2002年居全国27位,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0位。
本文试图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通过调研分析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企业的外向型程度和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欠发达地区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二、基于全球可持续创新组织工具的调研
笔者从企业管理的微观管理层面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利用国际分析工具,以便分析结论更具有国际可比性。
全球可持续创新组织(CINET)的第二次大规模的企业调研始于2002年9月,此次全球性调研已对十多个国家的500多家企业进行的随机调研,澳大利亚、挪威、瑞典、丹麦、意大利、爱尔兰、英国、西班牙、荷兰、约旦、香港、中国、日本和瑞士都参加了此次调研。贵州大学工业经济工程研究所为这个组织在中国的成员。
调研问卷有22个大类问题,260个子问题,共分为四个部分:可持续改进的组织和运作、对持续改进活动的支持和方法、可持续创新活动的影响、公司背景及其组织特征。其中第一部分是主要反映三年前后企业对创新活动的主观态度和重视程度的变化;第二部分则反映了企业在改进活动中的各种工具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第三部分反映持续改进活动对企业商业业绩和总体上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对企业的组织属性包括产品、销售额、员工数、公司的外向性(是否属于跨国经营和产业链的国际要素交换情况)、被调研者在公司的职务等。
调研表对企业的外向性属性比较重视。笔者从企业外向型的属性和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探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企业中两者的关系。笔者认为,其中完善改进体系工具、激励措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的使用频率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在改进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内容。本文侧重比较分析这三项内容,探讨其实际改进活动的情况。
根据2002年CINet设计的全球调研问卷,贵州大学工业经济工程研究所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选取了51家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单个省的数据对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影响的初步分析,使得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按照统一国际尺度进行比较。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和企业外向性关系的分析能够一定程度地反映我国内地欠发达地区企业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
三、数据分析及结论
笔者对调研数据按照CINet 的标准录入后,根据第四部分的企业组织属性,将企业划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组内外向企业数为26∶25);再用主成份分析法对51个企业在完善改进体系工具、激励措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的使用频率方面的数据给出综合评分,将两组企业的分值进行比较。结论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图示:
根据以上三张曲线图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以上在三种改进活动工具的使用频率,内向企业和外向企业得分曲线基本平行,甚至重合,说明两种类型的企业在持续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存在的差异不大。
2、根据图一,在完善改进体系的工具的使用频率方面,内向型企业总体略高于外向型企业,说明内向型企业在支持和完善改进活动较为活跃。
3、根据图二,在使用激励措施工具的频率方面,外向型企业略高于内向型企业,说明外向型企业更多地运用了激励措施。
4、根据图三,在使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方面,内向型企业略高于外向型企业,说明内向型企业更为积极地运用各种管理工具促进问题的解决。
总体看来,内向型企业在持续创新活动实际工作中的力度看起来更大。这一结果和经济外向型的技术和管理溢出效应有点不吻合,从我国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跨国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具有更好的经营效益和创新能力。那么,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这样的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企业创新能力和改进活动所体现出的这一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四、原因分析
1、政府对国有企业和主导产业的扶持是内向行型企业创新能力活跃的主要原因。对企业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国有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中,国有企业、传统的三线企业占的比例较大,能够生存至今的内向型企业一般都属于省内的主导产业。作为民族地区,贵州省的技术创新能力整体较差,经济效益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率倒数第一。2002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术创新综合能力总体水平居全国第27位,比2001的第29位提高了2位。在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五项指标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从25位上升到第21位。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是2000年起重视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大力开展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所的建设,效果良好;为改善技术创新环境,加速科技企业的发展,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启动了年度金额为1000万元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等五大项目。
省政府对主导产业相关企业历来非常重视。具体措施包括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和管理创新的培训宣传,往往力度较大,并投入较多的资金。技术改造往往伴随着设备的更新,新型的设备要求先进的管理配合才能产生效应。
2、市场竞争是企业管理创新外在的推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近几年传统企业改革的力度较大,在市场的压力下,各类企业纷纷通过各种类型的产品认证和质量认证,GMP、CE、3C、ISO9001、ISO1400等,这对管理创新提出了相应更高的要求,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3、资源型为主的产品结构和较低的技术含量是贵州省外向型企业创新能力不活跃的重要原因。西部地区的整体投资环境较差,吸引外资的能力不足。政府招商主要是为了解决巨大的投资缺口,在西部地区外资进入主要是资源导向、能源导向和市场占有导向领域,人力资源导向和技术导向的高新技术型企业不多,外资企业的比重小、技术含量不高,管理的外溢效应未能充分体现。国际要素流动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流动,有国际要素流动的企业也不一定具有较强的管理优势。
以上原因导致在企业持续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上,内向型企并不逊色于外向型企业,反倒比外向型略高。
五、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启示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内向型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高于外向型企业,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对欠发达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反思。1、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外向型企业的技术含量,促进技术和管理外溢效应的充分发挥。我国欠发达地区整体开放度低,出口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技术和管理的溢出效应未能充份体现。企业产品市场面较为狭窄,市场对企业的促进作用还不够,像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这样的开放度较低的欠发达地区更应该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注意招商引资的质量和外部性。
2、企业改革是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活跃的重要原因。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外向型企业较少,有国际要素流动的企业出口附加值不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企业竞争力整体上不高,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以往的三线企业基地,众多国有大型企业构成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改革方面,积极进取,政府在鼓励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这可能是导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内向型企业比外向型企业创新能力高的重要原因。
3、管理向国际接轨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推力。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条件较差,对外商的吸引力还很有限。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在管理创新上积极向国际接轨,很多企业积极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政府往往是主动推进,医药企业积极通过GMP/GSP认证,是作为一种政府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管理上力求外向型,也成了企业的普遍做法。管理创新的国际化必将导致企业的全面外向化,使得企业更加面向全球市场。
4、欠发达地区的创新能力提高蕴含着较大的政府管理成本。内向型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背后有着巨大的政府管理成本和政府投入,这种创新活动主要不是一种内生式的市场导向的自我改进和完善,市场机制在欠发达地区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就全国范围看,东部外向型经济的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明显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企业是创新的主题,也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单位,欠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时应侧重技术含量、外部效应,应立足于带动地区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减少政府的管理成本,提高地区竞争力。虽然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企业的国际合作在不断的提高,要素的国际流动程度增强,但是整体上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引进外资主要影响投资和产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进出口产品结构主要还是初级产品,原材料的流动,技术、劳动力的流动占很小的比例,所以外向型经济在管理创新方面的辐射能力还未能释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合作的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创新能力将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2004,(3):4-8
[2]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C]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09
[3] International-orien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improving local industry"s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western China ,Haiying Zeng,Xiaoping Lei, Ming Zhao,ISBN 90-77360-05-0, CINet 2005, Proceedings
[4] 赵明,曾海鹰等贵州省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C]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课题报告(黔科合国字(2004)11015号),2005,11
(责任编辑:石船)
相关热词搜索: 外向型经济 外溢 欠发达地区 效益分析 我国热门文章:
- 关于某县森林防火宣传“五进...2023-12-26
- 2024年xx市主题教育动员会上讲话2023-12-26
- 2024年度有关市人大在市直机...2023-12-26
- XX市发改委领导关于“修六心...2023-12-26
- 2024年经验做法:三大举措精...2023-12-26
- 2024年XX区长在区委主题教育...2023-12-26
- (合集)关于纪检监察干部教...2023-12-25
- 2024年度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2023-12-25
- 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安全工作...2023-12-25
- (24篇)办公厅、办公室“三...2023-12-25
相关文章:
- 在全市外向型经济工作会议上...2021-09-21
- 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2021-10-17
- 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努力实现外...2022-04-07
- 借港出海发展我省外向型经济2022-04-13
- FDI技术外溢效应文献评述2022-03-06
- “学区房热”的原因及外溢效...2022-04-02
- 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支撑...2021-11-09
- 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图书馆参...2022-03-12
- 对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几点思考2021-09-27
- 我国经济发展2021-09-28
-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影响研究2021-09-28
-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来源及其对...2021-11-09
-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2022-01-04
- 高云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与...2022-02-26
- 对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几点思...2022-02-26
- 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2022-03-06
-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022-03-06
-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202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