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沂蒙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与理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3 14:55:03 浏览数: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对沂蒙民间艺术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了当前制约沂蒙民间艺术发展的因素,同时对沂蒙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沂蒙民间艺术;现状调查;理性分析;传承与保护

引言

现今流传的各种民间艺术形态,大多产生于农业社会历史阶段,反映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广大农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时至今日,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工业文明迅速普及的今天,人们会如何对待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呢?…我们带着对沂蒙民间艺术的极大热爱进行了调查。

一、工业文明大潮冲击下的沂蒙民间文化现状

(一)当前沂蒙民间文化现状调查

调查发现,目前尚存的沂蒙民间美术品约有14大类。其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集中分布在沂蒙山区各乡镇农村,相对集中的区域以郯城、沂水县为代表。其中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郯城民间旋木玩具、郯城年画、过门笺和蓝、彩印花布以及刺绣之乡沂水县高桥镇刺绣品最为出名,并因纹样古朴、色彩艳丽而被众多收藏家集藏。其他县区差别不大,均呈萎缩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加剧的趋势,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为进一步摸清当前沂蒙民间美术发展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找出逐渐消失的原因,以蒙山主峰所在县平邑县为例进行了实地详细调查。

平邑县蒙山古文化底蕴深厚,古代仲子、曾子等先贤出生与此,二十四孝之一的老莱子就生活在蒙山脚下,关于蒙山的民间传说内容丰富并广为流传,为该县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根基。经过调查发现,该县代表性的美术工艺品只剩下8类10个品种,仅存有同台庄村粉彩泥塑狗和王八打鼓(又叫燕子车)、武台镇南武沟村的过门笺、平邑镇白庄和仲村镇土陶等工艺,沂蒙鞋垫、香荷包和剪纸相对分布广泛存在。经过多次的调查得知,同台庄村粉彩泥塑狗和王八打鼓已有几百年历史,该村只有几户五六十岁的老人从事泥塑狗工艺,而王八打鼓只有七十多岁的张老头一人能做。一户五十多岁姓梁的大伯告诉我们,每年春节前两个月开始制作年货,到集市上买,作为家庭副业。制作泥塑狗从和泥开始到上色需要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材料和工具大都是流传下来的土制品,就连上彩的笔也是用麻绳自制,他们不敢改动原来的样子,也改不了,具体流传了多少年他们也不清楚。老人家还说,年轻人熟练地掌握泥塑手艺最短也要一年半载的时间,目前泥塑狗的市场价仅为一元钱一个,批发只有四角钱一个,也就是说,手艺学成后一年的收入最多只有几千元,远远不如外出打工赚钱多,来钱快,现在年轻一代已不愿学习和继承传统工艺了。谈起能否大量生产和出口,他说以前有过一个日本客人来看过,因为我们为了大量生产。追求效益,作工粗糙,加之泥塑狗容易粉碎,他们放弃了。笔者曾到山东省工艺美院民艺研究所,请教了研究员赵屹,她给我们做了详细讲解。她说泥塑狗是过春节时农村的儿童玩具,沂蒙地区广泛存在,春节制作泥塑狗是传统习俗,由于用泥制作,易坏,市场化运作很困难。

调查中还发现,民间工艺传人越来越老,子孙后代又不愿学,眼看着祖宗留下的东西濒临失传,甚至已经失传。在全省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沂蒙彩印花布民间艺术家,现已58岁的张明建老师对沂蒙彩印艺术的担忧道出了沂蒙民间手工艺在传承问题上后继乏人的现状。

“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在临沂市民艺展览中我们见到了从事民间文化艺术展的收集、策划者,多年从事沂蒙民间艺术收集、研究、整理工作的临沂市艺术创作研究室主任岳伟,他对沂蒙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扬有着深刻的思考。岳伟以参加历届民间文化艺术展的民间艺术家为例,分析了当前民问文化艺术的现状。参加近一届展览展出的民间艺术家中,年龄最大的已88岁,年龄最小的也已50岁,这一现象反映出民间手工艺品的继承传人已呈现老龄化,并且后继乏人。其次,民问艺术还存在受传统思想制约的问题。据调查,目前沂蒙民问艺术大都为祖传手艺,部分民间艺人抱着“传内不传外”的思想,不想把祖宗传下的独门技艺,白白传授给家族以外的人,这也造成了民间艺术传承发扬的困难。传承民间艺术任重道远。

(二)当地政府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制约农村民间文化发展

为了解当地政府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我们对基层文化机构进行了调查,其中发现目前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民间文化的发展。

一是对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大部分领导干部對农村民间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认为经济和工农业是硬任务硬指标,对民问民俗文化存有是软任务,甚至不足一提的想法。县乡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不够,必要的机构和人财物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了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是县城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目前,平邑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场馆落后,布局分散,基础设施较差、经费不足,处境拮据,甚至靠赞助开展活动。特别是三馆的场所出现漏雨、裂缝、墙皮脱落等问题,不能保障正常的办公。多年来对于指导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大院的活动开展、文化下乡,对乡镇文化站人员、学校、图书管理人员、农村文化大院管理人员的辅导培训,以及全县农村不动文物的维护和管理,都受到了严重影响,难以发挥“三馆一站一院”的服务功能,难以起到推动民间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是基层文化站队伍建设滞后,阻碍农村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发展。全县十六个乡镇都设有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但开展工作情况不平衡,有的文化站缺编,有的在编人员十几名,从事文化站工作的专职人员近三分之一的乡镇实际仅有1人,只有平邑镇最多为4人,乡镇文化站人员在编不到岗、不能尽其职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被乡镇领导派去从事其他工作,再加上专职人员业务不强,更不知道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致使农村民间文化活动被放到一边,一些应当开展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大部分文化站成了徒有虚名的临时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落后,农村文化工作缺少长远规划。几年来,乡镇一级财政基本没有专门的民间文化活动经费,都是临时开展活动拨付专款,现有的文化站设施落后、器材不足,严重影响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各乡镇基本上没有图书室,即使有图书室,数量不足,种类偏少,实用性差,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制约了农民对民间文化认识的提高。另外,各乡镇对开展民间民俗文化工作无长远规划和活动计划,活动的开展仅限于上级安排和布置的临时性任务,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处于被动应付局面。全县738个行政村,实际建有文化大院的村不足30%,大部分的农村文化大院也只是徒有虚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是文化宣传力度不够,部分民间宝贵的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多年来由于当地政府对民间文化重视程度不够,扶

持力度不大,并且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好多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萎缩,正像调查中遇到的那样,一些民间艺人寻求其他工作发家致富,一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由于财政投入不足,一些应当开展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无法开展,致使多年来传承的乡土文化被封建迷信、低级庸俗、宗教文化甚至其他文化糟粕乘虚而入,纯朴民风民俗受到冲击,部分非常宝贵的具有传承价值的民风民俗和工艺已经失传或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面对调查现状的状况,我们痛心疾首。

(三)对当前沂蒙民间文化的现状理性分析

当前,中国的工业文明已经铺天盖地而来,经济发展不断深入,我们不应该轻率地放弃这古老的文明乳汁,把这宝贵的一切当作垃圾随手丢弃。我们应当把乡土给予我们的一切,当作祖先在自己血液里留下的基因,并站在这个基点上,我们要认识到,在永远不会中断的人类文化传承的链索中,自己必须承担起“继承——发展”的环节。所以,孔德说:“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历史。”著名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张道一先生曾说过:

“当我国社会向工业化迈进,人们处在现代化的转型期,而民问艺术一时不能适应,很容易被视为‘落后’的东西受到冲击,以致被淘汰。大河奔流,泥沙俱下,很多好东西都会被冲走。在这时期,文化的深层思考往往抵不住现代生活的诱惑,而处于被动的局面。”在民艺调查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尴尬和困惑,不论在城市的商店里或乡村的集市上,人们对于一个模子浇塑的廉价塑料制品趋之若鹜,而对于民问匠师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的漠视让人心痛。张道一老师指出:

“西方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经历过如此困惑。当手工业和民间艺术被现代物质文明荡涤一空之后,面对着高科技的机器产品,又感到精神恍惚,好像失去了什么,产生一种文化‘复归’的念头。因为田园诗般的生活虽然不会再来,但是那些蕴含着纯真感情的质朴艺术品,却是暖人心脾的,永远也不会过时。”现在,在一些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有些民间团体正致力于恢复和保存古老的民间工艺品种,以调节后工业社会的浪潮所引发的人类精神危机,达到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均衡、协调的发展。以手工加工为主的民间工艺美术领域,匠人的双手,具有无限的魔力,是工业文明中的机器所无法比拟的,数千年农业社会下的手工劳作,锻炼了人的大脑和思维,人类学家认为,把大量的手工劳作交给各种越来越先进的机器去完成,未来的人类进化将日趋迟缓,甚至出现倒退,我想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的事。当代文化中民间艺术的回归倾向,不仅仅是出于一种“怀旧”情结的需要,而且也是对于从“谋求最大利润”的原则出发而出现的工业产品的粗制滥造的一种控诉和反抗。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人们纠正工业社会带来的紧张心态和不安定感而采取的一种最廉价的自我解脱。为什么人们在安装了高级防盗门之后。还要在门上贴一张“门神”?为什么已经使用沼气的厨房里,还要贴一张“灶马”?并不是人们还相信门神、灶马能取代防盗门和沼气炉的功能,而是一种文化上的心理平衡,使人们在相信功能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这正是作为文化概念的“人”,绝不能等同于动物概念的“人”的原因所在。而最近在中国兴起的“民艺回归热”就说明了这一切。

著名画家和作家冯骥才先生很早就担当起民间文化保护的重任,成为民间文化发掘保护的首位发起者,他上下呼吁。为拯救民间文化做出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先生就是通过“采风——调研一继承——创新”的艰苦历程,对于丰富多彩的华夏民间艺术宝藏所作的抢救、挖掘、传承和经过痛苦而兴奋的蜕变,将这种原汁原味的民问艺术之美融入自己的彩墨作品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并发表了《民艺学论纲》等多部关于民间文化研究的著作,成为当今全国屈指可数的民艺学专家学者。另外,那些千百年来深深埋藏于广大民众之中的秧歌、腰鼓信天游、莲花落、二人转、灶马、门神、剪纸、绣花、蓝印花布等,被引入“大雅之堂”,成为引发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灵感的雨露甘泉,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沂蒙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據了解,近年来临沂市文化主管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全市文化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之一。为展示沂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增强全民保护意识,我市每年都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民间秧歌会、民间艺术展等文化活动,将文化遗产保护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动态保护、传承发扬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今后我市将着力发展民俗等板块性文化产业,坚持保护开发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与发展现代城市文化的有机结合,打造一批知名沂蒙文化品牌。

另外,民间文化艺术予以立档保存的同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单位)的认定和培训机制至关重要,通过采取资助扶持等手段,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

在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方面,政府应组织力量,针对民间艺术品的不同特色,高品位地设计开发,并且进行包装、促销,为民间艺术品搭建起文化市场交易平台。同时,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持扶、保护民间文化,引导民间艺术的开发利用,以文化产业的形式拉动民间艺人的积极性,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使泥塑、木雕、面塑、古陶、彩印、剪纸等特有的沂蒙民问绝活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并且走出国门,成为富裕一方百姓的渠道,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沂蒙民间文化品牌。“社会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使民间文化艺术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开发点之一,沂蒙民间手工艺品更成为商人眼中的珍宝。”岳伟介绍,展览期间,已有众多市内外企业在参观展览后,提出了开发民间文化产业的意向,参展的14大类民间艺术品中,每一类都接到大量订单,沂蒙民间艺术的价值开始显露。

结语

“民间艺术能够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千百年传承的技艺能够得到开发利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对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前景,民间艺术家们感到无比的欣慰。承载着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浓郁的沂蒙民间文化艺术,必将迎来新的生机。

相关热词搜索: 民间艺术 调查研究 传承 发展现状 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