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2-10-23 15:05:02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河洛文化就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与东南西北四个文化圈相衔接的、上古至北宋时期的传统文化圈,其核心为夏商周文化。在河洛文化的众多特征中,河洛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性文化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根源性。所谓根源性,一是指在诸种文化中发端时间早,对文明发展方向有引领作用,二是指作为文化核心的思想富于原创性。史前考古文化足以说明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思想元典的原创性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最有力证明。

关键词:河洛文化;根源性;思想原典;原创性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0)06—0138—06

河洛文化就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与东南西北四个文化圈相衔接的、上古至北宋时期的传统文化圈,其核心为夏商周文化。关于河洛文化的特征问题,学术界和政界归纳已多,大致有综合性、根源性、厚重性、辐射性、开放性、正统性、连续性、包容性、基础性、悠久性、原创性等特征。笔者以为,在这众多特征中,河洛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性文化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根源性。所谓根源性,一是指在诸种文化中发端时间早,对文明发展方向有引领作用,二是指作为文化核心的思想富于原创性。本文拟从史前考古文化、“河图”“洛书”文化、思想元典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史前考古文化足以说明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

史前文化主要是指夏朝建立之前文明成果的总称。河洛地区史前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久远、内容丰富、领域广泛。以郑州的新郑裴李岗村命名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在河南省中部、西部、南部已发现同类文化遗址120余处。其中在裴李岗遗址出土了数百件磨制石器和陶器;在漯河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以及灰坑、墓葬、公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特别是出土了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以三门峡渑池仰韶村命名的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在河洛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距今5000年左右的河南龙山文化,在河洛地区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文化遗存。可见,史前文化在河洛地区不止一处,也不是少数、若干处的几件历史遗存,而是连续的、有规模的历史遗存。所以著名学者刘庆柱先生断言:“田野考古揭示,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就是华夏文化的母体文化。”“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源头来说,夏文化直接渊源于河南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从对夏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而言,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华夏文明、中华民族文化、汉文化的核心文化。”

人类社会从野蛮迈入文明的主要标志,一是文字的产生,二是城邑的兴建,而考古发现,这两种文明标志都集中出现在河洛地区。考古发现证明,文字的起源可能比传说中造字的仓颉所处的黄帝时代还要早。裴李岗文化时代,漯河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一些龟甲及石质装饰品上,已发现一些刻画符号类似殷商甲骨文字。李学勤先生认为,这些“新发现的龟甲符号,可能同后来商代的甲骨文有某种联系”。这说明,裴李岗文化时期刻画符号已开始替代结绳记事。仰韶文化时期,许多遗址出土了大量刻画有多种符号的陶器、陶片,尤其陕西临潼姜寨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发现陶片符号数量惊人,仅姜寨一处就出土陶片符号129个,计38种,学术界基本认定这些符号已是文字雏形。河南龙山文化时代,更发现了大量成文文字。这些文字的意义虽暂时还未能为人们所破译,但已说明此时文字已走出草创单字的萌芽时期,而进入初步联字成文的感情交流时期。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出土于河洛地区的安阳,更是人皆共知的事实。

从考古学的角度讲,文明探源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找城”,找到了都城遗址,也就找到了文明源头,所以国家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把重点锁定在中原。考古工作者既发现了裴李岗文化时代的城堡——三门峡灵宝西坡遗址,也发现了龙山文化时代的城堡——郑州的登封王城岗城址“禹都阳城”遗址。夏代中晚期规模大、等级高、使用时间长的国都——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被学术界公认为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王都的遗址”、“进入文明历史的新时期”的标志。如上考古成就充分表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华文明是在这一文明基础上融合其他文明逐步发展起来的。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由此可见。

二、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文化符号和标志

河圖洛书被称为“河洛文化的源头和标志”。在“中华世纪坛”的世纪大厅里,建有浓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圆壁浮雕,就以河图洛书为第一组,以太极八卦为第二组,足见河图洛书的根源性在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中的认同程度。那么,河图洛书如何体现了河洛文化的根源性呢?本文仅拟从民间传说、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三个方面略陈一得之见。

(一)古老的河图洛书传说宣扬了河洛文化的根源性

河图的传说是这样的:太吴伏羲氏继天而王,伏羲巡视黄河中游,至河水与洛水交汇的洛阳一带,黄河水中跃出一匹龙头马身的神物,身上有一组如八卦形状的数字(或说龙马旋毛变成一块有数字图案的玉版献给伏羲),符号数字排列成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的图案,这就是河图。伏羲受此图案的启发,画出了八卦。后来周文王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以卦象的变化象征天地万物的变化,就是今天所见到的《易经》。再后来,孔子又注释阐发《易经》而作《系辞》等10篇,就是今天所见到的《易传》。作为五经之首、代表中华民族先贤智慧的《周易》既然发源于龙马所献之河图,河图理所当然也就成为人们心目中文化的源头和标志,而河图所出的流域“河洛”一带自然就是文明的发源地了,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文化心理积淀。

洛书的传说则是:大禹治水到洛水时,有个神龟从洛水里爬出,背上有从一到九的符号数目,符号数目排列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的图案,这就是洛书。大禹受此图案的启发,依照洛书制定出治理天下的九章大法,这就是今天五经之一《尚书》中的《洪范》篇,它标志着最早的治国纲领性文献的诞生。当然,洛书也就同样被视为河洛文化起源的又一标志。

(二)先秦传世文献对河图洛书的简略记载,为追寻河洛文化的根源性提供了可能

梁萧统《文选》卷四十八班固《典引》蔡邕注引《尚书》日:

颛项河图雒书在东序。

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有关河图洛书的先秦元典文献,不见于今本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当为古文《尚书》佚文无疑。该文内容可作两种解释:第一种理解为,颛顼时代河图洛书陈列在东墙下。若此,则说明河图洛书不仅是实有之物,而且其出现早于颛顼时代,至迟在颛顼时代就已被作

相关热词搜索: 根源 特征 河洛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