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中国医科大学的诞生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24 11:30:05 浏览数:

题记:诞生在瑞金、成长在长征路上、壮大在延安、发展在东北根据地的中国医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科学校,在艰难、残酷的革命战争中培养了大批红色卫生干部,他们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民安,1924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医科大学第39期学员。毕业后,在中国医科大学先后从事政治干事、宣传干事、校报编辑工作,任校报编辑部主任,研究员。1959年,兼做校史调查及资料征集工作,编撰了《红色医生的摇篮》《中国医科大学校史》等书籍。1993年离休。

焦德钧,1930年生,辽宁省辽阳市人,中国医科大学第41期学员。1961年入中国医科大学,任科研处副处长、公共卫生系副主任。20世纪70年代初任校史调查组组长,走访早期校友。1992年离休。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瑞金诞生

王 雪:中国医科大学(简称“医大”)的前身——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

刘民安:医大的历史(按地缘划分)有五个时期,依次是江西、长征、延安、兴山和沈阳。这五个时期涵盖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其中,江西时期是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的初创时期。

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后,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苏维埃中央政府。这次会后,由贺诚主持的中央军委总军医处向中革军委提出创办军医学校的建议获准。1931年11月20日,在瑞金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也是红军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军医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一次贺诚老校长来医大,他说之所以要创建军医学校,是因为“当时我看到伤兵到处都是,我们的医疗条件上不去,就想着应该办个学校,培养一些人”。

焦德钧:我有幸同贺诚老校长聊过两次,他回忆说,建校前毛主席曾问他教员从哪里来,他回答从国民党俘虏医生中来,毛主席说,要对这些俘虏医生进行政治教育,培养成红色医生,也要加强他们的技术教育,使他们在技术方面担负起医疗卫生的任务。同时,要培养我们自己的红色医生,要“政治坚定、技术优良”。

当时,对待俘虏的医务人员,贯彻教育和改造的政策。孙仪之、李延年等几位教员就是从国民党军队里来的,解放过来后就到军医学校教书,对他们实行优待照顾,每月给60元现金津贴费。在党的教育、革命的熏陶和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他们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王 雪:当时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建校中遇到哪些困难?

刘民安:当时,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兼任校长,总军医处医务主任陈志方兼教育长,彭龙伯任教员。1931年底,学校从红军部队中招收了25名干部和战士,作为军医学校的第一期学员。

1932年2月22日,在江西雩都举行了开学典礼。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叶剑英参加。朱德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工农红军已有很大发展,但医务人员缺乏,必须培养自己的红色医生”,勉励学员:“要学好本领,为红军服务。”开学典礼上,贺诚与陈志方先后做了建校经过、教学计划的报告,报告中都强调了毛泽东关于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

那时战事不断,办学环境不稳定,在红军攻打赣州战役中,军医学校师生参加了战地救护工作。战斗结束,学校又到谭头圩组织临时伤病医院,运送伤员到阳曲后方,随即又奉命赴长汀支援攻打福建龙岩、漳州和广东水口的战斗。学员们在随军执行任务中,除做一些外科治疗外,还找房子、借门板、打床铺、动员组织群众(当时医院的形式是家家作病房,人人当看护)。只要有空,仍然坚持学习。一次行军途中,在一个村子边的树林里休息时,学员们就上了课,教育长用门板作黑板,柴碳作粉笔,学员们席地而坐,一边念一边用树枝当笔在地上写。战斗任务结束后,学校于1932年6月重返雩都,在兴国县茶岭镇恢复了上课。

焦德钧:那时,伤病员是很苦的,盐油不够,严重缺少被子、设备。毛主席对贺诚讲过“爱护伤病员”的问题。毛主席说:一方面要解决需要的东西,一方面要教育医务人员和一切工作人员爱护伤病员,保证伤病员的生活。

刘民安:这一时期办学面对许多困难:缺少教员;学员大都是部队战士,文化水平低,又缺少必要仪器,虽然有些内容教员反复讲了,还是理解不了。比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色素,当时只能根据讲义的内容去想象它们的状况,而没有仪器可以看到;教学设备仅有挂图和一具人体骨骼标本及两台显微镜,但因国民党的封锁,弄不到染色的材料,显微镜始终没有用过;没有教科书,教员就自己编写讲义。

学员学习生活极为艰苦。睡在板铺上,上面铺着野草或稻草。伙食标准很低,粮食定量每人每天六两(当时一市斤为十六两),饭是米菜掺半。更为困难的是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没有食盐,师生们就用倒塌土房、土墙的陈土熬制硝盐,吃起来很苦。晚自习,只有五钱油的油灯,一个灯芯,拨开两个叉,几个同学围在一起捧书就读,虽然灯光如豆,但大家都全神贯注。

在学习方面,结合战时需要,讲战伤处置,讲常见病的防治,如疟疾、痢疾、肢体溃疡和疥疮等。讲授中力求通俗化,有的编成顺口溜,利于牢记。讲课多半在露天的地上。绷带不足,就扯开自己的被子。条件虽苦,但学员学习热情高涨,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下,刻苦学习,教学秩序井然。每周一次政治课,由校领导或教员讲述革命形势和革命的基本问题,以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彭龙伯教员鼓励第一期学员说:“你们是第一期,是后继者的榜样。在这样的条件下,党和政府建立学校来培养你们是不容易的,你们在校时应该知道出校后责任的重大。”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医科大学 诞生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