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苇茎汤加味治疗肺脓肿验案一则

发布时间:2022-10-24 13:50:04 浏览数:

关键词:苇茎汤;肺脓肿;医案

中图分类号:R259.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2-0110-01

肺脓肿是肺组织坏死形成的脓腔,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胸部X线显示一个或多发含气液平的空洞。笔者中医辨证治疗1例严重肺脓肿病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53岁。10 d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刺激性咳嗽,未予特殊处理,后咳嗽逐渐加重,伴畏寒、发热,精神较差,食欲可,无潮热、盗汗,于2011年10月22日至本院心胸外科就诊。

查体:神清,精神差,外形肥胖,体温39 ℃,心率92次/min、律齐,呼吸22次/min,血压110/80 mm Hg,双肺叩诊呈清音,右肺呼吸音清晰,左肺呼吸音减弱,左肺可闻及显著湿性啰音,右肺未闻及啰音,双肺未闻及明显胸膜摩擦音,心音齐,心律规整,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及,未及包块,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左上肺野可见一团片状模糊影,边缘模糊,其内可见气液平面,考虑“左上肺脓肿”。胸部CT示:左上叶可见一团片状实变密度区,边缘清楚,约7.7 cm×5.7 cm×9.3 cm,其间可见不规则空洞,考虑左上叶肺脓肿可能性大。血常规示:白细胞12.0×109/L,中性82.3%,淋巴0.11%,红细胞4.05×1012/L,血色素127 g/L,红细胞压积37.5%,血小板336×109/L。红细胞沉降率82 mm/h。入院前5 d体温波动于38.5~40.4 ℃之间。经对患者右侧卧位充分引流,予抗感染、祛痰、观察痰量等治疗后,于2011年10月27日转至呼吸科继续保守治疗并请中医科会诊。刻诊:患者体温39 ℃,面赤,多汗,但热而小寒,咳嗽,烦躁,咳黄色脓痰,无乏力,纳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洪。西医诊断:肺脓肿。中医诊断:肺痈,证属热毒内结。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退热。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味:芦根60 g,薏苡仁30 g,冬瓜子15 g,桃仁10 g,桔梗10 g,鱼腥草15 g,全瓜蒌15 g,天花粉10 g,浙贝母15 g,金银花15 g,半枝莲15 g,白花蛇舌草15 g,柴胡10 g,石膏(先煎)15 g,知母10 g,葛根10 g。每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3剂后热退,体温降至37.0 ℃以下,咳嗽较前减轻,咳大量褐色脓痰,大便次数增多、夹杂大量黏液脓状物、每日3~4次。守方继服5剂后,无发热,咳嗽明显减轻,咳褐色小痰块,左肺湿性啰音较前明显减少,大便日一行,舌红、边有齿痕,苔薄腻,脉滑。守方减石膏、知母,继服5剂后咳嗽明显减轻、少痰,肺部听诊无啰音,伴气短、盗汗,口燥咽干,面色无华,精神萎靡,舌红,苔薄腻,脉滑。考虑脓毒已去,肺络损伤,故治以养阴益气清肺为主。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0 g,玉竹10 g,麦冬10 g,百合15 g,桔梗6 g,冬瓜仁10 g,薏苡仁15 g,甘草6 g。继服5剂后,复查胸CT示:双侧肺门结构清楚,左下肺、右肺可见散在模糊点状、片状影,空洞较前缩小,胸腔内未见液性密度区。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于2011年11月28日出院,2个月后复查胸片示:左肺空洞己消失,仅遗留纤维索状阴影。

2 讨论

中医古文献虽无“肺脓肿”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脓痰等,可归属中医“肺痈”范畴。主因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致血败肉腐化脓。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对肺脓肿仅以抗生素治疗已难以达到满意疗效。《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提出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从本案治疗可看出,患者服用中药后,咳吐脓痰量逐渐减少,但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夹杂黏液脓状物,表明治肺病采用通腑泻下之法可以获效。千金苇茎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功用清热化痰、祛瘀排脓,乃治疗肺痈要药。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认为“此方具下热散结通瘀之力,而重不伤峻,缓不伤懈,亦良方也”。方中苇茎性甘、寒,归肺、胃经,清肺化痰;冬瓜仁、薏苡仁具清肺之功,其中冬瓜仁清化热痰之力较强;桃仁活血祛瘀,以消热结;佐以鱼腥草、金银花、桔梗等加强排脓之功。总之,肺痈多属实热证,故治宜祛邪为总则,而清热解毒、化瘀排脓则是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

(收稿日期:2013-04-28,编辑:梅智胜)

相关热词搜索: 汤加 肺脓肿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