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彩虹桥

发布时间:2022-10-25 17:55:02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红色系列收藏品构成了极为丰富、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画卷,毫不逊色地屹立于中国现代史册上。在此期间,国家投入建设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韶山毛主席纪念馆、延安革命博物馆,这三个博物馆每个投入都超过4亿元。

1959年,中国第一代油画家靳之林带着王震将军的重托,默念着开荒的战士们写在桦树皮上的诗歌,数次亲历南泥湾,用双脚丈量陕北高原的寸寸土地,耗时三年,终于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浓缩成油画《南泥湾》。画作在文革期间险遭毁坏,博物馆将其转移,并辗转东北、延安才得以幸存。四十年后它以1344万元人民币落槌成交。

当然,这样的数字绝不止一个“1344”。今年的春拍中,沈嘉蔚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以795.2万元成交,谢稚柳1961年所作《南湖之春》的560万元成交价有些出乎意料,而《遵义》也拍出了313.6万的高价。

这仅仅是2009年的数据。内地的拍卖市场自上个世纪末开始,红色主题的艺术品就逐渐显山露水,油画作品更是频频突破价格标尺。相较于经不起经济危机考验阴晴不定的当代艺术,红色主题的艺术品就像是被打上了“有市有价”的印章,成为收藏家心仪的一只好股。然而拍卖会现场豪掷千金的买家们,绝不单单是为这“红色”而去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外部大环境的风吹草动都写在他们手中的牌子上,或举起或沉默,皆是抛除对物件儿本身热爱之后的理性分析。

飘红季

早在1993年正值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著名肖像画家刘宇一的油画巨作《良宵》在香港拍出836万港元,创当时中国油画最高成交纪录,同时也标志着“红色经典”油画首次进入拍卖市场。1995年嘉德秋拍中,颇受人们关注的著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以605万元的高价成功拍出,标志着“红色题材”油画正式进入内地拍卖市场。

2007年,陈逸飞的《黄河颂》在嘉德拍卖会上再次受到藏家的青睐,以4032万元的天价成交。红色收藏品中的经典,是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广泛尊崇的,被视为当代文物收藏中的顶级藏品。

红色系列收藏品构成了极为丰富、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画卷,毫不逊色地屹立于中国现代史册上。在此期间,国家投入建设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韶山毛主席纪念馆、延安革命博物馆,这三个博物馆每个投入都超过4亿元。

但从2003 年以来,市面上红色收藏品的流动量已经很少,藏家不会轻易向外抛售,这也造成了市场上的“老、精、稀”藏品价格水涨船高。目前市面上卖得最火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宣传画,一些保存完整、品相较好的老宣传画在民间很难找到,其价值也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红色藏品的价格就开始稳步上升,最近两年几乎是以翻倍的速度在升值。不仅是陈年的藏品受追捧,一些针对“建党”等概念专门发行的新鲜纪念品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有着20余年红色收藏经历的惠宏强调说,红色藏品重要的是文物性、文献性和艺术性。“如果具备其中一个标准便可以收藏,如果符合两个便不会赔本,三性合一的就是精品……与其他门类收藏相比,红色收藏相对门槛更低,更易操作,买对了比炒楼还赚!”

潜规则

比起飘红的原因,藏家们似乎更担心这背后的隐患。红色收藏归根到底,它仍是收藏界的一个特殊分支,无法避免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种种“阴影”和“潜规则”。

首先,不是所有的红色藏品都是“蓝海”世界中自由滑翔的鱼。同一时代诞生的红色主题画作会因为客观的原因产生价格上的巨大偏差,一些身价千万,另一些却可能遭遇流标。中国第二代油画家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在1995年就以605万元的天价成功拍出,而与他同期的几位画家却没有如此好运,成交价一直低迷。然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衡量,同时期画家在构图、用色、绘画手法、认真程度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差异。那究竟是什么在主导画作的身价?

《毛主席去安源》一问世即被称为文革时期的经典作品。短短数日红遍大江南北,单印刷品就有九亿,创下了世界上油画复制之最。这也许可以解释买家们关心的问题。画作在当年的宣传力度如何,因主题涉及的历史事件而引起的政治地位高低,有无广泛的印刷品流传于世,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上占据多大的篇幅,是否获得重要的奖项,在百姓间的知名度如何,都是红色主题画作昂贵与否的重要元素。此外,刘春华的第一次天价成交经历,带给了他多米诺骨牌般的连续效应。收藏界以605万元为标杆,将他的红色主题画作置于百万天价系列的范畴内。2006年,他的作品《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以181万元拍出。这样的好运仍然未降临在其他同期画家身上,如此不均衡的现状也向买家传递一个信息:高价的熟面孔会继续维持恒定的高价。“做熟不做生”的生意经再度触动了买主们谨慎的神经。

而所谓的“阴影”,则是“造假”、“拍假”等收藏界目前尚无法避免的行业弊病,这显然加大了收藏家们的“游戏”难度。

向“钱”看。英国作家毛姆在描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时,曾借其《在中国的屏风上》一书中内阁部长之口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领教了西方工业文明迅速壮大盛况的洋派青年归国后,把千年基业连根拔起,却找不到任何东西足以替代之,礼崩乐坏的年代里信仰逐渐丧失,再无圣贤。这是近百年前处于巨变酝酿期的蠢蠢欲动的中国,却也多少可以用来形容时下经历数次变革后仍然在变的中国。这样的变化持续了六十年。特殊时期的社会模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全盘消失。现实的状况谈不上礼崩乐坏,却再无圣贤和信仰。经历过五十年代单纯与六十年代炽烈、七十年代压抑、八十年代释放的民众从一系列以建国六十周年为由头的红色潮流中多少可以寻找到些许宽慰。

如今,红色情绪的回潮,红色收藏品价格涨幅比较大。但国人仍应该清醒认识,这并不是大众走上了重拾信仰、崇尚革命的道理,更多是受收藏兴趣和经济利益的驱使。红色收藏队伍的扩大,成分并不单纯,并且,更多的人去争求数量有限的藏品,最终产生作用的只能是价格,还是价格。

相关热词搜索: 彩虹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