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浅析语文学科的育德功能

发布时间:2022-10-26 09:10:03 浏览数:

小学语文由于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与感染力,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对小学生的道德塑造的功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1作为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将育德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句话应该被每个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语文教师奉为圭臬。脱离了语文教材去谈育德,育德变成泛泛而谈;而没有渗透道德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则缺失了让孩子体验人世间真善类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就语文学科背后的育德功能做出如下浅析:

一、爱生尊师的理念

首先,《师说》曾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上海语文教学届的泰斗于漪老师的座右铭也是:“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在平日琐碎而平凡的工作中,用自己的热情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在语文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心尽力去备好每一节课,设计每一次练习。尤其是在语文课上,当教师用母语述说着每篇精彩的文章,声情并茂地为每个学生阐释哲理时,无论是刚踏入校门,懵懂无知的一年级新生,还是即将告别母校,踏上新征程的五年级毕业生,都能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如春笋吮吸甘露般品尝到语文学习的甜蜜。可以自豪地说——一节优秀的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们一次心灵鸡汤的煨煮。上海浦东新区的一位老师开展过一次语文研讨,样式新颖,希望团队中的每个老师能在语文课后说说自己在三维目标中情感价值目标的设定是如何评价的,许多老师在网上畅所欲言,在读了老师们的评价后我发现,很多老师都觉得语文课的育德、育人价值很重要,但是又不能偏离语文课的主线、工具性内容的学习是必要的,人文性的情感教育往往会被淡化,如何在两者之间做好权衡是教书育人的关键所在,爱学生的理念,根植于每个教师的心灵,对每篇文章进行钻研,在每堂课上遇到最好的自己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其次,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也是育德的重要环节。赞美老师的诗里这样写道——“迷惘彷徨时,你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遭受挫折时,你抚慰我们心灵的创伤。”学生应该尊重老师,因为一个学生如果连老师都不尊重,那么学校和社会对于他的教育是失败的。学生对老师的爱戴源于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在育德方面,语文课堂教学为此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在教授《老师领进门》的时候,我事先利用晨读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外收集的一些古今中外关于“恩师”的感人故事,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接着,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让学生由文章的重点词句去领会课文意境,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学生体会到“我”被田老师的课堂所吸引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共鸣。此时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娓娓动听地范读,让学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尤其是在“想象写话”环节,我在屏幕上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想象说话练习:“假如你就是作者,看,田埂上迎面走来了崇敬多年的田老师,你会……”学生们纷纷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描述出师生相逢会是怎样的一个动人情景,丰富的语言让人惊喜不已。这正是学生心中情感的释放,由此,关于尊敬老师的熏陶和感染也将内化为学生自发的行为。在课堂上,老师的范读或激情奔放,“峨峨兮若泰山”;或悠扬委婉,“绿水波平花烂漫”,都会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当老师娓娓道来故事的缘由时,学生洗耳恭听;当老师字正腔圆讲解题时,学生正襟危坐。这些都是学生对老师的敬重。

因而在课堂上,育德是润物细无声的,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中更是隐形地展示着。这种师生关系传承了千年,印入了彼此的心里。

二、读文学礼的渗透

语文学科在每学期都有既定的单元内容,且每单元的课文都有一定的关联性,每个单元的导语,语言简练、精美。从整体出发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初步了解,渗透人文价值、培养语文素养。比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导语要求就是:“读这些平凡的小故事,你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他们的喜怒哀乐之中,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喜同乐、共忧同愁。那就请你简要地把他们的古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吧。”从这些课文中,教师、学生在教与学中,无不得到了心灵的进化。古有云: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语文就这在朗读、阅读、解析文章的过程中,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二年级的课文有一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做人的故事》,就借故事中的爷爷告诉学生,“为什么人要对小河说谢谢”。学生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下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身为人要有对他人他物尊重与感恩之心。而第二个故事里,莉达没有因为无人看见而乱扔垃圾,也给学生以深深的触动。课堂上,学生在自由交流中,体会到保护环境应该做到人前人后都一样的道理。这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告诉了孩子们自己的言行是被外界所知晓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生在阅读课文、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从心灵深处领会了这层含义,这就是语文学科育德的意义。几千年前,孔子就在自己的学说中,主张以“礼”为社会道德规范,而小学语文课程就是潜移默化地将礼、德育贯穿在语文的学习中。

三、教学相长的成效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2以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是一种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其一,因为德育过程是本身是复杂的、多变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这种心灵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表及里,由知到悟的过程,润物细无声地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滴水穿石之功效。

其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这条教育原则在历史上一直为历代教育家所传承。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还在我们的语文基础教育中被广泛采用,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历经多年的洗礼后,“教学相长”能长盛不衰,充分说明它反映了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教学相长同时也促进了终身学习语境下语文教育的新发展。真正的能将语文学科的育德功能发挥到极致,我想莫过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道德上的自我内化,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学生心间。这种境界需要在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共同作用下成长起来!

在语文学科中德育的过程,是师生间积极的互动情绪体验。老师用美好的心灵去滋润学生的精神田园,学生亦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尊师重道。精彩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进入课文情景,从而达到“入情”的教学目标,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感悟、疑惑、解答乃至与老师授课中碰擦出的知识火花,都是育德在教学中自然而然的展现。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工具性知识的掌握,更是对人性修养的塑造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华:德育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2]元俊鹏,董文平:浅析情感互动与遗传与优生学教学[J].科技信息,2013

作者简介:

吴文雪(1984~),女,上海市人,工作单位:上海市三灶学校,职务: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语文学科 功能 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