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浅析励志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开展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22-10-26 13:55:03 浏览数:

摘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其教育和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激发他们的自我教育和发展的内动力,遇到困难毫不退让,获得成功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励志教育在资助工作中首要的育人目标,励志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词:励志教育 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工作

近年来,中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持续增加,由此引发了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与发展问题。国家各级政府和高校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和资助政策来解决此问题。但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高校贫困生人数量日益增加,这就使得学生资助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资助的最初目标育人工作逐渐陷入困境。主要表现为,国家各级政府及高校资助工作仅停留在物质资助层面,忽视“精神脱贫”,资助育人的功能性不强。

一、励志教育的界定

励志一词在在《词源》解释为“勉励心志”也就是激励心志,集中心力干某种事业。而励志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范畴,是指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等相关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古往今来,励志教育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励志教育主要侧重于理想信念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人格教育,即促进人格表现的完善和人格动力的激发,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励志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坚定理想信念,促进贫困大学生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潜能。

二、励志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开展的必要性

1.增强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需要

目前,资助育人工作出现困境主要体现在贫困生个体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拮据,时刻面临辍学的风险;其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基础较差,不能过着与其他普通学生一样的大学生活,极易产生自卑、迷茫、焦虑等消极情绪,特别是由于我国的奖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采取了无偿资助的形式,这种无偿的方式使部分贫困生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意识。他们理想信念模糊,学习动力不足,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自我的发展;再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无力承担高额学费和生活费,如果对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不严,容易滋生盗窃、抢劫或其他危害社会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事件,构成不稳定因素。一系列的现象表明,在资助工作中,对高校学生开展励志教育迫在眉睫。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需要

当前,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国家优质人才的高校理应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据统计,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在校生人数的20%左右,他们的教育培养状况,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的群体,必须获得关注和重视。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励志教育,进而充分调动贫困生的积极性,开发贫困生的自我价值和能力,使得贫困大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人格得到广泛尊重,信心得到完全确立,进而促进同学间友好相处,营造良好校园气氛。在高校中,有一部分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典型,他们能够自强自立,通过寒暑假兼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克服经济困难;他们勤奋刻苦,努力学习,毕业后成为社会的精英。这些优秀的同学虽然是一小部分,但他们的事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乃至整个大学生群体都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加强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发挥经济困难的杰出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鼓励困难学生自强不息,争创辉煌,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和谐发展,这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天才与勤奋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古今往来,关于励志的名人名言都在阐述着同样的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具备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最终就能获得成功。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研究曾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由此可见,鼓励、赞赏和肯定,能使一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可以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因此,在高校进行励志教育可以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特点,各高校可以建立完备的励志教育体系,增强贫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他们的成功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其下定改变自己树立理想的决心,做到“立志”。同时树立贫困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才能发展自己,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负担,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在加上外界某些不良思想的干扰,这些学生的心理积极敏感,易受伤。他们对前途迷茫,对社会失望,抱怨,若不加以教育和引导,极可能给学校和社会带来巨大伤害。因此,必须抓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确保国家的和谐发展及长治久安的同时,让贫困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

三、小结

中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而产生的,这个问题也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近年来,由于国家各级政府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高度重视和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解决此问题,由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度重视并有效落实贫困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工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创建和谐平安校园以及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必要性 浅析 资助 励志 高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