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童心为本,化育无痕

发布时间:2022-10-26 16:20:33 浏览数:

北师大教授林崇德在《教育的革命》一书中说:“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德育内容广博精深,化育行为藏于细节和微小之处,可以说“一言一行皆有仪,一草一木总关情。”作为一所年轻小学,紫岩小学以“致力于孩子一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引领,确立了“德育就是培养儿童生命体验的过程”的德育方向,让德育从书本里走出来,从谈论中走出来,向习惯走去,向生活走去,更向未来走去。

一、关注童心,文化校园,一草一木总关情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荀子劝学》也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强调了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重大影响。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有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我校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滋养。走进紫小:绿草茵茵,树影婆娑,小桥流水,鱼动花香。充满欢声笑语的红领巾广场,藏着淘气的笑脸;宁静古朴的“百草园”与“紫岩书屋”相得益彰,“紫岩故事”的年轮点缀其上;校园边角的阡陌,是孩子们挥洒汗水的开心农场;憨态可掬的陶人,正歇在陶艺美术馆的橱窗上晒太阳;还有那勾起食欲的蛋糕烘焙室、散落在校园小径的“跳房子”,以及随性涂鸦的班级文化墙……墙壁说话,花草发声,紫小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育人载体,无声润泽学生的心灵。

二、激发童趣,张扬个性,台上台下显身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德育只有植入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自觉接受,并外化成行为。我校结合实际创新性地开展德育活动,以“管理自治——活动自主,行为自理——精神自强”为基本内涵,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激发道德生长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

开学第一次升旗仪式,六年级学生以相声表演给大家带来了《见面礼》:通过再现校园发生的现象,推介文明礼仪的好处和做法。没有高谈阔论的大道理,只有欢声笑语间的反思和顿悟。于是校园里,默默增添了越来越多文明守纪的身影。

2013年,河南卫视《成语英雄》节目在中国着实火了一把。我校学生苏竞一、石婧仪以全国年龄最小的学生组合,一路过关斩将,闯进决赛。在节目中,她俩与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著名文化学者钱文忠和台湾著名漫画家蔡智忠三位名家“斗嘴”,他们机智的应答、得体的谈吐、默契的配合,令人刮目相看。而这一切离不开他们班上坚持三年的晨会历练。晨会上孩子们自选主题、自组稿件、自主组织、演练,自主发展了综合能力。

每周一、周四中午,紫小校园里书声琅琅,各年级正诵读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大学》《论语》……结合诵读,“为妈妈洗一次脚”“寻找紫岩最美身影”“拾纸屑就是拾快乐”等活动相伴进行。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逐渐内化,对孩子们品德形成、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发挥了潜移默化的滋养作用。

广播室里,几个孩子正抓紧分秒在线播音,校园里传来了他们清脆的声音。这是孩子们自编自导的又一出好戏——“红领巾广播”每周三如期而至。“实事新闻”,传达了孩子们关心国家大事的心声;“美文朗读”,再现了孩子们有品味的生活内容;“节日来历”,表达了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

又一期校刊《紫岩风》就要出版了,各班正紧锣密鼓准备稿子。五花八门的来稿像蝴蝶的翅膀一样斑斓,百期百页的《紫岩风》书香散发出紫小孩童的五彩梦想。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孩子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行动上自律,在心态上自控,在情感上自悦。

三、善解童真,回归生活,校内校外相关切

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德育必须融入真实的社会生活。多年来我校积极实践“生活德育”:充分挖掘、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道德成长因素,采用灵活多样、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符合其身心特点的有益活动。在了解、亲历生活的过程中真情观察、用心体验、尝试酸甜苦辣,培育良好德性,促进情感、认知、能力协调发展,收获终生受益的财富。

“小厨师”让孝敬与劳动技能同生长。每周三和周五的特色活动课程,食堂授课的师傅们提前做好了准备。软绵绵发酵好的面团、香喷喷的卤肉馅儿、像模像样的厨师帽,“小厨师们”在师傅耐心细致指导下,兴趣盎然地学做包子。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小心翼翼捧着热气腾腾的肉包子,喜滋滋的盼望回到家与父母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养蚕”让生命和责任扎根心田。每到养蚕时节,常会看到放学的队伍里,孩子们捧着纸盒不时地探头看看。在红领巾广场的桑树旁边,出现了许多采摘桑叶的身影。这是孩子们在养蚕呢。小小的蚕宝宝托付给了一只只小手、一颗颗小小的心与他们一同生长,身体虽轻,生命则重。

“自护自救”让安全意识与镇定冷静成为生活常识。紫小孩子的书包里都有一本名叫《红十字在紫岩》的书。书里详述了孩子们应该掌握的自救自护常识。红十字会的负责老师还在每周五特色课里走进班级,与孩子们共同学习。

“春游”让分享与体验同样动容。春游来临,低段孩子便带上野餐与老师一同寻找春天,分享家乡的风光;高段孩子则背上柴火和生菜,行军至郊外野炊,体验野外生存的滋味。

“陶艺”让协作与空间能力一同萌芽。围一张蓝布裙,捏好泥团,你帮我,我帮你,让花朵、大树、小牛在手中生长。这就是令紫小孩子一见倾心的陶艺课。因为这是一项技术活,很多孩子无法凭借个人力量完成,团队合作便成为必然需求,也成为培养孩子们协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插花”让审美和细致美不胜收。在孩子们的周记本上,每个人都会有一篇题为《插花》的作文。小巧的篮子、翠绿的枝叶、一室的花香,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动起手来。低头冥思,小心修剪,细致,耐心,终于完成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怡美情趣跃然一个个提花篮上。

在紫小,这种被称作“阻力最小、见效最快的德育”,避免了空洞、抽象的说教,孩子们生活的空间走到哪里,做人的教育就延伸到哪里。过去我们习惯于过程省略,简单地把结果直接告诉孩子,实际上剥夺了孩子自主成长的过程。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过程,只有经历了,孩子才会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才能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为、收获为成长。

四、尊重童梦,营造“温床”,为理想而助力

随着一批大师的远去,在很多领域里我们仿佛再也找不到公认的智者,整个民族都变得焦躁不安,继而引发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答五花八门。从成长的路径看,杰出人才的缺失或许首先源于梦想的缺失。

孩子是天生的梦想家、造梦者,孩子内心蕴藏着驱动生命历程的发动机,学校则是造梦者的做梦“温床”,校园活动便是点燃动力的火种。紫小德育回归生活的价值蕴含,既尊重孩童的梦想,更相信梦想的力量。

2013年,紫小国际象棋班的孩子经过激烈角逐,继获四川省国际象棋锦标赛团体第二名后再创佳绩:王梓鉴同学获三四年级组男子冠军。赛后,女子世界冠军、国际特级大师谢军与紫小队员对弈。这为紫小创建国际特色学校谱写了新篇。谁能说,这里不会有将来的国际大师?

2013年,“紫岩之声”校园歌手大赛和首届音乐节完美落幕,这同样是紫小尊重孩子梦想的证明。因为这离不开学校倡导的“人人爱艺术,个个有特长”的教育理念,更建立在学校多年坚持的“百灵鸟”合唱节的基础上。谁能说,这里不会有未来的歌唱家?

2010年绵竹第一支“万年青”少年管乐团在紫小诞生,每年走入这支明星队伍的孩子都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学校聘请专业名师指导,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孩子们用汗水和精湛的技巧收获进步的喜悦。每当学校大型活动,都能见到他们的精彩表演。谁能说,这里不会有未来的演奏家?

2012年的那个夏天,对于紫小是个很不平凡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全校孩子精心绘制了一幅幅作品,通过在校会上义卖、家长会上义卖、广场上义卖、在“六一”庆祝大会上义卖,筹得善款5万余元,并在全校家长和孩子们见证下,一式三份捐给亟待帮助的人。每一幅画都是一颗爱心的凝聚和传递,每一份善款都蕴含着仁爱和大义,谁能说,这里不会有未来的慈善家?

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锦西进行得如火如荼,陈怡代表四川省女子曲棍球队参赛。作为紫小2009届学生和女子曲棍球队第一届队员,陈怡曾与队友一起为紫小夺取全国女子曲棍球小学组亚军。谁能说,这里不会有未来的体育明星?

梦想的诞生需要自由、宽松的状态,每个人的梦想都可能不同,最初就可能只是一个兴趣点。学校要有一方宽容的环境,让孩子们自由地找到兴趣点;兴趣点的维护,还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空间、时间和条件,让兴趣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德育涌动生命的急流,展现真善美的花苗,培植纯净高雅的心灵。紫岩小学的德育不靠传统的说教、灌输、强制,而是让生命在生活历练中化育成长。淡化了教的痕迹,道德的进化自然真实、和乐和美。孩子们在这片碧蓝的天空下放飞童心,获得的是快乐自由、健康和谐的蓬勃成长。

(作者单位:绵竹市紫岩小学,四川,德阳 618200)

相关热词搜索: 为本 童心 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