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也论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22-10-27 09:25:02 浏览数:

摘要: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谐校园中大学生公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文化素质、政治法律素质及身心素质等。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内容和谐;教育方法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应该把“和谐”的理念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关键词:和谐;大学生;公民素质

当今时下,“和谐校园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平衡,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思想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宗教教育和人格教育等等,涉及思想意识、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等各个层面。

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应该在公民素质的教育、培养中起到模范作用,带动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然而,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首先,思想道德素质

公民道德素质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绝大部分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较强,认同“敬业奉献”这一基本职业道德规范,与父母的关系较好。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心,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性高、主动性强等优点。但有些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统一,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不能严格遵守校规校纪,文明程度不高。在家庭富裕的学生群体中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索取意识浓厚。

其次,文化素质

公民文化素质不单指公民的受教育水平,还指公民了解和掌握获得政治、法律信息的渠道,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被他人接受,以及怎样参与社区、公众活动等方面。大学生能通过学校教育、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了解我国的政治、法律的信息,大部分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政府的主要领导人等都有所了解。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于参与社区、公众活动都表示缺乏经验。另外,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书写能力、交际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审美情趣不高,没有健康的业余爱好。学生跨学科学习、交流不够,导致知识面狭窄。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社会科学知识欠缺;而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自然科学知识欠缺。

再次,政治法律素质

公民的政治法律素质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政治法律地位的认识及态度。有良好政治法律素质的公民,对国家和法律持有忠诚的态度,有理性的行为能力,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在不受他人强迫和并非纯粹个人私利诱导的情况下做出决定,行使法定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大学生的政治法律素质较高。他们高度认同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一定的法律知识。不过大学生对自己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自信,应用法律的能力相对较弱。

此外,身体心理素质

大学生普遍注重体育锻炼,注重增强体质。大部分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弱,不能够很好地和人沟通,缺乏豁达开朗的乐观主义精神。

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根据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把“和谐”的理念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体做到:

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效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着力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弘扬,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客观要求,更是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前提和条件。大学生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大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给他们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形成较强的责任意识,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其次,教育内容和谐

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政治化,只强调重视远大理想等大道理的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实事教育。针对这种情况,《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要以理想信念。

此外,教育方法和谐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淡化老师的身份,以平等、热情、诚恳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潜能,把思想政治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到位。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教育者应秉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工作方法的创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沿用旧的工作方法必然无法适应。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主动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不断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社会精英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实现人最高本质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指高等院校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师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和辐射功能等,这些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都是有积极作用的,能够在大学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书本上走入校园,走入学生的生活中,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有了和谐的教育内容、方法,有了和谐的育人环境,和谐校园构建中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应该有如下模式:

首先,课堂教育

(一)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每一个大学教师首先必须以将大学生培养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为己任,其次才是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专业课教师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更需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应结合大学生自己的专业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友爱仁义等优秀品质及积极进取、努力追求等卓越精神的教育,这些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活全过程。

(二)三课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了丰富的公民素质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更应发挥其重要作用。教师应积极采取一些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方法,比如讲故事、放录像、实地参观等,这样做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效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如果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讲解,就容易被接受。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纪连海老师能以“说书”的形式把历史课讲得深入浅出、趣味横生,那么相比他而言,备课时间更充足、专业上更精深的大学教师更应找出合适的、科学的方法来教好每一节思想政治课,为国家、民族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公民。

(三)实习教育

实习环节作为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学校应在实习前进行动员,实习中跟踪指导,在实习后认真总结。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遵纪守法以及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总之,课堂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结合专业、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使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积极的追求,为其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任务之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实现知行合一的根本途径,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素质培养教育的重要的、有效的渠道。

(一)校内活动

大学生在校时的课外活动应以各种学生社团活动、文体活动、讲座为主,鼓励学生参加到这些活动中来,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例如:成立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小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抵制错误思潮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敬业精神、创业精神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类、科技文化类、职业技能类、文明教育类、文娱体育类、社会活动类、心理教育咨询类课外活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好奇心,提高其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假期活动

在“十一”黄金周和寒暑假,各院校可安排大型的集体活动,但主要工作是做好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督察,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加两周以上的实践活动,以增进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拓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如开展“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援助”、“义务讲解”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使学生接受实践锻炼,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职业阅历,提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

在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把“和谐”的理念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内容和谐、教育方法和谐;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构建出真正和谐的校园。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应该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孟强,张乐友.公民教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职业,2008, (17)。

[2] 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钟仕伦.高校美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 刘基,牛正兰,何继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说明:此文系2009—2010年度“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构建和谐湖南中的公民素质教育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910BZZ132。

(作者简介:贺亮明(1964—),女,湖南湘乡人;硕士学位;副教授职称;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

相关热词搜索: 素质教育 构建和谐 公民 大学生 校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