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学习的几条路径
通向艺术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但如果选择不当,便会误入歧途,甚至是走进死胡同而浑然不觉。即使最终会“柳暗花明”,终究是多走了弯路,徒费了时光,得不偿失。那么如何才能尽快走进书法艺术的大门,尝到心手双畅,物我皆忘的奇妙感受呢?指望以1+1=2的定式来掌握这门艺术是不可能的,如果学书法可以百日速成,也便不能称其为艺术了。但也不可视学书法为畏途,只要方法得当,勤学善思,人人都可走进奇妙的书法世界。下面就如何学好书法谈几条经验,不足为训,聊供参考借鉴。
一、摹临结合
我们知道临摹名家名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通过临写我们学到了历史积淀下来的形式美感和精神价值,使我们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无法,从历史的一般法则过渡到自己的个别法则,最终实现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舍去临写,创作便成了空中楼阁。
在多数人看来,临摹不过是对照着字帖来写,而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摹写,以透明纸蒙在字帖上,照着透出的字影描写;临写,即置字帖于旁模仿着写。很多人(尤其是成年人)只注重临帖,对摹帖却不屑一顾,认为那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殊不知二法各有所长,交互参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宋姜夔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可见摹有助于掌握字的间架结构,临有助于理解笔意笔势,尤其细节的变化,摹是一种拘谨的效仿,临是一种灵活的择取。二者结合,方能扬长避短。一般可采用先多摹少临,再少摹多临,摹时不可被动地依葫芦画瓢,随意填涂了事。有了摹的基础便不会在临写时手足无措,临帖时可多留意笔画细节上的变化,何处重顿,何处轻提,何处回锋,何处翻转等都应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由形入神,形神毕肖。此阶段是基础,一定要沉住气,待理解力和模仿力训练出来后,自会指挥如意,写什么像什么,学多少掌握多少。
二、读临结合
读,指读帖,是观察、分析和记忆每个字的笔画形态、用笔特点、结体安排及谋篇布局,直至风格特征等,是眼与心最密切结合的一种学书方式。字帖的内在规律和法度虽然客观存在,但需要我们去努力接近和解读,只有做到了“察之者尚精”,才有可能做到“拟之者贵似”。临帖绝不是随便地抄抄写写,点到为止,求其大概。能细致入微地捕捉临本所包涵的精度、意趣、旨意等,才会有的放矢,临有所得,避免了盲人摸象、南辕北辙。如果说“临”是以笔为工具的阅读,“读”则是用心和眼的分析。读是一种对话,它可使凝固的作品被激活,可以说读不懂便临不像。忽略了细节淡化了笔意和美感便走向了肤浅和索然无味。
我们常见有些人临帖很认真,可效果却不能让人恭维,对照原帖总让人有画虎类犬之想。究其原因便是没有读懂字帖便率尔下笔,临帖成了盲目机械的抄帖,“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取妍妙,不亦谬哉”,功夫和成效并不是都成正比的,如不重视读帖,不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只会使错误和习惯根深蒂固。清洪彪《读收作文谱》云:“凡学艺者,舍心用手,舍目用心,方称善学。”法在字中,书贵心悟,不勤于思考,“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至之由”,心茫然不得要领。读临结合便是要眼到、心到、手到,真正做到了心追手摹,何患下笔不随人意。还是古人说得好:“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黄庭坚《论书》)。
三、楷行结合
“学书必先从楷始”,“图真不悟,习草将迷”是前人谆谆告诫我们的成规,其理由是“楷如立,行如走”,站不稳焉能走?有些人受这一“金科玉律”的影响,长期精描细画地练楷书,对行书则敬而远之,这样在日常应用中一旦把字写快了便阵脚大乱,不成“体统”,以至于失去了练好字的信心。从学书程序上看从楷书人手的确易于得法,但也不必过于教条和僵化,要因人而异。因为不同性格气质的人对不同书体的感悟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生性爱动,才思敏捷,从行书学起可很快找到感觉,进步神速。硬让其一板一眼地写四平八稳的楷书反有违其天性,费力不讨好。有的人楷书写的不错,而一旦转入行书便不知所从,怎么也动不起来。其原因除了性格差异外,还在于因楷书先入为主,束缚了手脚。从学书的目的来看,有的人只想把字写流畅美观、整齐大方,那就不必由楷到行,按部就班地来,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只要娴熟运用提按顿挫,能控制好轻重缓急,把用笔这一关过了,从任何一种书体入手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从学习效果来看,最好还是把楷书和行书结合起来进行,唐孙过庭《书谱》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实践证明楷书法度谨严,结字端正平稳,由此入手可打下坚实的基础。且楷书通俗易辨,妍媸美丑,毫发死生,来不得半点模糊和虚假。但专攻楷书易困于刻板呆滞。所以兼学行书以活其笔,使楷书能得“飘扬”之趣。若轻视楷书,径从行书入手,又往往让人无从下手,不讲法度的信手挥写则流于荒率粗野。所以我们要强调楷行结合,以求相得益彰。启功老先生常教授学书者:楷书要当行书写,写行书要当楷书写。也就是说楷书笔画间要参以行书笔意,有映带方生动活脱,如每笔只“单打一”地写,便会死板。行书就像公共汽车的“快车”,并不是从另一条路走,更不是从房上越过,它仍是慢车所走的路线,每站也要经过,只是有些站不停罢了。楷书在结构上的一些重点,行书也是必须经过的。由此看来,楷书和行书这两种书体是互相促进的。
顺便说一下,由楷书向行书过渡时,所选字帖最好与所习楷书风格相近、笔法相似,如两种书体出自一家之手则更好。这样利于顺利过渡,循序渐进。
四、学用结合
学以致用是练字的主要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平时所学应用于日常书写实践中。不管是写信、记日记还是写文章都要严格按书法的法度来进行。以不断重复的新的书写习惯来代替旧的错误的书写习惯,自然会越写越好看。这便是做到了“学用结合”。
我们常见到有的人临帖时写得蛮好,可一离开字帖自由书写便全然不顾法度的束缚,“龙飞凤舞”,阵脚大乱。失去了依傍和参照,写出的字自然无美感可言。如果不能使学习成果得到及时巩固,便会久练无效,逐渐失去信心,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学用脱节”。生理学知识表明:当某种刺激过于强烈或使用时间过久,神经细胞不仅不能随之加快兴奋过程,使反应加强加大,相反,会使反应活动减弱或停止。所以我们要学会把书法意识贯穿于日常书写中,一旦书写技能高
度熟练后,新的书写习惯便会克服阻力和干扰,顽强地表现出其能动性。每提笔欲书时做到了循规蹈矩,入妙通灵,形成良性循环,自然会渐入佳境。
五、博专结合
即博采众长与专精一家相结合。初学书法要守住一家一帖不放,待对这个“典型”的本质特征有所领悟,掌握了其独具的法则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法度推及一般时便可考虑换帖。不论古的今的、软笔硬笔任何书体都要拿来为我所用,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博涉约取,厚积薄发,逐渐写出自家风貌。当然这种博取不是简单地拼凑嫁接,而是一种熔铸陶冶,煮百家米成自家粥。这种博取也不是盲目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要在一个统一的基调下予以充实完善。
博取还包括多看书展和书法专业报刊,开阔视野,提高鉴赏力。还要能从书法本体之外去汲取有益的营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阅历见识,开阔胸襟怀抱,凡文学、历史、绘画、雕塑、戏曲、舞蹈、音乐、体育等都要有所涉猎,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字外功”。这看起来与写字无关,却在随时潜移默化地充实丰富着书写者笔下内在美的内容。清杨守敬在《书学迩言》中讲到,学书者除了要有天分,要多见、多写以外,还须二要:“一是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并说:“古之大家,莫不备也,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逸俦伦者也。”他说的“品高”、“多见”、“学富”都是对“字外功”的高度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识修养决定了一个人的书法艺术成就的大小。只知埋头苦练,盯住“字内功”不放的人,在达到一定高度后便无法再上新境,充其量是个“字匠”而已。书法是一门综合学问,一件作品之所以会打动观者,使人感到作者笔下驰骋纵横的欢悦,领受到书者所寄寓的无限情思,乃是因为它是书家心血的结晶和学问的凝聚。书家和字匠之间的差距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只有不断地从社会和大自然中获取真知,丰富自己的阅历和学养,提升自己的思想品格,开拓胸中宇宙,才会不期然而然,最终获取创作上的大自由,写出趋雅免俗的佳作。这是至高境界,虽不能至,也应心向往之,不断地朝这个方向努力。
学习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而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颇像春季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由于书法美的性质,学书过程也是审美活动日益加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灵必然得到美的熏陶、净化。因此说练字看似有些枯燥艰苦,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享受到不尽的欢悦。艺术之路是漫长的,正因为其长才充满了神秘和希望,关键是敢于迈出坚实的第一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几条 书法 路径 学习热门文章:
- 关于某县森林防火宣传“五进...2023-12-26
- 2024年xx市主题教育动员会上讲话2023-12-26
- 2024年度有关市人大在市直机...2023-12-26
- XX市发改委领导关于“修六心...2023-12-26
- 2024年经验做法:三大举措精...2023-12-26
- 2024年XX区长在区委主题教育...2023-12-26
- (合集)关于纪检监察干部教...2023-12-25
- 2024年度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2023-12-25
- 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安全工作...2023-12-25
- (24篇)办公厅、办公室“三...2023-12-25
相关文章:
- 浅谈煤矿安全生产评价体系构建2021-08-27
- 浅谈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故障维修2021-08-27
- 浅谈医院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2021-08-27
- 浅谈生态建筑建筑设计应用2021-08-27
- 浅谈WiFi智能灯光控制系统设计2021-08-27
-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2021-08-27
- 浅谈计算机教育教学创新2021-08-27
- 浅谈历史教学学生责任意识培养2021-08-27
- 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质...2021-08-27
-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论文2021-08-27
- 五年级下册书法课教学设计2021-08-27
- 拍场书法作品行情分析.doc2021-08-28
- 陈独秀书法2021-09-08
- 创办书法特色学校的实践与研究2021-09-26
- 王国维书法《人生三境界》2021-09-28
- 书法作品幅式2021-09-28
- 书法作品表,(2)2021-09-28
- 教师书法作品展示活动2021-09-28
- 小学书法作品练习纸2021-09-28
- 丁祥红原创书法作品欣赏!2021-09-28
-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2021-09-28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实践路径2021-09-28
- 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科学内涵与...2021-09-28
- 优化xx省营商环境路径研究2021-10-12
- 大数据下人事档案管理创新路径2021-10-24
- 论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21-11-08
-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路径的现实选择2022-02-18
-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路...2022-02-19
- QQ文件保存路径:2022-03-01
- 民族地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2022-03-06
- 参观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学习心...2021-08-27
- 领导干部学习班学习心得体会2021-08-27
- 学习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讲话...2021-08-27
- 学习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重要...2021-08-27
- 2020年学习四史个人学习心得...2021-08-27
- 信仰力量学习心得2020年2021-08-27
- 2020年信仰力量学习心得2021-08-27
- 2020年学习四史个人学习心得...2021-08-27
- 倡导学习四史专题稿及展“四...2021-08-27
- 公安民警廉洁从政学习心得2篇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