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激不励,风规自远
书圣王羲之最具影响的作品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永和九年,王羲之与众文人一起,面对绍兴兰亭自然山水优美的景色,曲水流觞,遥吟俯畅,他神融笔畅,在这篇序文里,除陈述之外,还抒发了对自然界美妙风光的赞颂与描绘,更有其对人生与自然规律的思考,思虑至极,感慨至深。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书圣充满激情的神态跃然纸上,在这里,达到了高潮。笔墨翻飞之间,天机神趣,一泻万里。其间显而易见大小跌宕、起伏错落,文人豪放不羁的神采洋溢于字里行间。这种神融笔畅所产生的墨迹是既出意料之外的奇,又是还在情理之中的法。它所流露的是书圣不凡的身手与文采,它所传达的信息是书圣的一腔豪气与精神。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深深的思考和感叹,使书圣笔下的线条由激越清逸转为沉肃凝重,从而更增添了《兰亭序》磅礴奔放的气势和跌宕起伏的韵味。经过此番对古往今来、世事变迁的思索和感慨,王羲之得出了结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跋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他的意料没有错,非但是《兰亭序》名扬天下,感动了不知多少人,而且是被叫做《兰亭集》的诗集也因为有王羲之作所的序才被更多的人知道,并且世代相传,永垂不朽。
许多爱好书法的人,在谈起《兰亭序》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兰亭序》中有十九个“之”字,而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变化,真神了。其实,这话只不过是说到《兰亭序》的一个方面。为什么它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有许多方面原因的。王体行书用笔有五大特点,一是变方为圆。在楷书,是用折法,所以是方笔。而他在行书里变为转法,所以多是圆笔。在转中又蕴藏折意,这就在圆健富有弹性的同时,给人以云卷霞抒的艺术感受。如“极视听之娱”的“极、娱”,“俯仰一世”的“仰”,“欣于所遇”的“欣”等等;二是变长为短。在王书中,常把最短的笔划──点加长,而把那些长笔划,如横、竖、撇、捺变成点。不仅起到简化作用,还使得书写起来便捷,看上去更具美感。如:“丝竹管弦之盛”的“竹”,几乎所有笔划都变成了点,“之”字的捺变成斜长点,“仰观宇宙之大”的“大”,“一觞一詠”的“詠”;“生为虚诞”的“虚”,把长撇变成了点;三是变直为曲。这样做,既突出了行书灵动变化的特点,又避免了横划直划的僵硬。如:“畅叙幽情”的“畅”,横划不平,直划不直;“幽情”二字,更是处处弯曲、婉若藤条;“一觞一詠”的“詠”字,左边言旁横划加长,而右面竟不见一笔直划,长笔全部变为短划;四是变同为异。就如人们所说,诸多“之”字,却没有相同的;五是变断为连。有些笔划本来是没有连带关系的,但王书中用多种手法将它们连系起来,更有行云流水之感。如:“若合一契”的“若”字,“临文嗟悼”的“临”字,“每揽昔人”的“揽”字,“喻之于怀”的“喻”字等等。这是以笔划进行的明连,还有更多的是以笔意进行的暗连,就是笔断意连。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至”字、“长”字、“咸”字,“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这里几乎所有的字都是笔断而意连的。此种意连比之明连更重要,它增加了一字本身和字与字之间的呼应传神和连贯性,而看似无实却有的内在连系,给人更多含蓄、更多神秘,令人越品越觉韵味无穷。仔细审视通篇构成,我们就能发现:王书在上下承接关系的处理上,基本是采取意连的手法,以牵丝进行明连的只有“放浪形骸之外”的“之外”这一处。毫无疑问,王羲之独到的这些手法是营造《兰亭序》崇高艺术境界至为重要的因素。
在典型与一般的运用处理方面,我们也能方便地发现,在大多数都呈敛势的总体风貌中,王羲之成功地运用了“似奇反正、小中见大、突出典型、计白当黑”的辩证构成关系。这样,一方面使跌宕变化产生出节奏感、韵律感,另一方面造成了若干威武高大或笔力强劲的典型形象,好似夜空中光辉闪烁的群星,小的多,大的少。它们交相辉映,并相映成趣。大的好似起到首领的作用,并让人看上去有透气之“眼”,又好似画龙之点睛,没有它便没有神一样。而那些小星,则起到了烘托、对比的作用。没有小则显不出大,没有暗则显不出亮。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王书风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里的平铺直叙,开门见山,所以作者的心情是比较平和的,字形字势也较端庄,字与字间的连带关系不那么强烈。随着对美丽壮观的景色的描绘,大自然给予他无限的灵感,王羲之的心情渐渐激昂了起来,字里行间反映出他的这种情绪变化,越来越高,逐渐朝着高潮发展,最终达到全篇激情的高潮。而高潮过后,又逐渐形成回潮,这一规律在《兰亭序》的尾声部分也是可以看得清楚的。
王羲之行书不激不励,遒劲飘逸,是动态与静态的高度统一,是力度与风韵的完美结合。所以他在世时,其书就已声华四宇,价倾五都。到了20世纪的郭沫若、高二适,为《兰亭序》真伪进行了轰动全国的大辩论,当时全国的学者都参加到这场论战之中,直到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九州大地才不得不告终止。大概他是不会想到的。
相关热词搜索: 自远 不激不励热门文章:
- 关于某县森林防火宣传“五进...2023-12-26
- 2024年xx市主题教育动员会上讲话2023-12-26
- 2024年度有关市人大在市直机...2023-12-26
- XX市发改委领导关于“修六心...2023-12-26
- 2024年经验做法:三大举措精...2023-12-26
- 2024年XX区长在区委主题教育...2023-12-26
- (合集)关于纪检监察干部教...2023-12-25
- 2024年度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2023-12-25
- 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安全工作...2023-12-25
- (24篇)办公厅、办公室“三...2023-12-2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