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史
我们能见到最早的的墨迹,是上代陶器残片和甲骨上书写的文字;最早的刻制文字,是商代石刻文字和甲骨上刻制的文字。以下将从八种字体对书法的发展史展开论述。
第一、甲骨文是刻在龟骨兽甲上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用来占卜的卜辞。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汉字,大部分是直线笔画,这些笔画决定了整体排列的风格。甲骨文给予我们最强烈的印象,是它的结构所带来的神秘感:字体大小不一,按笔画的多少而变化;外廓呈各种形状,最奇特的是单字的连接,那些偏移与摆动似乎遵循着某种规则,但又与我们所熟悉的排列方式囧接不同。如果我们深入到甲骨文的內部空间,会发现它们匀称二妥帖。在笔触与线条排列的节奏上,书写者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控制能力。
第二、金文是指刻、铸在金属器上的文字,绝大部分是青铜器上的文字。中国青铜器的出现是在商代,由于文字是铸造出来的,笔画显得圆浑、敦实,但不同器皿铭文风格各异。
西周金文中粗肥的笔画渐渐消失,大小随意的字结构渐渐变得整齐起来;除竖行继续保持外,横列逐渐成形,行列规整逐渐成为基本的排列模式。西周金文沿着两条道路发展:一是整齐端正,如墙盘,笔画平直,结构端正,排列整齐,笔画多为直线;一是雄放奔逸,如散盘,字结构根据笔画疏密和走向而自由处置,单字外形富于变化,排列错落有致,少有平直的笔画。《虢季子白盘》:西周中后期,字结构匀称妥帖,但在规整的行列中却保持了每一字外廓的自由变化,字距、行距疏朗开阔。
金文大多铸造而成,再经过拓制,线条具有特殊的质感,浑厚而拙朴。后人谓“金石味”,金文即为主要来源之一。铸刻萧条与书写线条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意见金文作品并未在书写上给出具体的范式,后人临写时,必须在笔法上作出自己的设计。
第三、先秦墨迹包括从商代到战国的墨迹。它们与各个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字,但又无法用甲骨文、金文的名称来指称。其一、是这些墨迹构成了一个有别于上述字体的书写传统,例如战国简书,与同一时期的金文结构相近,但笔画形状相差很大。用毛笔书写的文字,与铸、刻的文字笔画质感完全不同。但就文字的实际使用而言,书写时最重要的形式,它是文字运用的基本形式。即使是铸造、刻制,一般来说,前面也都有个书写的程序。书法的技巧、观念、审美等,主要是在书写中得到发展的。
人们通常认为铸刻文字才是正规文字,而手写体只是“俗书”。这是不对的。盟书、帛书、简牍中的笔法和结构,才是当时书写的主流。铸刻文字只是为特殊目的而制作,使用的频率远低于其他书写,它们形成了书写传统之外一条独立的东西。
第四、小篆是秦代统一文字,清晰易于识读,笔画匀称,粗细变化很少,结构上较大篆简省,构成规律比较清晰,装饰性强。但是小篆与手写体——日常书写所使用的字体,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小篆是作为官方规定的字体,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象形的意味,朝抽象符号迈进了一大步:所有线条统一使用规范、简化的笔法;所有结构按统一的空间原则来处理。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古拙、神秘的气氛,但给技巧的发展做好了铺垫,使笔法超流畅、熟练、复杂;使结构朝自由、灵动、连续变化等方向大步推进。
第五、隶书是在篆书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字体,但并非从小篆演化而来。在铭刻书体之外存在一条日常书写的演化线索。隶书的成熟是在西汉中后期,但在秦简中已经表现出隶书的特殊特征。笔画由简单弧线变为有几段弧线结合而成的复杂曲线,笔画形状由柳叶形变为波浪形,这边是典型的“燕尾”;笔画由均匀变为粗细对比强烈而突兀;笔画方向发生变化是,由弧线变为折笔,方框出现。
由于此前少有机会见到秦汉简牍,汉代石刻成为隶书的典型样式,随着简牍的大量出土,我们见到了汉代日常书写的真实面目。刻石皆有特殊目的,一般书写时力求庄重,字体排列、书写风格都要受到制约,而且书碑者也必定是日常书写的高手,因此石刻中总会保留着与日常书写的某种联系。
第六、草书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章草、今草、大草。大草至唐代,发展出字体大小错落、节奏变化强烈的风格,被称为狂草。
从商代开始,单纯摆动的笔法朝连续摆动发展,由此导致了隶书的出现,同时还发展出一种连续性强、笔画简省的书体——章草《误死马驹册》。
草书在三国、两晋时期演化为今草。今草在东晋时发展成熟,代表作有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太常贴》《想弟贴》、王献之《江州贴》。
唐代的草书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与小草相比,大草中笔画的流动性、结构的简略性、空间的融贯性增强,但作品的界限依然清晰,作品的整体排列仍然齐整。张旭《肚痛贴》《古诗四帖》,怀素《苦笋贴》《自叙帖》《大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
宋代草书的关键人物是黄庭坚,代表作《诸上座帖》一改唐代狂草奔放不羁的风格,似乎一边写一遍考虑结构的安排。
明代是一个草书盛行的时代。明初期,擅长草书的书家有宋克、张弼等,中期有祝允明、陈淳、王宠等,晚期有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
清代以草书知名的书法家有傅山《草书五言诗轴》。
第七、楷书从隶书演变而来。楷书始于汉末,三国时已见雏形,西晋有些楷书仅存隶意,东晋发展成熟,之后逐渐演变成以提按为主导、夸张端部与折点的笔法。唐楷是楷书的一道分水岭,在它之前,笔法以绞转为主流,在它之后,笔法以提按为主流。
隶书写每一字时连续不停地摆动家转动,一个字的书写是一个连续、均匀的运动过程,其中没有着意的停顿;楷书则变为以一个笔画为单位,起笔、收笔、弯折处动作集中,有明显的延缓甚至停顿,每一笔画都是一个独立的节奏单位。钟繇《荐季直表》王羲之楷书刻石《黄庭坚》《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洛神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超过笔画宽度的按笔成为笔画改变方向时的主要特征。提按的出现、提按的程度与使用方法,是楷书形成与转化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北方的楷书笔画方整、爽朗、锋利;南方风格秀逸,笔画偏于圆转。
第八、行书与楷书差不多同时出现,有时它与楷书唯一的区别,只是笔画的分立与连带。行书分为两大系统:以提按为主导的行书和以使转为主导的行书。前者控制用笔的动作都放在起笔、收笔和笔画转折之处,其他地方较为平直,而后者书写的整个过程中没有着意的停顿,运动连续、均匀。
作者简介:
李潇(1996.2—),女,汉族,籍贯:江西抚州,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史 书法热门文章:
- 关于某县森林防火宣传“五进...2023-12-26
- 2024年xx市主题教育动员会上讲话2023-12-26
- 2024年度有关市人大在市直机...2023-12-26
- XX市发改委领导关于“修六心...2023-12-26
- 2024年经验做法:三大举措精...2023-12-26
- 2024年XX区长在区委主题教育...2023-12-26
- (合集)关于纪检监察干部教...2023-12-25
- 2024年度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2023-12-25
- 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安全工作...2023-12-25
- (24篇)办公厅、办公室“三...2023-12-25
相关文章:
- 社会主义发展史简介2021-09-05
- 发展史2021-09-05
- 通信发展史2021-09-05
- 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三篇2021-09-28
- 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六篇2021-09-28
- 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2021-09-28
- 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2020)2021-09-28
- 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体会2021-09-28
- 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学习总结2021-09-28
- 社会主义发展史2021-09-28
- 五年级下册书法课教学设计2021-08-27
- 拍场书法作品行情分析.doc2021-08-28
- 陈独秀书法2021-09-08
- 创办书法特色学校的实践与研究2021-09-26
- 王国维书法《人生三境界》2021-09-28
- 书法作品幅式2021-09-28
- 书法作品表,(2)2021-09-28
- 教师书法作品展示活动2021-09-28
- 小学书法作品练习纸2021-09-28
- 丁祥红原创书法作品欣赏!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