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78例抗生素应用不良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7 12:50:04 浏览数:

【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类型,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2012年12月-2013年7月在我院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抗生素应用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发现,发生不良反应较多的抗生系主要有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最常见不良反应类型为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结沦: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较多,在使用时要充分掌握其适应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并警惕各种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抗生素 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1-0758-01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泡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域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临床上抗生素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是较为常见的。抗生素在临床上用量大,由于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致使其不良反应高发,随之而来的还有产生耐药、菌群失调等潜在危害。本文分析了我院78例抗生素不良反应情况,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将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以2012年12月-2013年7月在我院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例,女性33例,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78岁,平均年龄38.8±5.5岁,入院治疗原因:呼吸道感染31,泌尿系感染28例,消化道感染11例,其它感染8例。根据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的危害程度分类,轻度34例,中度25例,重度9例。

1.2方法

对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汇总不良反应的类型、例数,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抗生素的种类、例数,统计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

所获得的数据统一采用SPSS17. 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讨论

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多为处方药,临床中应对患者机体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进行随时观察,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3.1抗生素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3.1.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抗生素应用过程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是抗生素中有杂质存在,或药物代谢后的产生所引起。主要表现类型有药物热及血清病、溶血性贫血、过敏性休克和未分型的过敏反应(包括重症红斑、固定性红斑、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肾炎、严重剥脱性皮炎等),其中过敏性休克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见于β-内酰胺类,氨基糖普类的抗生素也会引发过敏性休克。尤其是青霉素G,其产生的过敏反应程度是最为严重的,而药物热及血清病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各类抗生素都可能发生。

3.1.2毒性反应。抗生素引起的毒性反应包括肝脏毒性、免疫系统毒性反应、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血液系统毒性反应、耳毒与肾毒性和心脏毒性反应。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肝脏毒性及肾毒性,常见的药物为两性霉素B、林可霉素和红霉素。

3.1.3菌群失调。过量并长时间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会在清除致病菌的同时,对体内部分正常菌群也产生抑制或清除作用,导致另外一些正常寄居菌群过度生长,转变成为对患者具有伤害性质的细菌群;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还能够导致原发感染菌的耐药菌株出现。

3.1.4 年龄因素。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无年龄选择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其中10岁以下儿童发生率高可能与其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有关。50岁以上年龄段占到了较大的比例,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大龄病人的病情复杂,往往需要服用大量药物,药物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患者年龄较大,内脏器官功能性退化影响药物代谢与排泄。平时工作中,儿童与老年人用药更应引起药学一线人员的重视,及时给予他们用药相关的指导,是有效避免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手段。

3.2本文研究情况

本文中笔者随机抽取的78例抗生素应用不良反应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最多的为β-内酞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背类、大环内酯类,不良反应表现以皮疹、胃肠道、发热为主,所得数据表明了β一内酞胺类在抗生素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的最多,并且程度较为严重。对于小儿及老年患者,因其代谢方面及身体功能方面的原因,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的较多,所以在临床用药方面应注意抗生素的用量、种类及用药方法,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

3.3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通过本文的观察发现,发生不良反应是抗生素主要有β-内酰胺类、喹喏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且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会更多。抗生素药物存在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在临床使用抗生素时,既要有效杀灭和抑制细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还要注意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这就要求必须合理使用抗生素,应该注意(1)严格掌握使用抗生素的适应征,并合理选择抗生素的类型及应用的时间,要根据患者体内病原菌的类型、药物的抗菌谱、感染性疾病的症状等情况来挑选最适宜使用的抗生素。(2)要根据感染的部位及药物药代动力学来确定抗生素的种类、使用浓度。(3)要注意个体差异,同一种抗生素用在不同人患者身上,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与免疫状况等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总之,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在治愈大量感染性疾病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严重的不良反应、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这给将来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困难,也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与损失,所以在使用抗生素时临床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适应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并警惕各种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虎.药物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8.

[2]张俊梅.抗生素的药物小良反应问题探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0(13):117.

[3]沈永孜.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5):151-152

[4]李秀银,王月兵.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6):124-126

[5]蔺以启.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J].中国医药科学,2011,l(15):171-172

[6]焦禹豪.134例临床常用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统计分析[J].中国药业,2013.10(20):54-57.

[7]李淑芳.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调查分析[M].临床合理用药,2014,7(7):68-69

相关热词搜索: 抗生素 不良反应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