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古代汉藏文献所载冬虫夏草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7 15:15:03 浏览数:

摘要: 冬虫夏草是一种著名药材,最早记录它的是15世纪的藏医籍《千万舍利》。在汉文文献中,最早的记载出自成书于1736年的雍正《四川通志》。目前有关我国古代文献所载冬虫夏草的研究仍有遗漏和可商之处,尤其是忽视了藏文资料。冬虫夏草,古人或称夏草冬虫,实则一物。冬虫夏草产地为高寒地带,古人言两广福建有产,乃以虫草属之其他物种误为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的形态和生活史,古人解释多带有想象成分,不合当今的生物学知识。

关键词: 冬虫夏草; 千万舍利; 四川通志; 本草从新

S567.35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是中国出产的著名药材之一。早在1723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Dominicus Parennin, 1665-1741)即在北京向巴黎的法兰西科学院寄去了一批中国的药材,其中就包括约300个冬虫夏草。随后他又于同年10月15日寄去一封说明信,对所寄药材的形态、产地、药性等情况做了一些说明。[1-3]西方世界由此开始了对中国冬虫夏草的认识和研究。根据日本医家栗本丹洲《千虫谱》(1811)所述,一位名叫“尹心冝”的宁波籍船主早在1728年5月13日就把冬虫夏草带到了日本长崎。[4]有趣的是,巴多明对冬虫夏草的记载比中国最早记载它的汉文文献还早。而且,就目前的记录来看,巴多明也是最早记录中国真菌的西方人。关于冬虫夏草在中国古籍中的记载,前贤已有概述[5-8],但仍有遗漏或值得商榷之处,而且也忽略了藏文文献。本文对民国以前藏、汉文献中与冬虫夏草有关的记载加以梳理和研究,以期厘清我国古代人民对冬虫夏草的认识和药用情况。

一、古代藏文记载

关于冬虫夏草,最早的藏文记载出自宿喀·年姆尼多吉(ཟུར་མཁར་མཉམ་ཉིད་རྡོ་རྗེ།, 威利[Wylie]转写: Zur mkhar mnyam nyid rdo rje, 1439-1475)的《千万舍利》(མན་ངག་བྱེ་བ་རིང་བསྲེལ, 转写: Man ngag bye ba ring bsrel),其中有“དེ་ཡང་དབྱར་རྩ་དགུན་འབུཞེས།”句(转写: de yang dbyar rtsa dgun buzhes),意思是“亦即夏草冬虫”。[9]书中称夏草冬虫生长在被草的山坡上,在夏天是一种长在蠕虫身上的草,形似野山蒜的叶,花像莎草,至秋末则根的形状貌如小茴香种子。在药性方面,它性微温,味甘、辛,具有在治疗生命气息疾病和胆汁疾病的同时又不增加痰液,且在增加精液、提高性欲方面具有特别的效果。此外,宿喀·年姆尼多吉还记载了把冬虫夏草和麻雀及其他药材一起用牛奶煮沸后再制成丸剂服用的方法。出版于2002年的《中华本草》(藏药卷)已经指出《千万舍利》是最早记载冬虫夏草的典籍。[10]相关的藏文段落,目前已有英译文可供参考。[11]其中对其生物特性的描述是比较准确的,例如其“花”(即密生子囊壳的子座头部)确实像某些莎草(如菖蒲Acorus calamus)的花序,其“根”(即虫体)也和小茴香种子在颜色和形态上有几分相似。

约三个世纪以后,蒙药学家伊喜巴拉珠尔(སུམ་པ་མཁན་པོ་ཡེ་ཤེས་དཔལ་འབྱོར།, 转写: Sum pa mkhan po ye shes dpal "byor, 1704-1788)用藏文撰写了一部《认药白晶鉴》(གསོ་དཔྱད་བདུད་རྩི་ཆུ་རྒྱུན་གྱི་ཆ་ལག་གི་ནང་ཚན་གྱི་སྨན་སོ་སོའི་མངོན་བརྗོད་དང་ངོས་འཛིན་ཤེལ་དཀར་མེ་ལོང།, 转写: Gso dpyad bdud rtsi chu rgyun gyi cha lag gi nang tshan gyi sman so so so"i mngon brjod dang ngos "dzin shel dkar me long),其中摘录了宿喀·年姆尼多吉对冬虫夏草生长形态和药性的叙述。[12]伊喜巴拉珠尔摘录的相关文字又见于蒙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འཇམ་དཔལ་རྡོ་རྗེ, 转写: "Jam dpal rdo rje, 1792-1855)用藏文撰写于19世纪初的图文并茂的医籍《奇美眼饰》(མཛེས་མཚར་མིག་རྒྱན།, 转写: Mdzes mtshar mig rgyan; 书名又译作无误蒙药鉴、蒙药正典、美丽眼缀、美丽目饰等)[10][13-15],但后者还在正文和附录分别增加了一幅关于冬虫夏草的图(二图相似),线条粗放,展示的是数个冬虫夏草的虫体被两道细线扎了起来的形态。

二、古代汉文记载

汉文文献对冬虫夏草的记载要比藏医籍《千万舍利》晚得多。最早的汉文记载出自成书于1735年的雍正《四川通志》(次年刊刻)。其卷21“西域”篇“裡塘”(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之“物产”部分录有“冬虫夏草”,称其“出拨浪工山,本草不载,性温暖,补精益髓”。[16]萧腾麟《西域见闻录》(成书于1746年)之“物产”部分也记载“裡塘”出产“冬虫夏草”。[17]马揭修和盛绳祖的《卫藏图识》(刊于1792年[18])之“识略下卷”篇内所列“裡塘”物产中也包括“冬虫夏草”,文字系转引自雍正《四川通志》,但未注明,此不赘述。[19]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有学者认为最早的关于冬虫夏草的汉文记载出自刊刻于1694年的汪昂(1615-?)的《本草备要》。[20]根据汪昂的自序,1694年的《本草备要》是该书的增订本(初版时间不详);但是在流传过程中,一些再版的增订本中窜入了后世的文字,近年来受到了学者的注意[21,22]。通过核查,目前传世的《本草备要》增订本中关于冬虫夏草的记载和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中的完全一致,其中的“嘉定府”一词表明,这条记载不可能出自《本草备要》,因为“嘉定府”是雍正十二年(1734)以后才有的地名,往前直到明洪武九年(1376)都称作“嘉定州”。[23]《本草备要》的增订本刻于1694年,不可能使用1734年以后才出现的“嘉定府”称呼,因此所谓出自《本草备要》的记载,实际上来源于后世的《本草从新》。现按年代顺序对其后的相关记载加以著录和说明。

相关热词搜索: 藏文 冬虫夏草 所载 古代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