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的现实思考与实施建议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全国相继有14个省市开始试点“3+4”项目,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招生、专业衔接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文章提出:在内部,可以通过打破政策壁垒,完善中职本科衔接通道,统一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等方式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外部,通过提升职业学校形象,吸引招生。扩大中职本科院校的交流,在“3+4”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改革创新,使该模式能够为更多的中职学生带来希望,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关键词]中职本科衔接 对口升学 一体化培养
[作者简介]杨铎(1989- ),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宁永红(1970- ),女,河北迁安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0-0020-05
一、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的背景
1.国家政策引导,强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0年,中央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对今后十年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整体部署。这一纲要初步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涵、要素和建设步骤,着力研究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2014年6月,国务院组织六部委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本科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我国已经实行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三种,“3+2”“3+3”和“五年一贯制”。“3+2”和“3+3”分段制学制即接受三年中等职业教育后,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两年或三年;“五年一贯制”即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取得合格中考成绩的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一贯制培养。已实施的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模式主要有“3+2”或“5+2”分段培养。该模式面向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接受完三年或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后通过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两年。现阶段各省市试点实施的是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主要面向取得较好成绩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三年后,经过分段考试合格后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四年,取得本科学位。这些对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济快速发展、中职与本科教育的割裂,导致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受限。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以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来自普通高等教育。一方面,普通高等教育培育出来的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技能,需要在后续的实际工作中继续锻炼和深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率低、针对性差,浪费了大量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近年来的发展却不容乐观。根据教育部统计,中等职业教育(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2010—2013年的招生人数分别为868.1万人、813.9万人、754.1万人、674.8万人,连续四年招生规模萎缩。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659.05万人,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数为47.77万人,占毕业生数的7.24%;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662.67万人,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数为49.31万人,占毕业生数的7.44%;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58.21万人,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60.39万人,占毕业生数的9.17%。传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升学很低,与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建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难以跨过的课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趋于完善,但在与职业教育的衔接中出现了种种不匹配的情况,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评价标准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没有建立普职教育体系的立交桥。
3.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技能型人才做支撑。随着近年来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产业升级的需要,“中国制造”迫切需要向“中国创造”转变,而产业的升级调整势必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支撑。当前我国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以便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然而,伴随着产业升级带来的严重人才荒,当前技术型人才队伍的数量、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2012年发布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现有4634.28万名技能型职工,在这一群体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3.1%,高级工占7.34%,剩下89.56%的绝大多数技术职工都是中级工和初级工。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显示,一般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比高达35%,初级工仅占15%,相比之下我国还有很大差距。
二、现阶段“3+4”项目各省市实施情况分析
自2012年试行“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以来,多个省市开始试点实施,截至2015年6月初,先后有14省开始实施,各省市在招生规模、实施范围上也各有不同(见表1)。
1.实施学校分析。在各省市试点实施“3+4”项目的中职学校一般都是该省市中职学校中的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根据已经公布实施“3+4”项目学校的数量来看,在14个省中,参与“3+4”项目的中职学校中国家示范校有49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有12所。这些学校因综合实力强、办学规模大、教学水平高而成为实施中职本科“3+4”项目的首选。在试点初期,选择发展完善的中职国家级示范校是必行之选。在试点实施时间较早、规模较大的广西,实施“3+4”项目的中职学校已扩大到试点区所有中职学校,生源范围也囊括外省迁入人员。
通过统计已经公布的各省市对接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发现本科一批院校共有23所,本科二批院校共有39所,本科三批院校共有6所。总体来看,各省市与中职对接的本科院校多为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层次,少数省份有本科一批层次的学校参与“3+4”项目,但并没有985、211国家重点大学的参与。像青岛科技大学、大连工程技术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本科一批层次省属重点大学,由于综合实力强、专业设置全面、教学能力强,在省内乃至周边省份都有很好的口碑。这类大学参与“3+4”项目会给招生带来更多吸引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具竞争力。虽然一小部分的本科一批层次院校也有参与,但绝大多数省市的对接本科院校都是本科二、三批层次。2015年重庆市开始实施“3+4”项目,对接的三所本科学校,即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和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层次。随着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加入“3+4”项目的本科院校势必会越来越多。这些新兴的应用科技型大学将为“3+4”项目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海南省2015年计划在旅游酒店、建筑、农业三大类专业中招生380人,由八所中职院校承担,对接的本科院校除了原有的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外,还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这项合作是继2014年青岛交通职业学校的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升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读本科后的又一跨省中职本科对接项目,使中职本科衔接不再局限于各省市的内部。加强各省市之间中职与本科的联系,将会为“3+4”项目的考生带来更多的选择。
2.招生专业分析。从各省市的招生专业类型来看,现阶段公布招生专业的14个省份中,中职招生的专业集中在农林牧渔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和旅游服务类等专业大类,具体专业集中在园艺、机械制造、建筑工程、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电气等专业,对口本科阶段集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各省份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导致实施专业也不尽相同。例如,河北省地处京津唐工业区,各企业对于加工制造类的人才需求大,所以河北省首次实施的“3+4”项目在专业选择上偏向机械加工类和电气工程类。海南省作为旅游大省,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促使海南省在“3+4”项目中增加了会计和旅游管理等文科类专业。
在专业衔接上,中职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兼顾就业和升学两种学生需求,所以在专业设置时多注重实际应用和岗位培训。如江苏省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其对接本科专业则为园艺;吉林省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与检修,其对接本科为长春师范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见表2)。由此可见,中职专业的设置与对接本科专业密切相关,中职时期所学的专业更具体、应用型更强,使得“3+4”项目的中职毕业生即便不再继续接受本科教育,也能拥有一技之长,找到合适的工作。升入对口本科后的专业在中职专业的基础上范围更广、理论性更强,可以使中职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为高级技师、工程师之类继续深造奠定基础。专业设置体现了层次上的差别,中职偏重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科技能力较低等的操作型工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高层次、应用型、管理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急需的专业型人才。
3.招考及培养模式分析。招考制度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中职阶段的招生;二是关于中职本科转段考试。关于中职阶段的招生,试点各省市的招生基本上都面向拥有本地户籍的应届毕业生,通过中考引导和选拔部分学习成绩优良的初中毕业生,进入试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学习三年。从成绩来看,为了保障生源质量,“3+4”项目的分数比之前中职招生分数要高。从试点较早的南京市来看,“3+4”项目的招生分数线与普通高中的分数线相差20分左右,在招生不满的情况下也不会大幅度降低分数线。如2014年南京高等职业学校招生两个班共85人,考生中最高分660分,最低分615分,保持较高素质的生源既为本科阶段的培养奠定基础,也可以改善人们一直以来对中职教育的偏见。关于中职本科转段考试,进入“3+4”项目的中职生并不意味着全部能够进入相应的本科院校。各省市对转段考试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例如,重庆市在《2015重庆中职本科对口贯通3+4分段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规定:在中职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均要参加试点院校的过程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参加第六学期的转段考试。过程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思想品德情况和学习情况,包括按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课程方案中职阶段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情况(含初次考试成绩情况和补考成绩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企业实习),参加市级和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获得技能证书的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及其他体现学生特长和全面发展的情况。考试合格的学生方可转入试点高校继续本科阶段的学习;考试不合格但达到中职毕业水平的学生,可获得中职毕业证书。转入本科阶段的学生,不得转学、转专业。完成本科阶段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可获得本科院校毕业证书。各省市对于“3+4”项目的转段问题都极为重视,一是可以保障中职阶段培养的高标准,提高中职教育质量;二是可以为本科阶段提高优质生源,使“3+4”项目比普通本科教育更具优势。
在培养模式上,它不是简单的“3+4”的学历嫁接,也不同于以往的对口高职和五年制大专,而是按照中职、本科七年一体的原则,整体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统筹制定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在一体化的基础上,也十分重视转段考试,为本科院校筛选最优秀的生源,确保本科办学质量,使“3+4”项目的毕业生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上比普通本科更具优势。以山东省为例,青岛市在2013年率先实施“3+4”项目,有3所中等职业学校获准与青岛科技大学开展“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其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分别是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的数控技术专业、青岛电子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青岛华夏职教中心的会计专业。青岛科技大学将参与到这三所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设置、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取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经考核测试合格后进入本科高校学习,学业成绩达到相应标准后可取得青岛科技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
三、“3+4”分段培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实施“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生情况不容乐观。从试点区域的中职招生来看,与当年中职招生总体相比,“3+4”项目的招生数量相对较小。以江苏南京为例,2014年有4.59万初中毕业生报名参加中考,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计划45973人,其中普通高中21605人,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专业班595人,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专业班1735人,综合高中班1840人,五年制高职班4471人,中等专业学校中职专业班8528人,技工学校7000人。与其他各类招生相比,“3+4”项目的招生人数最少,投档控制线比同批次普通高中投档线低了21分。但是,这一项目2014年的招生情况仍不理想,其中,浦口中等专业学校在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录取结束后,还要进行征求志愿录取。征求志愿后,145个招生计划中还有近半没完成。其余4所职校的招生情况也不容乐观。
从招生的学校数量来看,实施“3+4”项目的中职本科学校占全省中职本科学校数量的比例很小。2013年江苏省共有269所中等职业学校、74所本科院校,其中实施“3+4”项目的中等职业学校共8所,本科院校6所。由于政策规定实施“3+4”项目的中职学校必须是国家级示范校,所对接的本科院校也多是市属普通本科院校,所以实施学校数量不足,对于该项目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其他各省的实施范围也多为小规模试点,招生人数、招生专业、招生学校的数量占整个中考招生计划的比重很小。
2.专业设置局限性大。以辽宁省为例,13个招生专业中有9个理工科专业、两个医学类专业、一个艺术类专业、一个文科类专业。专业设置的局限性颇大,这也是造成招生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省市对开展“3+4”项目的中职招生专业有严格要求,要求招生学校必须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招生专业必须是学校的品牌特色专业。但是,每个学校的品牌专业通常只有几个,多个学校的专业类似,导致考生报考时对于未来市场是否饱和、就业前景是否乐观等心存犹豫。一方面,多省市要求只有中职国家示范校中的品牌专业才能实施“3+4”项目,其招生专业受到一定的政策限制;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自身缺乏吸引力,特别是专业设置滞后,跟不上市场需求。
3.既有的培养模式与“3+4”新模式的差异。一直以来,中职教育都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为主要任务,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直观、多样化;而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学习,实施学科本位的教育目标,重视学科的系统逻辑性和理论性,教学方式多为讲授型。两个层次的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在实施“3+4”分段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中职与本科两个层次之间培养模式的分歧。新的模式下,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都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课程体系上,要注重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性和层次性。在教学体系上,中职阶段教师兼顾升学与就业的双重需求,既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训练其动手操作能力;本科阶段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在评价体系上,两个阶段都要以学生为本,淡化终结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
四、实施“3+4”分段培养的建议
根据这几年实行“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的经验来看,关键在于三年中职教育阶段与四年本科教育阶段的一体化建设,其中涉及教育思想、教育手段、课程体系、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的改革与建设。
1.打破中职本科衔接的政策壁垒,逐步建立完善的中职本科衔接通道。现阶段虽然试点实施“3+4”项目的省市越来越多,但各省市对于实施“3+4”项目的中职学校要求颇多。河北省、重庆市、海南省等省市均要求实施“3+4”项目的中职学校必须是国家级示范校。有资格开展“3+4”项目的专业,必须是学校的品牌专业。对于对接的本科院校,大多属于市属普通本科院校。例如,南京市试点国家示范职业学校与市属本科院校之间的对接,参与的本科院校只有市属的南京晓庄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打破政策限制的壁垒是扩大中职本科衔接通道的措施之一。除此之外,职业学校需要加强吸引力,建立完善的招考制度。
职业教育体系的招生考试应与普通教育区分开来,重点按照文化素质与技术技能积累并重、有利于选拔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原则,改进专业技能考试,增加技术技能含量。此外,在录取方式上改进志愿填报和录取办法,按专业大类填报志愿,实行平行志愿录取,为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甘肃省中职招考改革将原有的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单科考试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综合素质测试+专业基础知识测试+专业技能水平测试”。其中,“文化综合素质测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内容,主要测试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专业基础知识测试”共分为农林牧渔类、医药卫生类等12大类,考试专业可根据招生及毕业生变动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主要测试不同专业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专业技能水平测评”主要依据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水平测试成绩、各级技能大赛成绩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进行计分。学生考试成绩为以上三项考试成绩的总和。这一改革是对中职本科招考制度的有益探索。在中职阶段均衡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的比例,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升学率,使中职生在本科阶段有能力开展深入学习研究。
2.创建中职与本科衔接与沟通的外部环境。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对于高校转型问题,教育部明确表示将有600 多所“专升本”地方本科院校率先转作职业教育,加上现有的1000 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将有1600 多所高校加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阵营。这无疑是“3+4”项目的一个利好消息,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科技型大学的转型将给职业教育的本科阶段带来新的生机。各试点省市对于中职本科的衔接也偏向于“地方本科转型示范院校”,河北省在《关于改革完善中高职分段培养和开展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试点本科院校选择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验的省属本科院校,试点本科院校同步优先确定为我省“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试点。
3.确立中职本科分段培养培养目标。中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要求中职学校和对接的本科院校参与到中职生、本科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纵向层次设计和横向分类设计的全过程中,并要在中职、本科时期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中体现出来。由于过去的中职教育、本科教育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所以在新的“3+4”模式中首先要按七年一体化设计修订一套完整的中职、本科生培养方案,使课程体系相互衔接。在中职、本科阶段都应建立完整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并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两个阶段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各专业要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为一体、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充分结合。对于不同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分设成基础和高级两个层次,在中职三年级完成基础部分学习,并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在本科四年完成高级部分学习,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素质培养贯穿于中职本科七年的整体培养方案的始终。
4.改革专业设置,明确中职本科衔接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从南京的招生经验来看,专业设置单一、品牌专业种类过于集中,都是造成招生困难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于调整政策,对于中职学校品牌专业的认定更加多样化。中职学校也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建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对于新兴专业在“3+4”项目的招生给予帮助。随着实施“3+4”项目的学校越来越多,各校在专业上应避免过于集中。在“3+4”中职本科分段式培养的课程体系上,既要呈现不同阶段的特色性,又要注重衔接。中等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保持以岗位操作能力为主导的课程设置理念,着重理论的应用课程设置,加强基础学科的学习;本科院校在保持以工程技术能力为主导的前提下,还应着重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及其应用能力建设,并参考中职课程体系构建本科层次应用型课程体系。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既要反映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要求,又要体现职业能力,使中职、本科两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形成层次梯度。
[参考文献]
[1]张代宇,戴淑娇.现代职业教育视域下中本“3+4”分段培养模式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4).
[2]陈川,马金花.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式培养模式浅析[J].科技信息,2013(26).
[3]李欣瑶.我省改革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考中职生制度[N].甘肃日报,2010-12-05.
[4]庞建刚,张华.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内江科技,2009(1).
[5]肖卫东,邵国疆.新形势下地方性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0(5).
[6]杨银付.《教育规划纲要》的理念与政策创新[J].教育研究,2010(8).
[7]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8]杨威,胡海建.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及消解[J].高教探索,2010(5).
相关热词搜索: 分段 中职 本科 培养 现实热门文章:
- 关于某县森林防火宣传“五进...2023-12-26
- 2024年xx市主题教育动员会上讲话2023-12-26
- 2024年度有关市人大在市直机...2023-12-26
- XX市发改委领导关于“修六心...2023-12-26
- 2024年经验做法:三大举措精...2023-12-26
- 2024年XX区长在区委主题教育...2023-12-26
- (合集)关于纪检监察干部教...2023-12-25
- 2024年度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2023-12-25
- 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安全工作...2023-12-25
- (24篇)办公厅、办公室“三...2023-12-25
相关文章:
- 按着中国对于年龄分段2021-09-08
- 中职教师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例...2021-08-27
- 2篇中职学校开学典礼校长讲话稿2021-08-27
-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2021-08-27
- 中职生毕业鉴定怎么写2021-08-31
-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2-03-30
- 中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的创新2022-10-21
- 中职会计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思考2022-10-21
- 中职院校航空服务特色专业建...2022-10-29
- 大学校长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讲话2021-10-16
- 大学本科生个人鉴定2021-12-11
- 面向大学本科生的参考咨询服...2022-03-09
- MPE-CDIO本科工程教育与人才...2022-10-27
- 2023年本科毕业个人实习总结4篇2023-10-08
- 微生物限度检验控制菌检测培...2021-08-27
- 如何培养学生耐心和毅力2021-09-06
-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021-09-09
- 优秀生培养总结2021-09-13
- 开发全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2021-09-16
-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途径有哪些2021-09-16
- 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2021-09-20
- 浅议如何实施对企业青年的培...2021-09-25
- 开展“美术语文”综合活动培...2021-09-26
- 培养老师和学生感情2021-09-28
- 某同志现实表现材料-考察对象...2021-09-05
- 干部现实表现材料2021-09-05
- 现实表现干部现实表现鉴定材...2021-09-05
- 现实表现材料2021-09-05
- 现实表现材料(5)2021-09-05
- 同志现实表现材料2021-09-05
- 个人现实表现材料2021-09-05
- 现实表现情况材料2021-09-05
- 个人现实表现2021-09-05
- 现实表现情况202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