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推进贫困地区素质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10-27 16:35:03 浏览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其全面性、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为基本特征。经过多年的努力,素质教育有了区域性的突破,发展态势较好。但就全国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就贫困地区而言,尚处在萌芽状态,任务十分艰巨。本文拟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对如何推进贫困地区实施素质教育,作些粗略的思考。

一、强化舆论导向,营造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

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有不同的影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可以推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会给教育事业带来损失,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不断拉大,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已经认识到区位及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但对群体素质不高是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的认识尚不够明晰。人们望子成龙,读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跳出贫困地区的旧观念还相当普遍,也相当浓厚。不管升学可能性有多大,人们总是抱定:读书升学→分配工作,这一固定模式不放。从城镇到农村,从高中到初中乃至小学幼儿园,从学校到社会,又从社会反馈向学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升学教育合力,严重干扰着这些地区教育发展的方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深刻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兴国,“精英教育”靠不住,“应试教育”也靠不住,只有素质教育才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才能振兴中华,振兴一个省一个县的真谛。各级领导确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并通过各种传媒,强化实施素质教育的舆论导向,正确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在更新教育观念上形成共识帮助他们消除“素质教育会降低教育质量,会产生平均主义”的疑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教育的育人功能和选才功能的关系,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

二、调整教育结构,架设有利个性发展的“教育立交橋”

我国“百强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表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的教育方针,切实搞好三教统筹,农(经)科教结合,开通教育之渠,泛引科技之水,浇灌农业之田,不失为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之谈。

贫困地区之所以较长时间难以摆脱“教育投入少——办学效益差——经济发展慢——教育投入少”的恶性环路,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当。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滞后。中小学又紧盯升学目标,这就极大地制约了这些地区群体素质提高的进程,制约了职教、成教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优势的发挥,造成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脱离。

各级领导一定要把发展社会经济的着眼点从依靠外援转移到依靠提高当地群体素质,着力构建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三教并举并重三教相互沟通、三教协调发展”的贫困地区教育框架。架设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立交桥”。鼓励学生量体裁衣,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促进青少年一代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变成现实。

三、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提供平等教育的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改变和完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是贫困地区落实这一法律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突破口。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广大群众希望受到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由于薄弱学校的存在,“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尽管国家教委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的矛盾。彻底根治择校问题,必须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办好每一所学校。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入欠帐太多,薄弱学校比例更大。加之这些地区工业基础脆弱,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差,非农产业可供就业的容量小,更加剧了“择校”的矛盾。以黔江地区为例,这里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区,所辖五个民族自治县,均属国家级贫困县,在中国地图上,是一个连片的贫困板块目前仅有一个县实现了“普九”目标,尚有四个县处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水平上,80%的学校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和重庆市规定的现阶段办学标准,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造成很大的物质困难。

各级政府应把按期实现“普九”目标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采取有效措施,设置足够学校,并从经费投入,校舍场地建设,教学设施、图书资料配备,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保证新建学校和现有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尽快达到国家和重庆市规定的现阶段办学标准要求,不得人为地拉大这些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差距,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四、改革考试制度,淡化义务教育的选才功能

由于贫困地区“择校”矛盾比发达地区更甚,因而义务教育的选才功能也显示得更加突出。学校不按课程计划开课,频繁的考试竞赛,过多的学习资料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按分数排座次,按分数缴纳各种费用,对低分数学生实行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在不少地方都时有发生。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和课业负担,也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改革平时测验和升学考试制度,淡化义务教育的选才功能,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要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让老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不把他们从“应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首先要废除名目繁多的各种统考统测,实行多种形式的考核办法和等级评价制度。烟台市芝罘区一些学校试行的“分项考核+等级评价+特长评价+鼓励性评语”的办法,很值得借鉴。总之,要把“肯定学生进步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作为过关考试的目的。其次,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实行分片招生,尽量压缩重点学校的择优范围。第三,小学升初中应尽快实现免试直升;初中升高中在现有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升学指标分配与初中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结果挂钩的办法,依据辖区内高中教育的普及程度和乡镇、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将高中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乡镇学校。职业高中招生要继续采用自愿报名办法,只要学生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当地政府和学校要尽量满足。

五、改革评价办法,构建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是贫困地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由于种种原因,贫困地区现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升学率的权重还很大,出现了一肥遮百丑的现象有些地方看似全面考核,却又只对“升学率”实施高额单项奖励,从实质上否定了综合考核的意义,不过是在综合考核大旗掩盖下实施“升学率”的单项考核而已。只有改革评价办法,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督导评估机制,并为其保驾护航,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在构建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的过程中,尤其要突出以下两个原则:

1.评估指标体系的正确导向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实际上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必须从指导思想指标设置、权重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四大基本特征,从而促进学校围绕这根指挥棒,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轨道上转。

当前,贫困地区素质教育评估指标的设置,要特别强调两个加大:

一是加大“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率”、“完成率”、“文盲率”等普及水平方面指标的权重,这是提高贫困地区普及程度,确保群体素质提高的基本保证。

二是加大执行国家教育教学计划的权重和德育工作、体育卫生工作的权重,引导学校教育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

2.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原则

如何运用评估结果,是评估制度成败的关键如前所述,一些地方虽然也搞教育目标综合考核,但只是对“升学率”指标实施单项高额奖励,使综合考核名存实亡。这样,即使再好的评估指标体系,也无法起到正确导向的“指挥棒”作用。只有坚持评估结果的权威性,把评估结果与学校整体利益和教职工个人利益挂起钩来,诸如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推选,领导职务的升降,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等都要以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才能使每个学校,每个教职工象重视统考那样重视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也只有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去做,才能获得较好评估结果。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引向素质教育的轨道。

贫困地区解决好上述五个问题,为实施素质教育作好最基本的准备乃是當务之急。

相关热词搜索: 贫困地区 素质教育 推进 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