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卫生救国之路

发布时间:2022-10-28 12:25:05 浏览数:

今年是安徽省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30周年,同时,又是安徽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原创会副会长、爱国老台胞林有泉老先生离开我们20周年之际。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林有泉老先生的孙子——安徽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林敏先生。

治病救国 医者仁心

林有泉,1907年出生于台湾省南投县,1927年来大陆求学,就读于上海同德医学院(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前身),193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并被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当时的宝隆医院)留任外科医生,自此踏上了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卫生救国”之路。

抗日战争初期,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无数被炸伤的百姓涌向医院,到处都是鲜血、眼泪、哀伤的呼救,与日本人抗争的十九路军伤员,拥挤地蜷缩在地上,他们身上不仅有枪伤,而且由于长时间的潮湿,大多膝部都患有蜂窝组织炎、红肿、疼痛、不能弯曲……林有泉几乎整整一个星期没有合眼,不停地做手术,一个接一个,手术能挽救的人毕竟有限,“卫生救国”的志向被抹上了一层“血”的阴影。

1944年的一天深夜,一个名叫黄玉的浙东新四军游击队队员,拖着被日本人打伤了的腿,来到了上海博济医院求医。当时,在该院担任院长的林有泉明知要担风险,可他仍决心为这位抗日志士治病,并接连动了3次手术,才将黄玉被子弹打碎的膝关节凑起来,直到枪伤痊愈,他还送给黄玉80万元(当时的伪币)作归队经费。黄玉归队后,浙东游击队政委和张文碧将军给林有泉捎来亲笔感谢信,希望今后能继续合作,双方之间的接触渐渐频繁起来,使博济医院成为当时浙东新四军伤病员在上海的秘密治疗场所。

林有泉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他不仅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战员治疗疾病,还为苏北解放区多次购买医疗药品、仪器,为中共地下工作者做过医疗服务和掩护工作。

在原锦江饭店董事长董竹君先生的回忆录中,详细记述了1945年林有泉冒着极大危险,从日本宪兵队营救张铴祺及其他多名共产党员的事迹。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局认定林有泉是“左”倾分子,暗地里为中共做事,遂将他在上海创办的博济医院封闭了。

扎根安徽 辟建省立医院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林有泉的许多亲朋好友纷纷离开了大陆,当时有人劝他走,特别是他的一位德国老师,曾劝他去德国受聘外科医生并继续深造,他谢绝了那位老师的好意,没有走,他相信中国共产党,坚持自己的理想,毅然决然留在大陆,继续自己的医疗工作。上海解放后,他先后担任过上海同德医院、长宁区中心医院外科主任,为新中国的医学科学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林有泉第一次到安徽,是1954年。百年不遇的洪水漫过了合肥城。林有泉带着一支由五十几名山东医学院学生组成的医疗队,在合肥市、肥西县巡回医疗3个月。当时医疗条件差、设备简陋、落后,他们医疗队就住在几间茅屋里。灰褐色的土墙,屋檐的茅草散发出一股很浓的霉味。窗户像个小洞,歪歪斜斜地插着几根木栅,糊上窗纸后,屋里便是黑乎乎的一片,重病人就躺在垫着稻草的竹床上。当时,这里方圆几十里内,连个医院都没有,就他们这么个临时来的巡回医疗队。

1958年,安徽省副省长黄岩专程到上海拜访林有泉时,不无恳求地对他说:“林老,我们安徽医疗落后,非常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他当年才51岁,并不老。黄副省长称他“林老”,是出于对学者的尊敬。他感到由衷的信任,答应了。那时,他的许多亲朋好友已在国外定居,而他却要坚持离开上海。当时的安徽和上海的条件是不能比的,他仍坚持“卫生救国”。多建些医院,多培养一些医师,多治愈几个病人,对国家总是有好处的,他就是这样想的,简单、实在,并坚定不移地去做。

当时的合肥作为新确定的省会城市与省内其他几座老城市相比,在经济、文化、卫生等各方面无优势可言。安徽省立医院的前身是合肥基督医院,仅有病床70张。建国后合肥基督医院在安徽省卫生厅的领导下改名为和平医院。之后,随着合肥市第一轮大建设的开展,1956年新建200张床位五层病房大楼落成,和平医院再次更名为安徽省立医院。同时,安徽向上海要求支援技术力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9年,林有泉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来到安徽,担任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兼大外科室主任。

安徽省立医院作为省卫生厅直属领导下的省级医院,其定位和目标就是指导省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业务工作,而初建的省立医院仅有内、外、妇、儿等几大科室,开展阑尾、肠道、妇科等简单手术。

林有泉担任业务副院长后,首要工作就是先将外科系统逐步按照专业系统设置分科,为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很快,骨科首先从外科中独立出来,接着泌尿外、整形外、五官、眼等科,以及外科系统最尖端技术胸外科也独立成科室了。其次,是将各科室的业务水平提高到全国先进水平。1957年,国内首例低温麻醉下肺动脉瓣切开术在上海仁济医院完成。1958年国内首例体外循环下室缺修补术在西安市解放军西京医院完成。而就在1960年,在安徽省领导和卫生厅的支持下,他在省内第一次应用低温下结合冠状动脉氧化血灌注的方法,施行安徽省首例心脏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至1961年12月共施行16例,全部获得成功。至60年代初,安徽省立医院成为全国前十位开展心脏手术的医院。1964年他带着《低温体外循环在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一文,出席了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并在大会宣读论文。

与此同时,林有泉撰写的《大血管损伤的处理》等论文,还有他和助手合写的《区域灌注化学疗法治疗肢体恶性肿瘤》、《胸骨后横结肠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瘤》、《平板式血液变温器》等学术论文,在全国性专业医学杂志上发表,受到同行们的称赞。

几年的努力下来,安徽省卫生厅直属领导下的省立医院,作为指导省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业务工作目标完全实现了。

简陋医疗站创“断腿再植”奇葩

1965年4月,林有泉带领省立医院医疗队巡回医疗站,在全椒县二郎口镇救治被斧头砍伤头部并砍断小腿的4l岁的女患者余国云。当时,手术条件极其简陋,并且患者还有3个月的身孕。在受伤长达17个小时之后,林有泉对其进行了断腿再植手术,获得了奇迹般的成功。手术5个月后,患者顺利产下了一男婴,术后不到一年,患者在腿石膏保护下出院,不久便可以自如行走,还可干些轻微的体力劳动活。

当时,断肢再植的成功病例全国仅两例:一例在广州市,而这一例,手术是在农村巡回医疗所进行的。

在当时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虽然有许多记者纷纷赶来采访,但最终事迹和科研成果并未见报端,原因是有人提出患者余国云的前夫是地主,所以此事不宜宣传、表彰。于是,一切便悄无声息。“祖父非常困惑,有点儿想不通,经常提及此事。”林敏回忆祖父时介绍说。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林有泉被冠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而被推上“大批判台”。一次批判会中,造反派特大声地质问他:“你为什么要救那个地主婆?”

“因为,她也是一个人——”林有泉淡然地回答。

接着,他被下放了。1969年,他来到铜陵县钟苍公社红光生产队。虽然在远离省城的偏远山村里,来向他求医问药的农民还是源源不断,盲肠炎、小肠疝气、痔疮、长了疖子,以及肚子疼、孕妇临盆……他又忙得有劲了。

忙碌的余暇中,有时林有泉也会想起批判会上自己对造反派的回答“她也是一个人。”其实,不光是她。夏天,看到生产队里的伢伢(未成年人)们被蚊虫叮咬得遍身红肿,他便自己掏钱,买来纱布,教妇女们缝制蚊帐。这样的利民好事做了也不知有多少。那个年代,乡村里的村民,多无文化、身无分文,但和他们相处,不需任何戒心,亲切、坦诚。慢慢的,他看淡了造反派们那些荒谬的批判;看淡了短暂人生中的个人得失。

辗转医研工作 贴近基层医疗

在被下放到农村生产队的4年里,林有泉为附近的农民大大小小做了近600起手术。1973年,当调林有泉回省城担任省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时,他反而舍不得离开那里了。他就是这样,不论在哪里,只要有足够的工作,他就能看到自己的价值。

拨乱反正后,尤其是1978年,林有泉代表安徽医学科学界参加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亲耳聆听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后,他清楚科学的春天要到来了,他的“卫生救国”理想又可以重新焕发出青春。

于是,林有泉和他的同事到安徽各地进行冠心病、肝肿瘤等普查工作,他们普查了14000多人次,为预防和研究治疗冠心病和肝肿瘤作出了贡献。

多年的巡回医疗实践和下放4年的体验,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一定要贴近基层,研究常见病、多发病的简便易行、价格低廉的治疗方法和药品,祖国传统中医药被他纳入了视野。此后,林有泉和他的助手们共同研究的“中性蛋白酶”、“红旱莲”、“白毛夏枯草”、“左旋多巴”等药品,在治疗慢性气管炎和神经系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悠悠思亲情 期盼早统一

上了年纪之后,林有泉的恋友恋乡之情油然而生,浓得化不开。台湾,那个风光旖旎的宝岛,生他养他的故乡。在那儿,有他的同胞兄弟。为了台湾回归,亲朋团聚,他立志要尽一点儿绵薄之力。

1980年,林有泉在接受中国新闻社记者采访时说:“我非常想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待到台湾回归祖国之日,我一定要带上安徽名茶、美酒,重返故里,看望亲人。”1982年,安徽省成立了台湾同胞联谊会,他被推举任副会长。定居在安徽的台湾同胞有了自己的家。1987年,经过日本友人辗转联系,林有泉终于与故乡有了通信联系。林敏至今记忆犹新地说:“1988年初,我的伯父首次从台湾来合肥探亲,亲人相聚一堂格外高兴,祖父也不忘诺言,让伯父带上黄山毛峰茶和古井酒,送给台湾的亲人,并希望他们,能常来常往,为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做点事。”

林有泉一生,从台湾到上海,从上海到安徽。无论是在上海宝隆医院、博济医院、同德医院、长宁区中心医院,还是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学科学研究所,甚至肥西、全椒、铜陵的穷乡僻壤,他始终抱着一颗仁爱之心,凭借一把手术刀以精湛的医术为患者做了不计其数次手术,抢救了很多危重病人。他长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医德高尚,工作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也深深地被我们怀念着。

相关热词搜索: 之路 救国 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