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温邦彦的党性

发布时间:2022-10-28 12:55:03 浏览数:

一、选择

我们不妨想象这样一座人迹罕至的险峰,那里峭壁叠嶂,小道横绝,云雾缭绕,古木连峰。渌水溪畔,白鹿踏雪;清风云际,玄鸟飞翔。如此景色,使人窥之而迷离。此时,袅袅腾腾的云雾间,隐约现出一个人影,低首躬背,蹒跚而上……

我们不妨想象这样一个寂寥无边的高原,千里黄土连接起漠漠长空。那里,豹逐马奔,音如鼓点;狮吼虎啸,声似雷鸣。一个人影,挥动四肢,在漫天的尘土中向前奔跑……

我们不妨想象这样一个幽深寂静的森林:古柏银杏参天蔽日,太阳穿透树枝,撒下一地的光斑;苔丝从碧绿的树枝上垂下,厚厚的落叶层层堆积,潮湿的种子暗滋潜长。林中,一个人正奋力砍断带刺的荆棘,劈出一条道路……

温邦彦从以两大面书墙为背景的书桌后疲惫地抬起头来,厚厚的稿纸上写满了n=w,(aw+1=φ)等符号。这些符号象征着数字的山峰,定理的高原,逻辑的森林;这些符号能演绎出抽象世界里最奇伟的风景,最玄妙的变化,但通向它们的却是足印寥寥的曲折小道……

温邦彦的名字后有一连串的后缀。他是中国发明协会全国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阀门与管道的专业委员、全国首届十佳科技实业创业家、中国民办科技实业家协会全国理事;是中共浙江省党代会代表;是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江泽民总书记亲切接见的全国劳动模范……唯独还没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专家的头衔。在他的资历中和这些高深的基础科学能挂上点关系的,就是他的高中毕业的文凭和在与机器打交道的过程中所牵涉到的物理定律。但是用它们来研究数学原始概念,研究说谎者悖论,研究哥德尔定理,那是远远不够的。

好好的一个企业家,放着挣钱的阳光大道不走,偏挑这孤僻冷清的羊肠小道艰难地前行,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什么?”多年以前,在类似的情境中,太多的人问过他这样的问题。

1980年底的一天,技术科长温邦彦站在了厂长前,他脸色平静,而厂长的脸上却写满了惊讶:“你要辞职?为什么?小温啊,你还是安心当你的技术科长吧。这是个多少人羡慕的职位啊,你的工资——已相当于工程师(当年工厂里的工程师极为稀少)的级别了,也足够你开销啦……”但温邦彦的目光早已掠过工资和职位,瞄向了作为一种通用机械的电磁阀。电磁阀在纺织、印染、橡胶、石油等各行业的自动化系统中的用途十分广泛。几乎所有的工厂、矿山、油田都离不开它。但是当年中国的电磁阀质量差,每年要花大笔外汇进口,实在使他痛心。可是,电磁阀又不在工厂的经营计划之内。如果能给他机会,研制生产一种新颖的电磁阀,让中国人用上标着“中国创造”的高质量电磁阀,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送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个人也能办厂了! ”在创业的激情面前,温邦彦亲手打碎了自己的铁饭碗,并且碎得彻底——他婉拒了厂里为他保留编制的好意:只有破釜沉舟,才能全力以赴。瞻前顾后是绝不会干出什么大事的!

他要办的大事还不止这一件。

“什么!自费创办永久机电学校?你这又是为什么?”

唉,又是为什么!

“别搞‘民办学校’这玩意儿啦,还是赶紧设法多多赚钱为上策。”

这算是好意的劝告了。

这些疑问劝告也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温邦彦提出这样的设想还是在1984年。而直到1985年国家才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才允许创办民办学校。温邦彦却是早早走在了前列。尽管他的做法超前,他的初衷却是朴素的:针对当前的教育体制的弊病,实践教育改革,让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走上讲台;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参与实践,学知识,学技能,学创业,学做人!

永久机电学校的毕业生成为了瑞安各个工厂生产、销售、技术、管理第一线的骨干。《人民日报》海外版为学校作了专题报导,指出:“永久机电学校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不正是我国千千万万所学校应直奔的目标吗?”

温邦彦也正奔着他的目标而去。从1985年到1990年的这五年间,温邦彦确立了集科技开发、生产经营、教学培训三位于一体的创业体制。全国一百多家新闻媒体争相作了报道。温邦彦频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神州风采》等栏目中亮相。

但是没过多久,温邦彦就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了,公司里的同事们很难再见到昔日那个风风火火的董事长。而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却多了一位年过不惑的游学生。他每天步履匆匆地往返于教室、食堂和图书馆。

1995年,温邦彦在紧邻北京大学南门的地方买了一套房子。从此,每年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温邦彦会离开温州,住进这套既是工作室又是住宅的房子里。那份诺大的产业则放手交给了下属,他只是偶尔电话遥控指挥一下公司的经营。他就像一个闭关修炼的出家人,把自己封存在闹市之外,遁入了学术的空间。具体来说,他开始研究基础科学。

回到了开头的疑问:为什么选择这不但不赚钱还赔钱的研究?

基础科学是宇宙万物最本质规律的反映。概念、定理、定律组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这抽象的、概括的理论体系涵盖了哲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基础科学为人类洞开通往宇宙奥秘的大门。掌握了基础科学,就能为历史的发展把脉,演绎无穷无尽的沧桑变化,描绘日月星辰的婆娑舞姿,掌握江河湖泊的奔腾澎湃……

17世纪的欧洲,人们在基础科学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进入20世纪后,人类在技术艺术的领域突飞猛进,而在基础学科的领域却深陷危机。温邦彦认为中华民族具有传统的思维优势,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他深信中国的科技实业家不仅能在企业的经营管理领域创新争先,还有可能在以大脑思维为主要工具的基础科学领域争得排头兵的地位。他将其视作挑战,也视作难得的机遇,他想“我应该闯出这条路。”

他走的不论是创业办厂的路,自费办学的路,还是钻研学术的路,都是源自一种自觉的使命感,一种出自内心的虔诚。

二、无畏

对于他这样一个半道出家改攻科学的人来说,如此巍峨的险峰、广袤的高原和神秘的森林像是难以逾越的屏障。他奋力跃过巨石,冲破迷障,砍断荆棘,思维的马达高速运转着,可还是困难重重。

困难嘛,总是有的。但他自信自己有克服困难的能力。是啊,他这一生中,难道还缺少困难与其相伴吗?

1966年,一场将历时十年的浩劫砸断了成绩优异的温邦彦通往大学的桥梁,也连带粉碎了他物理学家的梦。他走入了工厂,成为一名自费进入校办机械厂学技术的工人。他立下志向:“就算当工人也要当优秀的工人。”

他白天在厂里加班加点干活,夜晚则躲进阁楼,完成他给自己规定的特殊的工作——攻读机械技术方面的书籍。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不仅熟练掌握车、钳、刨、铣的操作技术,而且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

他的革新大多源于在困难的夹击中突破重围,迸发而出的灵感。

温邦彦站在一台长达2米多的机床旁。这么长的机床一般只有龙门刨床才能加工,而自己工厂只有牛头刨床。温邦彦想用自己设计的新型刀具和夹具来加工,但风险很大。如果车床报废,就是赔上两年的工资也不够!可他冒着风险干了。一连几个通宵,加工成的机械床身能与龙门刨床上加工的工件媲美。这件事轰动了当时瑞安机械界。人们开始亲切地称他为“小温师傅”。三年学艺期满,普通人刚满师才够一级工,他却因多项技术革新而被破格晋升为七级技工。

在永久机电厂的创办中,他再次面临困境。当年一位采访温邦彦的作家这样描述温邦彦创业的艰难:“他那不足16平方米的住房与永久机电厂合二为一。床前搞组装,床下做仓库,写字台上画图纸,锅灶旁边搞试验。就连小小的缝纫机台面,也被作为‘实验场地’利用起来了”。这段描写形象地道出了当时永久机电厂的窘境。

因此,当10只崭新的组合及多功能电磁阀诞生时,温邦彦再也没钱将这些电磁阀捧上隆重的鉴定会平台,接受鉴定,获得宣传资格。温邦彦扛起了扁担,担着这十只宝贝去了上海。他另辟蹊径,让产品为其自身打响广告。温邦彦将十只电磁阀安装到了上海新跃仪表厂、上海无线电二十厂等几家大型企业的蒸汽管道上,恭请厂方免费试用。

半年以后。

“你们永久牌电磁阀的质量已经超过意大利进口的蒸汽电磁阀!”

“使用贵厂生产的电磁阀,8个月节约的蒸汽即可收回全部设备投资……”

“这个电磁阀权当广告费送我们了吧。我们协助你们推广,打开销路。”

温邦彦满口答应,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和永久机电厂已是囊空如洗。但他认为用户的介绍强于广告的自吹自擂。资金,总有办法筹到的。他卖掉了自己准备建造房屋的建材,卖掉了自学英语用的电视机和收录机……还差一点……他在妻子的自行车旁踌躇。妻子方钗妹在一家国营工厂工作,上下班往返要走2小时的路。“卖掉它吧,我能走……”妻子含泪说。温邦彦创业的激情如波涛汹涌,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如浪花伴随。

值钱的都卖了。面积不大的家像是被坚壁清野了的荒原。但工厂总算度过了经济危机:订单陆续收到,产品陆续发出。一个又一个国防工厂赶来订货。上级部门对这个还只有临时营业执照的小厂,不得不刮目相看。

温邦彦突破了经济的困境,突破了发明的瓶颈,又发明了多功能电磁阀、三位电磁阀、单向电磁阀、液冷高温电磁阀等。1985年在中国专利法实施的第一天他就申请了三项专利。头一个月里,他共递交了六项专利申请。

但现在,这位中国专利的先锋面对的是这博大精深的基础科学。他在数学、物理学、哲学、逻辑学、生命科学的五行方阵中苦思突破的秘籍。定理公式,思想理论抽象得像光,缥缈得如雾,飘泊得似水。他的头脑有时迷朦,有时清晰,有时又像彤云密布那样地沉重。有时脑海中像有一阵疾风掠过,像抓住了什么,顿悟了什么。他忙一握,再一拧,满以为抓住了。摊开一看,却依然虚空。

他在小图书馆似的书房里找寻参考资料。图书资料对于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在温州书店,数学物理类书籍却只有普通教科书,就连图书馆里的学术书籍也是凤毛麟角,而经济生活类书籍琳琅满目。那可怜的几本学术书籍夹杂其间,恰如被遗忘在一片富足的经济物质海洋中的一座孤岛。温邦彦只有借出差之便到各地的科技书店去寻找这些宝贵的资料。

“邦彦来了,这里新进了几本书,看有没有你要的。”北京海淀图书城九章数学书店的老板亲热地招呼他。数学科班出身的书店孙老板已与老主顾温邦彦建立了深厚友谊。1996年温邦彦去台湾作学术交流,孙老板还向台湾数学教授介绍了这位难得的奇才,向温邦彦馈赠了大捆珍贵的书籍。

这么多的书,有的要精读二三遍,有的只是放着备查,有的还须作批判。抽出几本书,总有一本上有密密麻麻的批注。那叠起来有桌子那么高的研究笔记,溶进了多少艰辛和汗水,又记录了多少沧桑和灵感!

“不知天命,暂不开口。”在“知天命”之前的十年,是蛰伏的十年,是学习、吸收一切知识理论的十年。温邦彦又俯首在书和稿纸堆中。他要争分夺秒,没瞧见,科学在他面前奔跑。不,是他在疾走着,要穿越这个基础科学的殿堂……

三、质疑

没有学会思考的人就不算真正取得学术领域的户籍。

温邦彦在认真思考。他承认权威见解的重要价值,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让其覆盖自己独立的思维。思维的箭头永远指向真理。他是怀着对基础科学的赤子之心去“格物致知”的,没有顾忌思考的结果不知是给自己带来赞许还是嘲讽。

“哥德尔定理中第2段证明的简明表述及其错误的辨析

i) 由第1段证得:V在N中不可证,

ii) 由哥德尔数的定义得:哥德尔数g v不存在。

辨析:从i)到ii) 的依据为可证的语法标准。

iii) 可表达为:‘哥德尔数g v不存在’在N中可证。

辨析:从ii)到iii)是错误的。

iv) 那么,‘哥德尔数g v存在’在N中不可证。

辨析:从iii)到iv),依据是矛盾律。

v) 得出结论:V在N中不可证。

辨析:从iv)到v)依据为可证的语义标准。”

这是引自温邦彦的论文《说谎者悖论的排除和哥德尔定理的讨论》中的一段论证。在论文中,温邦彦一针见血地道出,被誉为“悖论之王”的“说谎者悖论”是个假的悖论。温邦彦还大胆无畏地指出,“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犯了同类的推理错误。哥德尔构造了违反逻辑的自指代命题“V”,其含义为“V在N中不可证”;他还创造了“哥德尔数g v”,赋予命题V以双重的可证标准。哥德尔正是采用这矛盾的双重标准,才“证明”了他的不完全性定理。这项逻辑错误必须予以纠正”。否则,他忧心忡忡地说,哥德尔定理导致了“真的不可证,不真的也不可证”。真理的标准丧失了,思想家和科学家对逻辑系统的信心也因此而彻底丧失,人类思维将深陷危机!

但哥德尔是谁?爱因斯坦的好友,与爱因斯坦齐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他最杰出的贡献就是被誉为逻辑学史上第二座里程碑的,温邦彦认为应该予以纠正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这不是太大胆了么!嘲讽随之而来。一位学术权威在一次会上公开说:作为企业家的温邦彦已经走火入魔。他应该多赚钱设立科学基金,让科学家多出成果。这才是正道。

这算是高级别的讽刺了。温邦彦依然心境平和:当布鲁诺高举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旗帜时,面临的是无情的诋毁和残酷的火刑。这点讥讽和嘲笑又算得了什么?温邦彦迎着嘲讽而上。他要力挽狂澜,拯救人类的思维于水深火热!

也有学者给予鼓励。毛主席点名接见过的逻辑学家——黄顺基这么说:“对这么一个权威的学术成果,他(温邦彦)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个不容易。而且他能够从这个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个证明的漏洞就在于他(哥德尔)讲的是属于逻辑规则的问题。逻辑规则本身是一个公理不能证明。勉强要证明的话,他用的办法里面就必然要出现矛盾。所以我觉得他(温邦彦)这个思考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说这番话的黄教授或许看到了温邦彦思维的独立、新颖和简明。

让人感兴趣的巧合是,哥德尔与温邦彦同月同日出生,只是相隔了41年。1906年4月28日地球上诞生了一位怪才,他将悖论推到了极致。因为真假不可证论的玄妙而被人们供奉为神明。1947年4月28日地球上又诞生了一位怪才。他将悖论破解为如此简单的错误,以至于人们不敢轻易相信。所以他注定要承受寂寞的煎熬,需要等待人们的觉醒。也许这是上苍的刻意安排!

四、坚持

前几天,温邦彦去北京,碰到了1994年时认识的一位从美国回来讲学并探亲的教授。他是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破格选拔的少年大学生、中国为数不多的天才级人物。出国前他曾与温邦彦一起探讨学术问题。17年后再度重逢,这位数理逻辑专业人士已经转投前景灿烂的金融学怀抱了。对方叹曰:“基础科学的成果要得到承认真是太难了!”而当对方得知,17年过去,温邦彦仍然“执迷不悟”地在这条科学研究的小路上曲折前进时,他连连惊叹:“没想到,没想到!我还以为你当时只是一时兴起!”

这真是颇具戏剧性的一幕。以为会坚持下去的人转行了,这固然无可厚非;以为必将会放弃的,反而能坚持不懈,这实在难能可贵!

那样的险峰、高原和森林,只能是留给像温邦彦这样的人去攀登,去探索,去欣赏的……

但有所坚持必然会有所舍弃。

自1990年至今,温邦彦将工厂生产的指标从原来的逐年翻番调至年均递增20%,并将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学术研究上。永久机电厂的一位负责人不无抱怨地说:如果温邦彦一直专心办企业的话,我们厂现在肯定不止这个规模,肯定会很成功。但在温邦彦心里,创造经济效益的企业与输出人类科学文明成果的研究之间是无法划上等号的。三百年后,全世界的人,甚至移居月球、火星的地球人仍然会记住牛顿;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投机家索罗斯呢!

如今,温邦彦已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客座教授和现代逻辑研究所的副所长;他3次登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讲坛;他已有数项重大研究成果;他提出了三维五行辩证法和发展公正论,提出了无穷、集合、几何多个领域的基础新理论。他最近在攻克的难题是关于计算机能力限度的P/NP问题——全球悬赏100万美金的七大千禧年数学难题之一。

他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但还没有歇一歇的意思。恰恰相反,这位全国劳模认为自己的努力和成功还远远不够。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历史劳模。达成目标的时限:有生之年。

文章至此,乍一看离题远了,这不是说党性吗?通篇怎么没有一词半句提到!

可是细细体味一下,温邦彦那充满使命感的选择,在人类思维的危机中力挽狂澜的勇气和睿智;在市场经济的喧嚣中留守科学精神家园的淡泊和尊严;他直面困难的无畏精神;遇折而不弯,遇挫而不馁的坚持和毅力,用哲学、逻辑学和他自己的“三维五行辩证法”来分析一下,“格物致知”一番,那不恰恰是党性的体现,是弥足珍贵的党员的品质么?

责任编辑/魏建军

相关热词搜索: 党性 温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