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陕甘宁边区私营工业发展的阶段及类型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8 15:40:05 浏览数:

摘 要 陕甘宁边区私营工业是在边区政府扶持和帮助下得到的发展,是与战时边区军民的需求相适应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的特点。而邊区私营工业的生产类型,则鲜明的呈现出边区私营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私营工业 生产类型

作者简介:张曼,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F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277-0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工业是在边区战时的环境中,在边区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发展起来的。边区私营工业基本上分为轻工业和矿产业两大类,生产行业以及产品类型多种多样,为克服边区的财政经济困难、巩固和建设边区做出了贡献。

一、边区私营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前,边区区域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的基础,边区的公营工业建设刚刚起步,创建和扩建了一些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印刷厂、修械厂、石油厂、纺织厂、造纸厂以及制药厂等工厂,生产能力比较低,产品主要是供给边区政府公务人员和军队。而当时的边区区域内的私营工业几乎都是小手工业的生产作坊和很小规模的厂矿,其主要是铁匠、纺织、木匠、油坊、皮坊、熬硝、烧木炭、晒盐等小手工业作坊,生产量一般都较小,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周边的群众需要。其中生产和经营规模相对稍大的是煤矿和盐矿两类,但仍然是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产量低,仍是落后的小手工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边区政府成立后,为促进边区经济恢复和发展,在组织群众开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实行奖励手工业生产的政策,新建立的私营手工业生产作坊和小型工厂逐渐增多,但是与边区公营工业的发展相比较,边区的私营工业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

抗战初期边区私营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除了边区以前毫无工业基础的社会历史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的一段时期,由于边区政府在领导经济建设中主要是抓农业生产,提倡粮食的生产和增产,以解决不断增多的非生产人员的吃饭问题。工业建设也主要是发展公营工业,在当时财政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有限的财政资金在边区经济建设中主要是投资公营工业建设。同时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刚建立,国共合作双方能够较好的合作抗日,国民政府给八路军发给了一定的军饷和军需物资,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也给予边区一些物资援助,还由于商道通畅,物资也能够较为顺利的输入边区,基本上解决了当时边区工业手工业日用品的供给。由于以上种种因素,未能刺激边区私营工业的发展。因此,在边区政府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边区私营工业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

1939年初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国共两党在抗战路线上的对立日益尖锐,国民党政府开始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不仅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而且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禁止一切物资进入边区,商道被阻止,致使边区的工业手工业日用品的供应十分紧张,随之使边区的财政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为粉碎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和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边区军民相应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坚持持久的抗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边区的工业经济建设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边区的私营工业在边区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也迅速的发展了起来。

在边区政府的倡导、鼓励和支持下,从1939年开始,在边区开展的生产自救运动,以及在边区公营工业的带动和促进下,特别是在边区对工业、手工业产品迫切需求的刺激下,边区私营工业迅速建立了起来。在边区纷纷建立的小手工业生产作坊中,一些小手工业生产作坊逐渐扩展为生产工厂,而且都是全年生产和营业。这个时期不仅以解决群众生活急需的纺织行业的私营工厂发展迅速,而且其他行业如造纸、制革、木器、铁器等各种小型私营工厂也相继建立,边区的私营工业不仅迅速建立起来,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1943年开始到抗战胜利,边区的私营工业发展迅速,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为促进边区的自给经济建设,边区各级政府积极鼓励、扶持和帮助私营工业的发展,并根据当地私营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技术、资金、原料等实际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困难,以促进私营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边区的私营工业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的主要标志为边区私营工业中规模较大、生产能力较强的工厂数量逐渐增多,生产产品也随之增多,而且产品质量也得到提高。边区私营工业配合了边区公营工业,生产的大量产品解决了边区抗日军民的生活日用所需,促进了边区经济建设,为巩固和建设陕甘宁边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边区私营工业发展的阶段

陕甘宁边区私营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37年抗战爆发开始至1939年,是私营工业处于自由发展的阶段。当时由于边区政府在边区自给工业建设中,主要是加强对公营工业建设进行投资,还由于当时边区商道通畅,所需的工业、手工业产品主要是靠外界的输入。因此,在这一时期,边区政府在工业经济建设中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公营工业的建设上,而对私营工业的发展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政府支持和资金的投入,边区的私营工业基本上是处于自由缓慢发展的状态,大多数是以原来小手工业作坊或家庭作坊为主的小手工业生产,其产品主要是“供当地群众的需要。”

边区私营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1939年开始至1941年,是私营工业建立和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国共两党在抗战路线上的分歧,使国共两党在合作抗战问题上出现了较为尖锐的矛盾,对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封闭了商道,阻止了外界对边区的外援,“经济封锁日甚一日,边区与国民党区域货物流通,几乎完全停止,”使边区的工业日用品的供给十分紧张,边区出现了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就是在这种严重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认识到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发展有益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合理性和可能性,逐步的制定和实施了保护和扶持私营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边区政府的鼓励、扶持和帮助下,边区的私人工业逐步建立起来,一些私人工厂相继建立并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成为边区的工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边区私营工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从1942年至抗战胜利,是边区私营工业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达到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边区的私营工业在边区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边区公营工业的重要补充。边区的私营工业在发展中,边区政府根据边区军民对于工业手工业产品的实际需求,以及边区私营工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有组织有计划的对私营工业进行扶持和帮助,主要方式是对私营工业“实施贷款投资、减免税收、技术指导等支持的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工业、创办工业,以及对做出成绩的私人经营者给予各种奖励的政策,对私营工业实行订货加工、收购产品等扶助其发展的政策,对私营工业中进行合理调整劳资关系、促进劳资关系进步的政策等。”因此,在这一时期边区的私营工业在边区政府各项具体政策的扶持下,从工厂数量还是从生产产品数量、产品种类上看,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促进边区经济建设和支持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边区私营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边区政府对私营工业支持的力度大,主要表现在政府扶持政策对路,具体措施得当,资金贷款到位。二是私营工业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创办的工厂多,规模逐渐扩大,生产能力增强,产品质量提高。三是私营工业发展的形式多元化,主要表现在这些工厂大多是私人投资为主,也有政府投资入股,投资者合股,群众集资入股等各种形式,较大的工厂多是股份制企业。四是私营工业生产能力逐步增强,主要表现在纺纱、织布、食盐、煤炭、皮革等生产行业上,其产品产量已有相当的数量,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以及对境外出口上,配合公营工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五是私营工业的布局较为分散,与生产原料来源、交通等联系较为紧密,也与公营工业的布局相互补充,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六是在从边区私营工业在边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上看,私营工业在边区工业经济建设上,有力的配合了公营工业建设,成为边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边区私营工业行业的类型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从其生产的行业分类来看,由于战时边区生产生活实际所需,边区私营工业生产行业涉及的行业多种多样,基本上分为轻工业和矿产业两大类。边区私营工业中的轻工业也分为两类,一是纺织业,主要为解决边区军民当时对于穿衣用棉的需求。边区私营纺织业的发展,是在边区政府鼓励和扶持下发展起来的,适应了边区群众当时对于穿衣用棉困难的实际,为解决和实现穿衣用棉的自给发挥了重要作用。边区轻工业生产中的另一大类,是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实际所需的各种手工业产品,如木器、铁匠、陶瓷、皮革、制绳、榨油、漂染、制鞋等,这些手工业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特别一提的是,边区私营造纸业是边区私营工业中出现的一个新型行业,是与边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密切相联系的,在边区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成为边区私营工业中发展较為迅速的一个产业。

边区私营工业中的矿产业,是边区私营工业中的另一大类行业,主要是食盐和煤炭的开采和生产。边区食盐和煤炭的开采和生产历史较早,属于传统性的生产,抗战以前都是私人合股小规模的生产,生产工艺落后,旧式的封建管理和封建剥削浓厚,工伤事故多。抗战爆发后,特别是1939年之后,边区政府制定和实施了扶持私营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当地抗日民主政府对这些煤矿和盐矿的生产和管理进行了改革,对旧式的劳资关系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投入了发展资金,进行了技术改造,加强生产安全措施,煤炭工人和食盐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食盐和煤炭的产量随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边区生产的食盐和煤炭,不仅供给边区农业生产和军民生活所需,还输出边区,供应边区周边数个省区所需,成为边区输出的重要矿产物资。为适应边区经济建设的需要,边区不断地加强对私营矿产业的扶持和发展,不断地扩大生产产量。“皖南事变”后,为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食盐和煤炭就成为出境换取边区所需物资的重要物资,对于发展边区经济建设,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争取边区工业、手工业产品的全部自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陕西档案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财政史料摘编(第3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王晋林.抗战时期陕甘边区的私营工业.抗日战争研究.2009(1).

相关热词搜索: 陕甘宁边区 工业发展 私营 阶段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