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空间布局研究
[摘要]本研究利用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中分乡镇街道和分行业的从业人员数和基本单位数,对北京经济空间、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布局等进行研究,分析了北京就业空间布局的结构特征,并对北京经济空间现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北京经济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经济空间布局 制造业空间布局
第三产业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0)11-061-03
一、北京市经济空间布局演化历程
新中国建立以后,北京市城市发展历经60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社会背景和发展条件。如今北京市经济空间布局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奠定的基本框架下发展起来的。总体上,北京市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历经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80年代以前,北京工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尤其是重工业成为北京重要的经济基础。但由于1960-1970年代发展的失控,也造成北京市工业在市区过度集中和不合理布局,严重影响到市民生活、城市发展和首都城市职能的发挥,工业布局与首都城市职能之间的矛盾开始突现。
第二阶段:80-90年代初,随着北京市经济结构逐步“退二进三”,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转化,经济布局也提出“退三进四”,即将工业由城市中心区(即三环路以内)向郊区(即四环路以外)转移。但以工业布局主导的城市经济空间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90年代中后期,北京城市经济结构和布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阶段,北京市基本形成了连接市区、郊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的网络状近程、远程多中心圈域型空间结构,即在城区重点发展高端的商业、服务业等;在环城近郊地区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商业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形成环绕中心城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在北部、东北部现有城市型工业、高科技农业和旅游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环保、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在东南部和南部现有机械、仪表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产业;在西南部原有原材料工业以及旅游业基础上,重点发展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并以此加速北京市各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以及中心区产业向周边的扩散。
第四阶段:2000年以后,北京市经济空间布局呈现出以下新的特征和趋势:第一,第三产业继续向中心城集聚,并随着中心城规模扩大向外拓展,在中心城内部也形成了北京CBD、金融街、中关村西区、奥林匹克中心区等多个商务中心区和高端功能区。第二,高新技术产业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载体,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形成“一区多园”的多核型布局结构。第三,制造业进一步向郊区转移,主要向城市东部、东南部快速集聚,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和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区,如亦庄开发区、顺义临空经济区等。第四,进一步密切与天津、河北等周边地区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联系,逐步形成了面向区域的城市经济布局,在区域尺度上优化和调整城市经济空间格局。
总体上,目前北京市经济空间布局已逐步突破原有的圈域型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网络化”模式转变,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经济布局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二、北京市经济空间布局特征
利用2008年北京市经济普查数据,对北京市从业人员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总结北京市经济空间布局特征。
(一)区域分析
比较四大功能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可以发现第三产业高度集中在城六区,首都功能核心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已超过90%。而远郊区县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基本持平,第二产业仍然是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经济的重要组成。
(二)经济(从业人员)空间布局
绘制北京市从业人员分布图,可以发现北京市经济活动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受中心大团主导,并沿主要交通轴线向外扩展,并在外围的中关村一上地、亦庄、石景山、酒仙桥、通州形成集聚组团。在远郊地区,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郊区新城,尤其在顺义新城和首都机场均形成了局部高密度聚集性区域。
二、北京市制造业空间布局特征
使用2008年北京市经济普查数据,从空间布局上分析北京市制造业从业人员分布情况,得到如下结论:
(一)空间布局
总体上,北京市制造业从业人员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郊区化(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转移的分散化过程)特征。从区域来看,制造业从业人员较为密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三环以外,包括海淀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以及朝阳区东部地区、昌平区中部地区和怀柔区的南部地区。而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密度都比较低。
(二)空间结构特征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布局的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分散组团布局特征——基本形成“东西对称、两带多心”的空间结构。依托主要的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如燕山石化)所在地,形成多个集聚组团。同时,在西北和东北方向形成了明显的两个制造业集聚带,一条是在西北方向由中关村经上地向昌平方向延伸,另一条是在东北方向由酒仙桥经机场和顺义向怀柔和密云延伸。此外,在城市东南方向,围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地区)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集聚组团。其它组团包括房山、平谷和石景山等。
四、北京市第三产业空间布局特征
使用2008年北京市经济普查数据,分析显示北京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布情况,与制造业空间布局形成鲜明差异,表现出很强的中心集聚特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四环路以内的中心城。
(一)空间布局
从业人员规模最大的区县主要是原西城区、海淀区、丰台区以及朝阳区的中北部地区。具体到街道,规模最大的街道包括:原西城区的金融街街道;原东城区的东华门街道;朝阳区的建国门街道;海淀区的羊坊店街道、上地街道、青龙桥街道、花园路街道、北下关街道、万柳地区;丰台区的东铁匠营街道、卢沟桥乡、花乡乡等。在中心城内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三个密度峰值,分别是朝阳区CBD、西城区金融街和西北海淀区的中关村。在中心城区:形成了“三足鼎立、高度集中”的空间格局。
(二)空间结构特征
在郊区也存在局部就业密度峰值,分别是机场周边的天竺地区、亦庄开发区、密云县的石城镇、昌平区的城北街道、海淀区的温泉镇,以及房山区的城关街道。这些区域由于不同的服务业业态发展集聚,比如,天竺地区主要依托首都机场以航空服务业为主,密云县的石城镇则主要依托“黑龙潭、京都第一瀑”等风景区,大兴区、通州区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地区也是第三产业集中的区域。
(三)各行业空间布局
按照第三产业的行业空间布局特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高度城市中心区集聚的,主要行业包括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住宿和餐饮业,粗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
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心大团。
第二类是特定区位集聚的,主要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属于典型的生产者服务业,其空间布局具有明确的区位指向,主要集中在机场等交通枢纽地区。
第三类行业是布局相对分散的,包括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服务业等。公共服务业,主要根据城市居民分布进行均衡配置,所以这类行业空间布局往往与人口分布相近,具有相对分散的布局特征。
五、北京市经济空间布局评价及主要问题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试图通过构建北京市域多中心空间结构,改变中心城一极集中的空间格局。在产业发展上,主要引导产业向东部和西部两个发展带上集中,并依据区县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布局。《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规划》中进一步强调,重点打造中关村科技园区、现代商务中心功能区、奥运体育文化旅游功能区、金融街金融产业功能区、亦庄高新技术制造业功能区、临空经济功能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和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以完善北京市多中心的经济空间格局。
总体研究表明:北京市经济空间布局已初步具备多中心空间结构雏形,整体上,北京经济空间布局基本符合城市规划确定的发展框架。北京市域范围内,除中心大团外,在郊区形成了多个局部经济中心,这些中心大多是规划的郊区新城。同时,在中心城范围内,除西城区的金融街和朝阳区的商务中心区两个城市主中心外,也发展了包括中关村、亚运村、公主坟、石景山等在内的多个次中心。但应该注意的是,目前城市的经济布局仍主要由城市中心大团所主导,其规模已突破五环路,且集聚趋势并未得到有效抑制仍然是强中心结构,即由单中心主导,还未形成真正意义多中心均衡发展的空间格局。
另一大特点是,与中心城区较为接近的郊区集聚中心已呈现与中心城连片发展的趋势。如西北部的上地一中关村地区正逐步和城市中心区融合,并进一步向西北延伸,导致中心大团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东南部的亦庄地区,也有类似的现象,由于距离中心大团较近,随着规模扩张,将与中心大团融合并导致其向东南方向延伸。这样的发展趋势显示,如果不能有效抑制中心城规模的扩张,一些郊区集聚中心最终将与中心大团融合,而导致城市经济空间格局仍难打破单中心聚焦、中心城外延的发展模式。
研究发现,尽管北京经济空间布局总体上仍在向中心城集中,但制造业已表现出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依托郊区县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建设,郊区已成为北京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空间。但目前制造业仍主要在城市北部地区布局,而在城市南部,制造业中心主要是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亦庄地区和依托燕山石化的房山地区,布局相对比较孤立。而从区域(京津冀都市圈)格局出发,东南方向应是北京经济布局,尤其是制造业布局的重要方向,如何引导产业向东南方向进一步集中,打造由亦庄向北京东南进而延伸到廊坊和天津滨海新区的京津塘产业带,也是未来北京市经济空间布局的重点。
目前,北京市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仍表现出很强的中心城区集聚的特点。除公共服务业外,主要的消费和生产服务业仍大多集中在五环路以内的城市中心区。这导致中心城区服务功能过于集中,从而引发单中心聚焦的城市发展问题,如何进一步合理调控服务业空间布局,疏解城市中心区过于集中的城市服务功能,也是未来北京市经济布局应加强的方向。而服务业有别于制造业之处在于其布局更依赖于集聚经济,即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此服务业的疏散有赖于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形成可以与城市中心区相抗衡的具有同等规模和等级的次中心(集聚经济)。因此,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分散化发展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北京经济空间布局需要依据区县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从各区县经济布局的比较优势分析,目前城八区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比如,原东城区和原崇文区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上具有优势,原西城区在金融业上具有优势,原宣武区和石景山区在居民服务业上具有优势,丰台区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占有优势,而海淀区则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教育业上具有优势。这些优势产业基本符合各区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但在远郊区县中,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地区,山区还是平原区,目前各区县的优势产业普遍是制造业,产业发展缺少特色,制造业比重偏高与一些区县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并不相符。因此,进一步优化远郊区县经济布局,形成合理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也是未来北京经济空间布局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安树伟、张崇康,“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pp.101-108。
[2]李国平、孙铁山等著,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 北京 空间布局 研究 经济热门文章:
- 关于某县森林防火宣传“五进...2023-12-26
- 2024年xx市主题教育动员会上讲话2023-12-26
- 2024年度有关市人大在市直机...2023-12-26
- XX市发改委领导关于“修六心...2023-12-26
- 2024年经验做法:三大举措精...2023-12-26
- 2024年XX区长在区委主题教育...2023-12-26
- (合集)关于纪检监察干部教...2023-12-25
- 2024年度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2023-12-25
- 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安全工作...2023-12-25
- (24篇)办公厅、办公室“三...2023-12-25
相关文章:
- 北京三日游,A,Three-day,Tour,to,Beijing2021-08-27
- 北京艺术博物馆2004年工作总结2021-09-12
- 小学二年级语文《北京》教案2021-09-12
- 北京注协工作总结2021-09-16
- 2022年北京幼升小常见名词解...2021-09-20
-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2021-09-25
- 2022年北京幼升小京籍和非京...2021-09-28
- 有关去北京旅游日记2021-09-28
- 北京高新技术企业补贴政策及...2021-09-28
- 北京投资运行形势分析2021-09-28
- 产品设计中形研究论文&产品品...2021-08-27
- 计算机维护系统软件应用研究2021-08-27
- 五年级下册语文研究报告对于姓氏2021-08-27
- 研究生课程学习总结2021-08-27
- 科学研究工作能力自我评价2021-08-31
-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简介2021-09-09
- 党建研究会工作报告2021-09-09
- 后勤工作研究课题2021-09-11
- 国际税收研究会秘书长事迹2021-09-13
- 优秀研究成果评选奖励办法2021-09-14
- 《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21-08-27
- 年上半年经济形势汇报分析会...2021-08-27
- 语言经济学下大学英语教育研究2021-08-27
- 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国...2021-08-27
- 应对严峻复杂国际疫情和世界...2021-08-27
-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招投标作用实践2021-08-27
- 公安机关对因经济纠纷引起撕...2021-08-27
- “攻坚突破年”投资促进中心...2021-08-27
-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思考分析2021-08-27
- 省经济工作会议领导讲话202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