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空域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9 13:25:07 浏览数:

◆ 中图分类号:F560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空域资源的研究状况,分析其稀缺性、经济性、效率性三大特征;运用“使用可能性边界”描述空域资源军、民用之间存在的垄断竞争替代关系,通过动态供求关系均衡分析模型论证了增加民用空域资源以更好体现空域资源的经济学论点,为加强一国空域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空域资源 使用可能性边界 供需规律

空域一词,在空中交通管理文献中被定义为“地球表面以上可供航空器飞行的一定范围的空气空间”。然而,空域作为一种“天然的资源”,和陆地资源、海洋资源以及其他空间资源共同构成一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总量,是国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的空域是固定的,之所以能从曾处于闲置状态自然资源转变为创造市场价值的经济资源,凸现稀缺性特征,是由于一种新兴产业即航空运输业的崛起。学者认为,国家空域资源的重要性与战后航空业的迅猛发展相关。因此,在当前航空运输业飞速发展背景下,研究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管理,对增加国民经济总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相关产业竞争力,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国内外空域资源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国家空域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关于国家资源数量及其用于国家安全的比例的研究,从经济思想基础看,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福利经济学思想、凯恩斯(Keynes)有效需求原理及乘数原理,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希奇(Xejy)有关管理思想均有涉猎;此外,美国国防经济学家施莱辛格(Sylejenc)提出的按照“替代成本原则”和“边际效用原则”配置经济资源的理论等,亦有论述。

在美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对国家空域资源利用及其管理的研究。例如,在充分认识空域资源的稀缺性方面,美国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民航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天然的空域资源,为国民经济服务,限制军方使用,规定其固定使用的空域只能占全国空域的7%。此外,提出空域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政策主张,认为实行“空域管制一体化”,有助于公民享有平等使用权,从“空尽其用”中获取最大效用;这种“大一统”思想,在实践上表现为联邦航空局拥有空域使用的最高决定权。而且,积极主张“开放天空,放松管制”,进一步促进民航运输业发展,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空域将以能满足所有现有的和潜在新生的空域用户的要求的方式进行组织和管理”。近年来,为研究空域、机场的使用及政府的联系等事宜,美国国防部设有“联邦航空管理政策理事会”,主要负责商业航空旅客安全及空管系统装备、空域使用及联邦航空局事务等工作。

在欧洲,为提高空域资源利用效率,许多学者、研究机构和欧洲民航会议提出建立“一个空域”构想,用以协调各国使用空域的权限划分,解决长期存在的民航和空军之间的矛盾。这一构想虽然遭到各种阻碍,例如某些空管官员和政府官员因此产生“私有化恐惧”,但是很多专家认为,“导航服务机构私有化有利于改善工作效率,适应运输市场需求变化的步伐也会随之加快,而且,将政府经营的导航服务体制转而成为公司化经营体制,其经营成本也会随之得到进一步降低”。2003年9月,在第十一次国际航行会议上,专家们提出建立ATM(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即在所有各方的协作下,通过提供设施和无缝隙服务,对空中交通和空域进行的安全、经济和高效的动态、一体化管理,认为“所有空域都将是ATM 所关心的,且是一种可用的资源。空域的组织、灵活的分配及使用都将基于平等权和使用权原则”。空域组织的边界、划分和类别,必将适应于交通模式及其变化情况,并支持ATM 服务系统的有效运行。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学术界研究空域资源管理问题一直沿着两条主线展开:其一,以空中交通管理为中心的技术理论研究。该理论侧重于空域划分和空域规划,旨在为了在广阔的空间对航空运输飞行的飞机能提供及时、有效的管制服务、飞行情报服务和告警服务,防止飞机空中相撞和与地面障碍物相撞,保证飞行安全,促使空中交通有秩序地运行,必须进行空域管理,从而形成颇具实力的“空管学派”。其二,以民航运输业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管理理论。该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研究航空运输环境、国际航空运输政策、航空公司经营管理及成本收益等经济问题,形成颇具管理经济学特色的“应用学派”。近年来,关于国家空域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呼声,也引起学者的关注。例如,丰宗旭、高文明著文《空域特征及空域管理》,尝试性地把空域资源概括为“主权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三大特征(《空中交通管理》,2003.4);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邹建新从公共经济学理论角度研究空管服务,指出其具有“使用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试图将空管引入资源范畴(《中国民用航空·空管服务的制度变迁》,2001. 12)。第三种声音的出现,预示着空域作为资源的认识会成为气候。

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国外学者关于最大限度利用“国家天然的空域资源”的认识,国内学者关于空域资源具有经济性特征的“第三种声音”,是对空管技术理论和民航运输理论的超越,是难能可贵的真正的空域资源经济思想。但是这种思想直到目前还很微弱,一直淹没于强劲的空管技术论和民航运输论之中。在国内,资源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缺乏空域资源理论,空域资源的特征、开发、利用及其管理,几乎从经济学家的视野中消失,偶有所见,也仅为从事民航管理工作者的真实感受。很多学者在研究空管工作的同时,涉足管理体制,提笔为文,颇有真知卓见,但未刊登在资源经济学的相关期刊上,确实遗憾。我国科技人员向来重视地下资源和地面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但对于能创造经济效益的航空空域资源,却未建立专门研究领域,“军方或民航既没有研究空域管理的专门机构,也没有系统研究空域管理这门科学”(《空中交通管理·潜力巨大的空域资源开发与管理》,2002.5)。更有甚者,某些人在研究陆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厌饫之余,近年也因航天的辉煌而滋生研究空间的理论兴趣,但他们研究视野竟无视空域的存在,一越而过,直接触角空间(航天)资源。因此,空域资源研究陷入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之境。

运用经济学思想方法,开展国家空域资源的理论研究,必将拓展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实现理论创新;将学术界对当前空域管理体制的探讨转变为对空域资源管理体制的探讨,有助于空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的深化。

空域资源的经济特征

传统的空域资源分析主要从空域主权性以及安全性的角度来分析其特征,但是在航空运输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经济性越来越显得重要,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空域资源的特征。

(一)稀缺性

空域作为一种“天然的资源”,和陆地资源、海洋资源以及其他空间资源共同构成一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总量,是国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尚未出现航空运输业之前,空域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在航空运输业对空域资源的需求尚未达到竞争性状态之前,并且由于其存在的形态是无形的,空域资源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但是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崛起,而一国的空域资源是固定的,在供给为常数的情况下,对其需求的增长使得其稀缺性开始凸现出来。

(二)经济性

当空域资源显示其稀缺性时,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其便具有了提供效用和创造价值的双重属性。一方面通过空域管理者向空域使用者提供空域资源,实现资源向各种使用价值的转化(包括军事飞行、民航客货运输、通用航空等),这体现了空域资源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上述各种行为主体在让渡或使用空域资源的同时彼此产生价值交换,形成成本-收益关系,体现了空域资源的价值。

(三)效率性

自然资源的整体性规律在国家空域资源范畴表现为所有者主体的整体性,即国家是空域资源的唯一所有者,国家代替自然界行使所有权,支配使用权,旨在提高资源的管理使用效率。作为所有权象征的国家的概念是整体的,不可以被分解、被人为地划分几个或多个管理部门,因为政出多门势必影响资源利用效率。国家空域管理部门通过对空域资源的管理,提高空域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促进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从以上对空域资源的经济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稀缺性是空域资源价值的基础,经济性是其价值体现,而效率性则是展现其价值的手段。

空域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本文借鉴经济理论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模型以及供求关系模型来分析空域资源使用的经济性以及效率性特征。

(一)空域资源的军民用竞争替代分析

空域资源的用途总体上分为民用和军用。从宏观上看,两者之间存在争夺性或替代性,互为消长,呈现“使用可能性边界”,在一定条件下,理论上必须给出“使用多少”的界定。从微观上看,厂商行为必然受“利润最大化”支配,故为有偿使用,经济价值由此产生;政府行为或军方使用,提供公共产品或国家安全,不形成市场价值,故为免费使用;如何在民用与军用之间、创造价值与不创造价值之间、有偿使用与免费使用之间划出界限,或对此界限给以动态调整,是经济学和管理学所深思的理论问题。

借鉴经济学上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笔者提出了“空域资源的使用可能性边界”,用以描述空域资源军民配置结构,揭示其“稀缺性”特征,如图1所示。图中两条曲线代表不同体制下军民配置结构,其中较为平坦的曲线为资源的使用倾向于民用部分,较陡峭的曲线为资源的使用倾向于军用部分。在一国空域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更多的空域资源为民所用,则更体现其经济价值。

(二)空域资源供求动态均衡

作为具体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空域资源,由国家的专门机关进行管理,其供给为常数,如图2中的S1、S2、S3,供给曲线为垂直与横坐标的垂线。但是航空运输业对其需求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飞行器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即如图2中的D1、D2、D3线,为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且从航空运输业发展的总趋势看,对空域资源的需求呈递增的趋势,即其需求曲线有从D1往D2、D3移动的趋势。通过政策倾斜或管理博弈途径增加民用供给(以减少军用为条件),即民用空域资源由S1右移到S2甚至S3,使均衡点不断外移,由E1点到E2点甚至到E3点。这样,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下,更多的空域资源为民用航空使用,促进了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空域资源的使用效率,体现了空域资源的经济性。

结论与对策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对空域资源需求的增加,对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空域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体现其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且现实的意义。

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在不影响飞行安全的情况下,缩小飞行层高度,增加飞行通道(由600米降至300米)。由粗放经营变为集约经营,以提高民用资源的使用效率。

为了使空域资源的使用更好地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在空域资源的军、民用分配上,空域资源的使用更多地向航空运输业倾斜,减少军管权限,让出更多的军管空域,减少禁飞区和限制区,向民用航空开放空域,赋予民航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增大自由飞行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空域闲置资源。

进一步理顺空域资源管理体制,体现“物尽其材、人尽其力、空尽其用”的创新思路,将空域资源开发、利用纳入我国制定新的资源发展战略的框架之中。

总之,将一国的空域引入资源范畴,赋予稀缺性内涵,在开发利用上体现经济性,在管理上体现效率性,利国利民,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陈大夫.环境与资源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丰宗旭,高文明.空域特性及空域管理[J].空中交通管理,2003

3.俞力玲编译.美国国家空域系统运行发展规划[J].空中交通管理,2003

4.张勇.潜力巨大的空域资源开发与管理[J].空中交通管理,2002

5.杨凌.建立高效的一体化空管体制[J].空中交通管理,2002

6.兰秀清编译.灵活分配和使用空域,实行空域三级管理[J].民航经济与技术,1996

7.吕人力.空中管理中的军、民航协商机制[J].民航经济与技术,1997

相关热词搜索: 空域 经济学 分析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