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戏曲舞台上的第四种“马”
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现在人们多知有两种“马”,一种是以竹、木、布、纸等为材料制作成马头、马尾形状,由表演者披戴在身上进行表演的竹马。它大概受到儿童竹马游戏和民间竹马灯活动的启发,后经杂剧艺人带入戏曲表演之中。今存的元杂剧的不少剧本里有关于竹马的记叙。竹马表演动作在杂剧本子科介中用了“骑”、“踏”、“”、“跚”、“蹅”等词语,其中跚马意即跨竹马。“马儿”作砌末名即竹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所记“穿关”,在有些剧目的佩带砌末中就有“马儿”一项①。其具体形象,在现存《明宪宗行乐图·三英战吕布》中还有描绘。在现存的福建龙溪地区的竹马戏、浙江温州的和剧、广东海陆丰的“正字戏”、湖南地方戏、川剧、海南土戏、藏戏等某些剧目中仍可见竹马砌末和竹马表演,如楚雄莫苴旧村演出传统花灯剧《长亭饯别》、彝族花灯传统剧《霸王下山》、湖南地方戏《杨家将》等剧,多以篾片扎成框架后用纸裱上,以五色彩带各栓于有关部位,象征马鬃,再画上眼睛。表演时将前后马身固定在演员胸、背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乔后井大王庙的“牛马剧”也使用竹马。据《乔后井历史杂志》载:演马剧之人,以十人或十余人,一律踩高跷,头戴金盔,背插红旗,纸扎之马系于腰间,如人牵马式②。第二种是我们现在经常见的“执鞭代马”,看过戏曲表演者人皆晓之,不必多言。还有一种不大常见的形式,一是张发颖提出的“马衣子”,马衣子有头有尾,各有两人钻进,一头一臀作马进行表演,如今天舞狮子两人钻进狮子中一头一臀一样③。张文对此有详细描述,此处不赘。这里我们要说的是第四种“马”,即无马无鞭的语言描叙,即马在舞台上不出现,由演员以语言加拟态动作进行表演。这种“马”在戏曲舞台上已不常见,而且研究者亦未给予注意,使今天的人们不大知道了。
戏曲中马的扮演形式中最早的形式应是言语描述式语言指代形态。这种方式主要是受演史、小说等具有较强的模腔拟态性质的说唱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与军事斗争有关的说书演义,如列国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故事、杨家将、岳家将等,说书人描述其中的骑马斗射,不用任何道具,语言加上手势,声音加上拟态,即可绘声绘色地将骑马表演之态描摹得淋漓尽致。这些民间说唱艺术在两宋已达到极其兴盛的地步,出现许多名家,这在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中均有记载。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之“京瓦伎艺”条记载了当时东京汴梁“讲史”名家有5人,“小说”名家有6人④,是除了影戏和杂班外名家最多的娱乐门类。
周密《武林旧事》之“诸色伎艺人”条记载了当时京都杭州23名“演史”说书名家和52名“小说”说书名家⑤。其中“小说”名家在诸类娱乐门类中名家最多,数量上超过了杂剧和影戏,再加上“演史”,更加可观,由此可见当时说书艺术的兴盛与影响。吴自牧《梦粱录》之“小说讲经史”条载:……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有戴书生、周进土、张小娘子、宋小娘子、邱机山、徐宣教;又有王六大夫,元系御前供话,为幕士请给,讲诸史俱通,于咸淳年间,敷演《复华篇》及中兴名将传,听者纷纷,盖讲得字真不俗,记问渊源甚广耳。但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讲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捏合⑥。又,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之“瓦舍众伎”条记载:
说话有四家:……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⑦
实际上,讲史之所以吸引听众,其魅力并不仅仅在于说书人的渊博知识,而在于说书人的精彩“敷演”与“添油加醋”。既为“敷演”,说书人讲到其中涉及骑“马”的兴废争战和中兴名将时,必然有夸张的语言描述和动作,才会产生令听众感到意兴盎然的效果。而小说人之所以可畏,其威力产生于小说比史书具有更大的创造空间,说书人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原作进行再创造,使内容常讲常新,此其一也。另一方面,小说比史书更接近世俗生活,说书人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积累为资源,进行惟妙惟肖的情景模拟,其声情动作可以做到无不毕肖,使听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两宋时期逐步兴起的中国戏曲,便直接吸收了上述民间说唱艺术的言语方式。
言语描述方式起初主要用于扮演性不太强、强调“说”或“唱”而不强调“做”与“打”的剧目或剧出中,后来则主要用于因某些动作过于高难而难以表演之情形,用作表演之辅助。如《单鞭夺槊》第三折,“(正末唱圣乐王)这一个枪去疾,那一个鞭下得猛,半空中起了一个避乖龙。那一个雌,这一个雄,咭丁当鞭槊紧相从,好下手的也尉迟恭”。单雄信、尉迟恭两人斗得天昏地暗,鏖战之激烈情景难以如实表现,只好以唱辅助,通过正末李世民的唱词来弥补,用唱词把它描绘出来。再如《三战吕布》第三折演孙坚与吕布交战,做“调阵子科”后便道:“我近不得他,走了罢,走走走。”实际的骑马激战情景,只是由张飞用唱追述:“元帅闪霍霍刀晃动银盖朱缨,吕温侯赤力力戟摆动那金钱豹尾。……”第三折写刘、关、张与吕布交战,舞台上只演了孙坚发兵点将,至于实际情形也是在后来第四折由张飞追述。又如六十种曲本《红拂记》第三十一出,“(小旦扮探子唱紫花儿序)焰腾腾火烧了寨栅,浪滔滔的水淹营垒,扑喇喇马踏碎城池,英雄猛将世上无敌。端的一个个贯甲披袍落可也的气势,耀武扬威,擂鼓筛锣,呐喊摇旗。”这里的“马踏城池”也只好用唱词语言来辅助展现。在此情况下,言语描述方式主要用于描述武打、激烈战斗场面、大规模骑马打斗等情形,采用讲史和小说之春秋笔法,经济实用,戏剧性不强,主要起辅助作用。
明清戏曲舞台上出现了“执鞭代马”的方式,但在其表演程式尚未定型、马与马鞭之间的象征性关系尚未确定、演员与观众之间尚未完全达成观演契约之前,语言的提示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观众便难以领悟和欣赏。戏曲中的开门、关门、过船、上轿、上楼、上马、下马等程式的表演,一般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为由唱词或宾白构成的语言叙述(A),一为由科介提示的相应动作表演(B)。两部分合作(即A+B或B+A)就可完成程式动作,但如果程式化比较成熟,其间的象征性高度固定化,一般只须表演动作(科介提示)即可,由B单独完成程式,无须A的语言辅助。我们从《六十种曲》传奇文本中可以感受到,戏曲中的开关门等程序固定化最早,很多地方不是A+B或B+A结构,而是[A+]B结构(“[]”表示可有可无)。而涉及到“马”的表演,则更多的是A+B或B+A结构,如《西楼记》三十四出“(众带车马上,旦作登车小生乘马行介)(生)……可这千里马儿不容气吼,紫丝缰何尝轻放手。”又如该剧第三十六出“(小生)小厮们带我千里马来于相公骑者。(杂带马上)……(生作乘马介)”。《狮吼记》第五出“(旦小旦应走马介合)[北朝天子]据雕鞍体柔,飞玉勒道周,金鞭笑捉纤纤手。”此种模式在《种玉记》第十七出、《义侠记》第七出等文本中都可见到。还有很多甚至是A[+B]结构,只闻说“马”,而不见“马”、不表现“马”。如《青衫记》第七出“(末)请二位老爷下马。(相见介外)”通报一声,就表示相见时已下马了。《霞笺记》第五出“(生丑上)红芳径,绿草茵,骅骝骋嘶来柳荫……天台路不易寻,我且解金鞍与厮问。(转白)司书,可将金勒马带在芳草坡中去。(丑应介)”这是典型的语言之“马”,却减省了表演“马”的动作。这种结构并不影响人们的理解,可见语言描绘本身具有多么强大的能指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之功能不再是辅助性的,而是建构性、主导性的,能独立实现“马”的舞台“在场”。若论其形态,确与“演史”与“说话”的言语方式、言语行为相仿。
但戏曲艺术自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原则,其角色扮演的本质和表演展示的特性,决定了戏曲之“马”与“演史”、“说话”之“马”的差异。在追求戏曲之“马”特性、完善戏曲之“马”表现手段的进程中,纯粹的言说之“马”便逐渐淡出了戏曲舞台。
总之,在我们的传统戏曲舞台上,对马的表演除了元杂剧中的竹马、马衣子,宋元南戏及明清戏剧中的执鞭代马外,还有一种由唱词或宾白构成的语言之“马”,其艺术效果虽然不如竹马表演气氛之热闹,也比不上执鞭代马技艺之高超,但其以语言“在场”来表现“马”的存在之态,来表现“马”的“不在场”,来实现语言的间接言语行为功能,这确是事实。我们戏曲砌末史与表演史的研究者不能不对此加以注意。
参考书目: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P25
②王胜华.云南民族戏剧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P144
③张发颖.戏曲舞台上的第三种马[J].寻根 1996(03),P62
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A].东京梦华录:外四种[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P32
⑤周密.武林旧事[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P122———123
⑥吴自牧.梦粱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P292
⑦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A].东京梦华录:外四种[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P86
相关热词搜索: 戏曲 第四种 我国 舞台上热门文章:
- 关于某县森林防火宣传“五进...2023-12-26
- 2024年xx市主题教育动员会上讲话2023-12-26
- 2024年度有关市人大在市直机...2023-12-26
- XX市发改委领导关于“修六心...2023-12-26
- 2024年经验做法:三大举措精...2023-12-26
- 2024年XX区长在区委主题教育...2023-12-26
- (合集)关于纪检监察干部教...2023-12-25
- 2024年度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2023-12-25
- 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安全工作...2023-12-25
- (24篇)办公厅、办公室“三...2023-12-25
相关文章:
- 从中国古典戏曲看“中和之美...2021-08-28
- 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戏曲演唱...2021-09-27
- 谈戏曲服装设计守正创新2021-10-20
- 戏曲音乐创作现状思考分析2021-10-20
- 新时期戏曲导演艺术分析2021-10-20
- 电视台大型戏曲文艺晚会主持词2021-12-02
- 对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几点思考2021-09-27
- 我国经济发展2021-09-28
-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影响研究2021-09-28
-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来源及其对...2021-11-09
-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2022-01-04
- 高云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与...2022-02-26
- 对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几点思...2022-02-26
- 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2022-03-06
-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022-03-06
-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202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