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发展旅游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步

发布时间:2022-10-30 09:35:05 浏览数:

【摘 要】民族文化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少数民族地区,适于充分利用民族特色进行旅游开发,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往往事半功倍。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业

民族虽然没有优劣之分,但民族的文明程度却有高低之别,尤其是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水平,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尽管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优惠、经济扶持来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但通过旅游来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更是事半功倍。

一、民族文化特色的存在,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所有发达地区由于现代文明的普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传统文化特色逐渐消亡的共同趋势。而一些社会文明发展进程较为缓慢的经济落后地区(往往是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存在着自然资源缺乏(或资源未曾开发)、土壤贫瘠、人迹罕至、交通闭塞的不足,但当地人与世隔绝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于未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却幸运地为全人类保留了未经破坏的原始自然风貌和未受外界干扰的人文景观。这与现代都市文明恰恰形成鲜明对照,这对长期居住在需要调剂生活的人来说,最富有魅力。

这种具有个性特征的民族文化,就构成了旅游吸引源。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是经过各民族干百年来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筛选、最后被确定的。这些民族文化向人们展示着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以民俗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更是旅游吸引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特征存在的巨大反差是唤起人们旅游浓厚兴趣的重要原因。这种个性特征越是典型,旅游欣赏价值就越高,吸引力就越强。

在现代旅游中,文化成为了旅游的灵魂。单纯的自然风景,在让人产生视觉疲劳的同时,就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通过文化,尤其是富于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其传统民居、民族歌舞、节庆表演和传统体育竞技活动等,牢牢地吸引着游客,才能有效地促进旅游的发展。

二、旅游的发展促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从而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旅游作为大众化的文化传播形式,为异质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机缘。旅游文化交流所导致的异质文化的相互碰撞并非是不可调和的对立矛盾,它同样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走向新生活的共同利益驱动着所有参与旅游交往的人们探讨异质文化的存在价值。不同地区的文化经过人们的共同鉴别与筛选,其中合理的成分被相互借鉴,最终变成人类得以共享的全球文化。而那些虽曾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中却反成社会发展障碍的因素必然会被舍弃。

现代旅游中,学术考察、会议旅游、专题旅游等形式都能在文化交流方面产生积极成效。这种交流无偿地向所有交流对象提供着世界各地的先进科技信息,并通过他们广为传播,从而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在此过程中,旅游者就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导体。旅游者虽然没有传播文化的义务与自觉,但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交往形式中,作为移动形态的特殊社会群体的旅游者,无论来自哪种社会阶层,他们总是以压倒多数的人员优势处在文化交流的最前沿,不自觉地主动充当文化使者的角色。他们将自身掌握的各种先进文明传播到目的地,这使得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普及。实践证明,所有被旅游者涉足地区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外部世界先进文明的影响。

从现代各国文化历史研究分析中不难看出,世界历史上许多著名旅行家虽多为商人及僧侣,而现代人无一不是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待他们的历史功绩。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如果没有古代商人跋山涉水的艰苦旅行也不可能传到西方。到西域取经的法显、玄奘以及东渡日本的鉴真等高僧的社会贡献绝不仅限于为弘扬佛学的取经或传经,被现代人公认的社会实用价值恰恰是文化及科技的国际交流与播化。同样,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能在最短时间内步入经济生产建设的腾飞阶段,更与旅游所促进的国际交流有着密切关系。

旅游文化的传播和学习是双向主动行为,其作用不仅局限于旅游者,也影响到旅游东道地区居民。一方面,旅游地人民通过与旅游者的接触,逐渐认识到自身与外界的差距和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旅游者也可通过多种形式得到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旅游地文化知识。马可·波罗在临终前曾遗憾地向那些对其游记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的人说:“我在书中对东方的记述,只是我所经历的十分之一”。而恰恰是该游记的出版发行,对西方国家开拓东西方航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近代社会里,许多知识分子也正是通过到西方留学或考察,才真正认识到长期延续的封建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阻碍作用究竟有多大,从而激励了他们振兴中华的决心和勇气。总之,旅游这种积极主动的双向学习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地区文明差距,推动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进程,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

当然,旅游在促进民族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文化的函化现象。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有这样一个观点:民族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会出现涵化现象,而且必将导致优势文化淘汰弱势文化的结局。人类社会早期的民族文化涵化是通过武力征服,到现代社会则是用先进文明进行全面渗透。而持有弱势文化的民族群体为尽快步人新时代,也必然会自行抛弃旧文化面接受新文明。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发展旅游却也能弥补文化涵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缺陷。旅游者和旅游东道地区人民通过发展旅游,都会不同程度地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从面提高了自觉保护历史及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各国政府有关部门也会因此而采取保护、开发、利用一体化的科学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综合评价、保护、开发与利用,这些开发工作就会促成民族文化的弘扬。所以,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发展旅游与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关系,使二者形成良性循环、互利互惠。

三、以旅游来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

我国当前的民族政策,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它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但时下一些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者,千方百计的发掘出新的民族或古老民族的遗留族群,以作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事实上,对这些已经在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和汉族完全融为一体的人群,努力从基因鉴定等方面来人为地建立、强化其民族意识,其意义微乎其微,而且,对于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有百害而无一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从政治上淡化民族意识,以帮助少数民族树立自信心,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融合;从经济上大力扶持,以改善其生存状态,从而促进少数民族的进步繁荣;从文化上保护其民族特色,以促进旅游的发展,从而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宏敏.云南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N].云南日报,2000.6.26.

[2]魏晓蓉.甘肃特色旅游与文化底蕴探索[J].开发研究,2000.5.

课题项目:

本文属于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论文 课题编号:P5296。

相关热词搜索: 旅游业 少数民族地区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