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中俄管弦乐器高校教学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30 10:20:10 浏览数:

【摘 要】中俄高校管弦乐器教育教学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些不同点,找出其异同,对两国高校管弦乐器进行比较,有利于我国高校管弦乐器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中俄;管弦乐;比较

管弦乐是16、17世纪随着声乐与器乐的发展逐渐形成的,管弦乐的发展与几个著名大师有关,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对管弦乐发展做出贡献。海顿确立了管弦乐队的编制和主调音乐样式,莫扎特对这种样式编制加以肯定,强化了木管乐器的表现力,贝多芬以交响性、戏剧性手法写作管弦乐序曲,给奏鸣曲式提供了表现天地。管弦乐在19世纪至20世纪发展达到鼎盛,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作曲家。

起初管弦乐长期隶属于声乐,从十六世纪开始才逐渐独立出来,这与乐器的制作密切相关,加上歌剧的迅速兴起,到十七世纪中器乐创作开始显著出来,出现了舞曲合成的古典组曲,出现了曲式自由的序曲,同时幻想曲、随想曲、变奏曲、前奏曲、赋格曲等被逐渐使用。到十八世纪,小提琴音乐飞速发展,歌剧序曲体裁随之出现变革,为著名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革新提供了条件。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管弦乐创作发展繁荣起来,题材范围开始扩大,文学性显著增强,出现了标题音乐创作。出现新一批作曲家:罗西尼、威尔第、比才、瓦格纳等都在增大管弦乐在歌剧中的表现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添加了乐队编制,充实了配器手法,完善了音乐色彩,发展了和声语言,体裁上也更加豐富多样。李斯特的标题交响诗,比才、格里格的乐队组曲,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及狂想曲、音乐会序曲等大量管弦乐作品出现。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音乐家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在和声、对位、配器等方面得到很大程度的进步,很多作品洋溢出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世界民族乐派开始迅速发展,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西贝柳斯、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二十世纪,西方管弦乐创作更加丰富,产生了各个流派、主义,德彪西的印象主义、亨德密特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拉赫玛尼诺夫的晚期浪漫主义、新维也纳乐派的表现主义和十二音体系,美国爵士音乐也在管弦乐的春风里风靡一时。管弦乐作品形式更自由,节奏更复杂了,也逐渐在各高校的教育教学中站稳了脚跟。

一、两国管弦乐器教学的相同点

两国高校管弦乐器的教育意识相同,管弦乐属于高雅艺术,在高校教学中都属于艺术范畴的上层结构,在美育的教育体系中占据最精深的位置,体现着一个国家的音乐水平。两国都认为人要全面发展,而美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音乐又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弦乐是音乐中的精髓。

德国思想家席勒曾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黑格尔说“艺术是人民的第一位老师”。俄罗斯把美育作为人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非常重视人的精神成长,得到上至国家社会,下至家庭百姓的真正认可,并且从儿童开始抓起,一直到大学毕业,美育都是培养学生批判能力和创造思维的有效方式。这也使得俄罗斯成为一个爱美的国家,大到城市规划,小至衣着建筑。而在行动上,俄罗斯人的文明举止和爱美之心时刻都能表现出来,这种人文关怀随处可见。所以在俄罗斯音乐是有效完成美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随处可以听见的管弦乐时时刻刻净化着人们的灵魂,而发展传承管弦乐的源泉核心就在高校。中国一样把美育作为人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德智体美劳需要全面发展。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鉴于外国宗教对社会所起的正面积极作用,曾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来改善人的精神世界。音乐作为美育中可以时时刻刻让人们接触到的形式,可以给人们带来愉快心情。所以中国近年来的音乐发展十分迅猛,而管弦乐也随着音乐发展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二、两国管弦乐器教学的不同点

在高校教学中,管弦乐作为一个学科,在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上区别不大。但在教育环境上、教育效果上却有极大差异。两国都把管弦乐上升为一种高层的艺术,都把这种教育看作是一种素质教育,而在落实的过程中,从实际的教育效果来看却有着不小的差别。

俄罗斯的管弦乐教育的环境背景是全面教育,每个人从小就接受很好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课也是初级学校的必备课程,在俄罗斯街头会经常听到管弦乐。而俄罗斯的生活中也与音乐有着极大的联系,宗教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管弦音乐会默默净化俄罗斯人的心灵。歌剧在俄罗斯是一项重要的休闲娱乐,重要的是俄罗斯不实行高额的门票制度,很多门票是象征性或免费的,这就为管弦乐的听众提供一个很好的接触空间,为大学提供一个舆论观念支持。人们很重视和尊重管弦乐,那不是金钱意义上的,而是发自内心对艺术的敬仰。俄罗斯人的音乐素质很高,很多听管弦乐的听众知道什时候鼓掌,什么时候需要保持肃静,能听出音乐的情感,能判断表演的优劣。大学生在社会上能够轻易的接受校外环境教育,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最终成为大师。

中国由于积重难返的教育模式,很多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方法在执行过程中都出现偏差。在经济时代,浮躁心理和追求财富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一批大学生。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很多孩子在考入音乐学院之前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音乐。而中国的社会音乐大多被流行音乐把持,大型的管弦乐很少能在休闲场合听到。即使有限的大型音乐会,也多是票价昂贵,很多人把这项活动看成是一个交际手段,听众中不一定有多少是痴迷于这种管弦乐的行家,普通人更是很难去听一次音乐会。这种以音乐为美育手段的方法在中国效果并不是很好,中国的管弦乐教育也任重道远。

所以,在比较中俄管弦乐器教学中,我们发现更多的是我们的观念和外在环境在教育中起了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音乐的重视,我们的管弦乐在不断改进和快速发展,借鉴俄国的一些经验,有助于我们少走一些弯路,在反思中逐渐完善中国高校的管弦乐器教学,培养出一批世界级的大师。

相关热词搜索: 中俄 乐器 高校 教学 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