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大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30 13:10:08 浏览数:

摘 要: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德育教育作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形成、提高有着突出意义。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德育教育基本内容、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德育教育改革的政策建议,以期引起学界共鸣。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教育;高校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1.大学生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因为只有树立正确、积极的思想道德意识,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从而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大学生思想道德是面向个人的价值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大学生选择符合社会发展要义的人生观,将个人意志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时代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引领自身进步。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提出培养有理想和有道德的人才的新型理念,目的就是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范畴之中。

2.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交际中普遍能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心理疾病防范。众所周知,高校学习特点与中学时期存在极大的不同,很多大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可能难以适应,因此容易形成巨大的学习压力。其次,大学生交际范围更加广泛,思想观念有所改变,在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乃至家庭关系中不免出现各种障碍,高校德育教育应该为大学生心理上的烦恼解决提供帮助。

3.大学生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集体主义、崇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社会公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处理大学生个人与国家、民族、社会以及集体的关系,在社会公共场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高校社会公德教育要面临的现实是经济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高尚的社会良知,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发展具有充分的效果。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实困境

1.大学生自身的性格特质。大学生独特的性格特点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大学生长期在学校环境下成长,日常交际更多地局限于亲友老师之间,社会阅历十分不足,因此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往往比较感性。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抗压受挫能力低,一旦遇到学习上和生活上的难题就显得惊慌。大学生自身对德育教育不重视,这是当前高校教育的现实问题。很多大学生将时间、精力都花在了专业课程学习上,对于德育课程、心理咨询活动等不够重视,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偏见。

2.网络资源媒体的影响。20世纪的网络新媒体技术革命给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不少冲击。一方面,大学生接受网络信息能力强,平时通过网络资源能够了解社会发展动向,但是其中负面的、消极的信息却容易给大学生造成误导,大学生难以科学理性认知。同时,另外层面上来看,网络游戏成为大学生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大学生把网络游戏当作生活的全部,这就极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德育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3.高校德育教育的不足。一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没有占据主导地位,高校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忽视了德育重要性。当前大学生素质衡量指标过渡看重学习成绩,在这个现实背景影响下,德育教育课堂效果不明显,大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熏陶。二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课程形式比较单一,教育内容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时代发展特征,没有吻合大学生自身特质状况。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投入,这种势头有所改观,但从长期这方面的压力仍然不小,需要高校足够重视。

三、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完善建议

1.加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精神财富,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来源。高校德育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传统道德的培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美德、吸纳传统美德与运用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意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考虑思想与人品行、道德素质意识等层面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借助于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培育。

2.积极应对网络媒体信息影响。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了双面影响,高校应该扬长避短,注重网络媒体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积极的一面,有力避免其消极方面。当前,社会上为人奉献、为人服务、尊老爱幼等典型事迹,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广泛传播,大学生应该注重对于这些正能量精神的学习。相信在全社会、高校以及家庭的努力之下,大学生德育教育能够进一步完善充实,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而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彬.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新思考[J].学理论,2010(20).

[2]陈大伟,鲁明芳.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J].中国电力,2011(32).

[3]吴继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探析与改革对策[J].学理论,2014(10).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3MG

C0110)。

作者简介:曾子成(1991— ),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 德育教育 大学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