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四大城市圈助力巨龙腾飞

发布时间:2022-10-30 13:50:06 浏览数:

陕甘青藏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省区,土地面积258.5万平方公里,2005年总人口713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404,17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6.9%、5.5%和3.5%,是个地广人稀的地区。目前,陕甘青藏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200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77元,仅相当于全国的63.9%。但是,青藏铁路通车后,为陕甘青藏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四省区以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的互补性为基础的合作优势正在显现。总体而言,陕甘青藏经济区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推进的时期,除西安之外,经济区内还缺乏具有较强辐射功能、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为此,在“十一五”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应加快推进以西安、兰州、西宁、拉萨为中心的城市圈建设。

关中—天水城市圈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关中—天水城市圈包括西安、宝鸡、成阳、渭南、杨凌农业高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及天水市,是新时期西部大开发中国家确定的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也是陕甘青藏经济区中发展条件最好的城市圈,发展水平也是最高的。2004年总面积为6.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68.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2127.9亿元,分别占甘肃、陕西两省的10.0%、39.0%和60.8%;经济密度323.4万元/平方公里,相当于西部地区的8.06倍、甘肃陕西两省的6.10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620元,相当于西部地区的1.16倍。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成渝经济区。

发展方向 关中—天水城市圈是我国西部智力资源最密集、工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备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仅关中地区就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集中了3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13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关中—天水城市圈发展方向是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1)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围绕集约化农业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重点领域,建立一批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容量大的战略产品,力争建成中国西部的“硅谷”。强化西安作为一级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把西安建设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技术创新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心;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我国西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形成西部的信息、金融、科技和人才中心和最大的科研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基地。都市圈的宝鸡、成阳,要与西安统筹规划、合理分工。进一步强化宝鸡、成阳在光机电一体化和先进制造业中的地位,把成阳和宝鸡建设成为制造业创新的基地,提高产业竞争力。突出杨凌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研发和应用功能,把杨凌建设成为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不断强化新兴农业生产技术在西部地区的推广应用。

(2)我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关中—天水城市圈以陇海铁路天水—潼关段和天(水)宝(鸡)潼(关)高速公路为轴线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产业带,以及以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医药、纺织、旅游、果业以及畜牧等优势产业,成为陕西省乃至西北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关中—天水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要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重点,进一步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和外围配套工程建设,强化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优势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以开发区、产业园区和西安、成阳、宝鸡、渭南、天水中心城区为核心,通过建立产业孵化基地、产业园区和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等形式,促进信息软件、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现代医药与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环保、航天航空六大领域优先发展。

加大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转基因技术、现代中药技术等领域的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领先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在软件、新材料、生物工程、光电子、先进制造、先进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建设一批与资源开发紧密结合、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尽快形成产业规模。重点建设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西安高新区数字产业园、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生产基地、杨凌农业示范区等科技园区建设。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加大集成电路研发,实施塑封集成电路生产线技术升级、单片模拟混合集成电路、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双向过压保护器件等技改项目,重点发展功率型肖特基二极管、6-8英寸芯片、新型高密度塑封集成电路、节能型和光电转换型电子元器件、DC/DC电源模块、半导体发光器件及固态照明用光器件,把天水初步建成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基地之一。

(2)装备制造业。选择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机床制造四个领域,作为关中—天水城市圈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

飞机制造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企业薄弱环节的技术改造步伐,加强与国外大型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重点抓好大型运输机、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的生产,在飞机部件及关键子系统研制、转包生产及维修改装方面取得突破。汽车制造重点发展重型汽车、微型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三大领域,以重型商用汽车、微型汽车、豪华大客车及大马力柴油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产品为重点,扩大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大资本重组和技术改造步伐。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要积极承接工程项目建设,拓展市场,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使产品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等途径,尽快做大做强主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生产研制基地。机床制造以数控精密机床及其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机床功能部件和基础件产品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加工中心、数控磨齿机、数控机床、电加工机床、数控铣床、卧式镗床、数控精密螺纹磨床和滚动功能部件、大功率折弯机、露天潜孔钻车、风力发电设备配套产品等产品,提高数控机床的比例和技术水平,提高关中—天水城市圈机床制造在我国机床行业的地位。

(3)旅游业。关中地区要分阶段、有步骤地建设周、秦、汉、唐四大文化旅游区。合理开发自然旅游资源,重点建设华山、太白山、终南山等自然景观旅游区。逐步形成关中地区“东有华山、西有太白、南有终南山”的自然景观旅游格局。创建旅游特色品牌,开发观光度假、民俗风情等专项旅游产品和集科普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现代文明景观旅游区,使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西安高新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阎良飞机城等尽快形成旅游新热

点。天水要抓住交通区位不断改善的机遇,以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龙头,培育发展人文旅游,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农业旅游;推进麦积山申遗进程以及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工作。

(4)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本区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是指苹果及其加工业。位于关中—天水城市圈北部的渭北黄土高原,是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和世界优质苹果生产最集中的产区,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集中连片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苹果及其加工业的发展,要依托渭北果业基地,稳步扩大面积,创新技术、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抓好一批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建设、果品转化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引导果品生产向优质化、区域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质量,打造名优品牌,把渭北建成全国最大最强的绿色果品基地。

兰州城市圈的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

兰州城市圈包括兰州和白银。2004年兰州城市圈总面积3.4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82.6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30.98亿元,分别占甘肃省的7.5%、18.4%和40.5%;经济密度184.3万元/平方公里,相当于西部地区的4.60倍、甘肃的5.3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072元,相当于西部地区的1.76倍、甘肃的2.19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属于较高水平。

发展方向 兰州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的枢纽区。通过兰州城市圈的优先重点建设,密切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涉及的甘肃、青海、宁夏和内蒙古四个省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带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使本区成为西北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高地。为此,兰州市及其周边地区要着力调整产业的空间布局结构,把有限的发展空间留给优势产业,在高耗能产品的研发领域、以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为基础的新材料及其应用领域、石油化工及其延伸的精细化工领域、物流枢纽与信息中心建设等领域有实质性突破。同时,积极促进非重点产业向兰州市周边地区转移,在兰州的卫星城及白银市形成各具特色、具有一定专业功能的产业体系。依托兰州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制药和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带动湟水谷地藏药材基地和银川平原中药材基地的建设。把白银建设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其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生产基地。

优势产业 (1)能源原材料工业。石化工业要以大炼油、大乙烯及天然气综合利用开发为主导,大力发展煤化工、气化工,开发下游产品,延长化工产业链,形成油煤气——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链;冶金工业要运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装备和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煤电铝”联营方式,培植“电冶加”企业群,发展优质专用材、粉体材料、镍基合金材料、板带箔铝合金系列用材和新能源材料,形成煤电——冶金——新材料产业链;建材工业要积极发展专用和特种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材料。发展无机硅化工。

(2)装备制造业。支持发展轿车整车生产及其配套,石油钻采设备、石油炼化成套设备,数字化高效风力发电机、高效节能系列电动机、高效输变电设备、真空设备等,提高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和基础零部件的研发、配套的生产能力。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成套设备及组合加工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形成材料——零部件——装备制造产业链,推进机电一体化。

(3)医药食品工业。以品牌企业为龙头,依托优势,整合资源,构建中药材生产和中药材开发种植产业群。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技术,研发免疫、诊断和治疗的新型生物药品,以及中藏药萃取分离纯化新技术。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品种、创新药物、基因工程类药物、抗肿瘤药物、生物兽药等产品,更加重视和扶持上市药品的申报和核批工作;食品工业要立足农牧林果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乳品、饮料、啤酒、矿物质水、卷烟等产品,鼓励发展百合、籽瓜、玫瑰、畜禽等深加工产品,发展营养产业。通过积极发展市场容量大,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医药食品产业,形成农产品——初加T——医药食品产业体系。

西宁城市圈的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

除西宁外,青海省其余地区均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区,因此,将西宁城市圈的范围仅限于西宁市。2004年西宁城市圈面积7665平方公里,人口206.9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74.74亿元,分别占青海的1.1%、38.4%和37.5%;经济密度228.O万元/平方公里,相当于西部地区的5.69倍、青海的34.O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484元,相当于西部地区的1.14倍,但略低于青海省的平均水平。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圈中属于较低水平。虽然西宁市在青海省的经济聚集程度很高,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是惟一的,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发展方向 除以水电为依托的高耗能工业外,一方面依托未来格尔木提供的石油与盐化工资源及青藏高原提供的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在精细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培育经济增长点,发展成为兰州城市圈石油一天然气化工、医药和轻纺工业基地的外围据点;另一方面瞄准当地和青藏高原的市场需求,以围绕旅游业发展的服务和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目标,发展成为青藏高原以服装、商贸等为主的中心城市。努力把西宁建设成为具有综合产业职能的城市,逐步将建筑材料、机械制造、纺织、皮革等行业部门向核心区以外的其他地区转移,带动周围经济低谷地区的整体发展。

优势产业 (1)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按照“突出优势、做大规模、作响品牌”的要求,优化高原生物资源加工产业链。围绕沙棘、菊芋、大黄、蜂产品等具有显著优势的高原生物资源,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发新产品,建立现代营销网络,开拓市场领域,加快生物制品产业的发展。整合现有中藏药企业,优化现代中藏药产业链,促进传统中藏药产业向现代医药发展。优化以食品(饮料)为重点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把基地建设与发展行业龙头企业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油菜、蚕豆、马铃薯及牛羊肉制品、奶制品等特色产品的精深加工,通过产业化经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

(2)基础原材料工业。充分发挥电力能源优势,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强化具有现实优势的载能产业和下游延伸产业的发展,构建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把西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材料产地之一。扩大电解锌、电解铅、铁合金等产品产能,积极发展电解铜、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等系列产品;以重金属、轻金属和合金材料为重点,大力发展铝、镁、铜等精深加工产品。构建

延伸油气、盐湖化工产业链,积极培育油气化工、盐湖化工和煤化工等产业的精深加工产业,做大PVC、电石、氯碱、氯酸盐等产品规模,加快锂、锶、镁、钠、硼酸镁晶须等盐湖资源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煤焦化、煤间接液化清洁油等煤炭精深加工产品,拓宽化工产业发展空间。

(3)特色轻工业。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发展吸纳劳动力强、就业弹性大的特色轻工业,促进纺织、藏毯、皮革、包装印刷、醋等产业向高档次、精加工、多品种方向发展。做大藏毯业的生产规模,开拓国际市场,把西宁建成全球藏毯生产基地。以沙特帽等穆斯林生活日用产品开发为契机,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民风民俗的服饰、旅游纪念品和工艺美术品,把小商品做成大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旅游业。进一步提升“中国夏都”的品牌效应。积极做好青藏铁路世界顶级旅游带开发的配套建设工作,推进与旅游业相关联的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行业的协调发展,构建旅游产业链,逐步把西宁建成全国知名的高原特色生态旅游集散地和区域旅游生活娱乐服务区。积极开发会展资源和市场,以“环湖赛”、“郁金香节”、“国际藏毯博览会”为基础平台,促进会展旅游和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

拉萨城市圈的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

除拉萨外,西藏其余地区均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区,因此,拉萨城市圈范围仅限于拉萨市,但其优势产业的发展则可以拓展到“一江两河”地区。2004年拉萨城市圈面积2.95万平方公里,人口42.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5.2亿元,分别占西藏自治区的2.4%、15.9%和35.5%;经济密度25.5万元/平方公里,相当于西部地区的63.6%、西藏的15.0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905元,相当于西部地区的2.41倍、西藏的2.30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互部省会城市圈中属于较低水平。2004年拉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9.0:214.3:66.7,说明它是以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为主的城市。

发展方向 西藏作为我国一个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结构比较特殊的区域,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意义重大。在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应把拉萨建成西藏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积极发展高原特色的民族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优势产业 (1)旅游业。拉萨是藏传佛教圣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文明的洗礼和文化的鼎盛与延续,积累和沉淀了丰厚的文明成果和文化遗产,无疑是世界上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城市之一。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拉萨的旅游业必将有一个更快的发展。应以西藏丰富的自然、历史、民族风情、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的开发为主体,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格局。

(2)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业。西藏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农作物和蔬菜产量高、质量好,绝大部分为高山雪水灌溉,无污染,是“有机食品”的理想开发地。西藏还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和潜力。一方面要搞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大力兴办畜产品加工业,增强畜产品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增强饲草、饲料的供给能力,建立健全牲畜良种繁育体系。就整个西藏而言,农副产品的加工业包括肉品加工、乳品加工、毛皮加工、羊绒加工、副产综合加工利用、特色工业品加工,这些加工业宜主要布局在拉萨及其周边。

(作者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热词搜索: 巨龙 助力 腾飞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