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论民国时期北平蒙藏学校的建立及影响

发布时间:2022-10-31 08:10:32 浏览数:

摘 要:研究以民国时期北平蒙藏学校的发展历史(1913~1949年)为主线,梳理和分析了该校的建立背景、班级及课程设置、学生和师资规模等,北平蒙藏学校的创办不仅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蒙藏地区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民国政府培养了不少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人才,开启了一个如何发展边疆教育的新型模式。

关键词:北平蒙藏学校;班级;课程;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C958.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4-0112-05

Discussion On Establishing of Mongolian and Tibetan School

in Peiking and Its Influences

SU Fa-xiang AN Jing-jing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researching the history of Mongolian and Tibetan School in Peiking, the paper analyzed and combed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classes, cause installation, students and teacher scale,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school not only educated a great deal of talents with modern ideology but also provided many administrators fo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 and started a new model for borderland education.

Key words: Peiking School for Mongolian and Tibetan Students; Class; Curriculum; New Model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成效调查研究》资助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1BMZ052。

收稿日期:2013-09-20

作者简介: 苏发祥(1964-),男,藏族,甘肃天祝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藏族社会与文化研究。

安晶晶(1989-) ,女,北京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北平蒙藏学校是现今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地位特殊且影响深远。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在北京创设蒙藏专门学校,旨在培养边疆,尤其是蒙古、藏族地方的少数民族弟子。国民政府成立后,又先后在南京、康定等地建立蒙藏学校。“为蒙藏等民族地区培养了不少人才,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很多少数民族工作人员都毕业于这所学校”,[1]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北平蒙藏学校①建立至1949年的办学经过及影响。

一、北平蒙藏学校建立背景

北平蒙藏学校产生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极为不稳定的特殊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倡导五族共和、民族平等、国家领土统一,取缔清末设置的“理藩部”,边疆民族事务由内务部新设的蒙藏事务处管理。由于袁世凯在北京建立了北洋军阀政府,中国政局仍不稳定,各地军阀混战不断。边疆地区,尤其是蒙古、西藏地区的形势依然严峻。辛亥革命同年,在沙皇俄国大力支持下,哲布尊丹巴八世宣布在乌兰巴托成立“大蒙古国”。而英国主义和沙皇俄国等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就已图谋我国的西藏地方。1888年、1903年英国先后两次武装入侵西藏。辛亥革命后,更是大力扶植西藏上层的分裂势力,加快了侵略西藏的步伐。

鉴于形势,为巩固统治、防止分裂,1912年9月,蒙藏事务处从内务部划出设为独立机关,称蒙藏事务局。1912年9月9日,内蒙古卓索图盟盟长贡桑诺尔布(1872~1931年)亲王被任命为蒙藏事物局总裁。贡桑诺尔布到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力促几位蒙古族议员提议在北京创办“蒙藏学堂”:“请将前清所设景山、宗室、觉罗三学(或咸阳宫三学),及理藩部所设之蒙古学堂归并改设蒙藏学校。”[2]袁世凯很快批准了贡桑诺尔布等人的请求,交由蒙藏事务局筹办。教育部依据1912年《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的规定,定名为蒙藏学校。1913年3月,“国立蒙藏专门学校”正式成立,蒙藏事务局聘达挚甫先生为校长,暂在西皇城根西南角转马台,租孙家花园为校址。

国立蒙藏专门学校是在原清朝咸安宫等宫廷官学基础上开办的新式学校,目的是培养蒙藏地区的各级管理人才,这与旧式官学主要培养民族语文翻译人才的目标完全不同。此外,由于这四所旧式官学的学生主要是清朝旧贵族子弟,因此北平蒙藏学校的建立还有利于安抚清朝旧贵族。学校完全由国家提供经费,有利于吸引边远地区青年。[3]

二、北平蒙藏学校的班级及课程设置

1913年,教育部在《蒙藏学校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中,明确了北平蒙藏学校的建校宗旨:“本学校以开发蒙藏青海人民学识、增进蒙藏青海人民文化为宗旨。”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蒙藏学校的班级和课程设置。

(一)北平蒙藏学校的班级设置

《国立北平蒙藏学校组织大纲》[4]明确规定,该校以“培植蒙藏学生升入各级学校”为教学计划。在学科上分中学科和补习科,中学科以升入大学和专科学校为目的,实行四二制,补习班以升入中学为目的。除此之外,还根据实际需要拟设立师范速成班、自治讲习班、蒙藏文专修班和职业班四类“特班”,其中蒙藏文专修班是为内地学生学习蒙藏文而设立。因经费紧张、招生困难等,北平蒙藏学校的班级设置在组织大纲计划与实施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计划设置的班级并未开办,而班级数目也一直在变。据1937年的《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高中第二班毕业同学录》和《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史述略》记载,按时间顺序,将北平蒙藏学校成立以来的班级设置、各班级增添、取消情况,整理如下:

1913年《蒙藏学校章程》规定招收预备科4个班,补习科1个班。因经费困难,这一年实际只开了1个补习科班。1913年3月,由乾隆年间设的咸安学、唐古式学、托武学和光绪年间所设蒙古学四所学生37人合并为补习班。补习内容包括法律、政治、经济等科目。其他蒙藏学生可以旁听,“以教室能收容为限。”旁听生可自愿参加补习科考试,合格者一样颁发毕业文凭。学期三年,分五学期。但只开一个班,学生毕业后不再继续开办。1914年3月,开预备科一班,四年毕业,毕业后升入专科,生源以蒙藏地区青年为主。1916年3月,第一届补习班学生毕业。4月,添招预备班二班开课。考虑到蒙藏地区的学生因为汉文和各学科的起点较低,为照顾那些没有考上的蒙藏地区的学生,北平蒙藏学校还为这些起点低的蒙藏地区学生在预备科补习一或两年,补习之后进入预备班。1917年6月,因受帝制影响,经费困难,蒙藏院不能垫付,协商停办,每名学生发给二十元,遣归原籍。1917年8月,内长孙洪伊致函国务院,催令蒙藏院重新开办蒙藏学校,并由达校长会同蒙藏院,与财政部商量,租借西单牌楼石虎胡同毓公府为校址并迁入该地,11月10日复课。1918 年,学校改名为蒙藏专门学校,升格为大专性质的学校,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民族高校。按照1918年教育部批示,蒙藏学校将法律和政治经济一科另行编订相应的课程。1918年3月, 预备第一班毕业,开始成立法律专门预科,改预备班为附设中学第一班、第二班。1918 年 4 月,蒙藏学校设立法政专科,保留中学部,且开始招收内地学生 7 名。“凡曾在中学毕业得有文凭者均可前往该校报名,试验时期为本月二十号,实验科目为国文、地理、历史、英文、数学。”蒙藏学校预备科教授科目和修业年限全照教育部所定中学校章程办理,为避免与4月间将开办的法律预科相混,从1918年3月起,预备科改名为中学科。除补习科、预备科和法政专科这些班级,还先后设了师范班、政治训练班和蒙藏班。1919年3月,法律预科班修业期满。4月7日,所有预科学生18名升入法律专科上课。8月,添招中学第三班,改为秋季开学,仍招内地学生数名。

1920年3月,中学第二班毕业,校长达寿筹备办政治专科班,因经费紧张被搁置,也没有添招中学新生。1921年,在校的法律专科班,中学第二班,学生共92人,教职员共22人。1922年6月,法律专科班毕业。这是我国第一个成建制的少数民族大专班学生毕业,同时中学第三班毕业,接办第二班专门预科班。1923年6月,专门预科第二班毕业,改设政治经济专科,并添招师范、牧畜、农事等班,学生百余名,不再招生内地学生。后来由于经费不足,合班上课。1923 年冬,北洋政府因该校学生参加革命活动下令取消蒙藏学校的官费制,并增设初中部。1925年6月,专科第二班毕业,以后只有合并中学一班,勉强支撑。因为经费关系,未添招新生。1927年6月,中学四班毕业,专门预科由于经费缺乏没有办法开办,学校完全停顿了两年之久。1929年北伐成功,6月重新开办蒙藏专门学校,仍由吴恩和校长负责筹备,分班招生。7月1日筹备完成,举行开学典礼之后便正式上课,先开班补习。蒙藏委员会将国立专门字样取消,改为“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10月开学,成立师范班、中学班,均定为三年毕业,政治训练班一班,一年毕业,外附补习一班,共个四班。

1930年暑期中政治班毕业,添招中学一班,由于石虎胡同校门,街道狭窄污秽,改由堂子胡同出入。1931年暑假添招中学一班,并购置东隔壁松坡图书馆全部,校舍大为扩充。此年为“奖励蒙藏学生研究高深学术”,国民政府在国立中央、北平两所大学专设蒙藏班,蒙藏班相当于大学预科,两年毕业,毕业后升入大学本科“免入学试验”。1932年6月,师范班、中学三年级班同时于6月毕业,添招中学一年级班一班。1933年6月,初中三年级毕业,开始成立高中一年级一班,并添招初中一年级一班。当年11月1日教员与新教务主任水火不相容,教员同时辞职的有17人。1934年6月,初中三年级毕业,成立第二班高中,并添招初中一班。1935年6月,初中三年级毕业,成立第三班高中,并添招初中一班,自此以后,初中三个年级班,高中三个年级班能够衔接上,外附补习一班,一共七个班,规模已经较完备。1936年6月,高中三年级、初中三年级两班,同时毕业,仍旧续招高中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各一班。1937年6月,高中三年级即将毕业。7月,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蒙藏学校。

1940年,学校暂设中学科和补习科。中学科以升入各大学及专科学校为目的,课程遵照教育部规定的章程,并加授蒙藏语文,必要时还加授外国语文。1943年停办高中,专办初中及补习班。1944年暑假由于初中毕业者升学困难,开始恢复高一班,而停办补习班,并添招汉族自费生。1948年秋,重新开师范专科一班。1949年,该校由北平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暂行接管,任黄静涛为校长。所有学生暨另招者经重行调整,编为师资速成班、高三、高一、初中各年级各一班、补习班三班共九班。暑假,除师资班设法结束,高三、初三毕业外,下半年则只有高二、高一、初三、初二各一班,初一两班共六班。

1950年暑假,初三毕业后,学生为高三、高二、高一、初三、初一年级各一班,初二两班,共为七班。

史事表明,自成立后,北平蒙藏学校因经费和时局影响,曾经停办,总体而言,该校班级还是曾递增之势。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的成立, 蒙藏学校与中央民族学院部分班级合并,改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延续至今。

(二)北平蒙藏学校的课程设置

北平蒙藏学校一年分三学期,起初是春季开学,改成专门学校以后,一学年仍分三学期,但改成秋季开学,8月1日为学年之始,次年7月31日为学年之终。8月1日至12月31日是第一学期,1月1日至3月31日是第二学期,4月1日至7月31日是第三学期。

根据《北京市志稿》中有关北平蒙藏学校的记载,1929年该校暂时设两科:中学科和补习科。中学科的课程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外加蒙藏语和外语。补习科的课程是按照实际需要而定,但需上交到内政部核定。1931年蒙藏班的学生课程是由中央、北平蒙藏学校自己定,送教育部核准。

北平蒙藏学校《补习专科章程》中规定的文科补习课目有:汉文、法学通论、宪法、民法、刑法、商法、行政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中国地理历史、外国地理历史、统计学、外交史、外交政策、经济原论、经济政策、政治学、财政学、交通政策、簿记学。[5]1913年补习班第一学期开设课程有:汉语、蒙文、藏文、历史、地理、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法、交通政策、殖民政策共11门。[6]从课程设置看,重政治、法律、外事、政策等,主要是培养各级行政管理人才。

1914年,预备班开设的课程有:修身、汉文、蒙文、藏文、英文、算术、几何、代数、地理、历史、博物、物理、化学、政治经济、图画、乐歌、体操、手工等18门。[7]课程设置相当于初中水平的一般常识,为进一步深造打基础。

根据1918年公布的《蒙藏专门学校规程》[8],法政专科学科设法律科、政治科、经济科。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必须要上预科才能毕业。该章程对课程设置作了规定:预科开设法学通论、经济原论、心理学、伦理学、国文、蒙文(或)藏文、英文课;法律科开设宪法、行政法、罗马法、刑法、民法、商法、破产法、形式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蒙文(或)藏文、英文课。此外,必须在形势政策、法制史、比较法制史、财政学、法理学这五门中选一门以上学习;政治科开设宪法、行政法、政治学、国家学、国法学、政治史、政治地理、国际公法、外交史、刑法总论、民法概论、商法概论、货币银行论、财政学、统计学、社会学、蒙文(或)藏文、英文课。之后在农业政策、工业政策、商业政策、交通政策、殖民政策、政党史五门课中选一门以上学习;经济科开设宪法、行政法、经济史、货币论、银行论、财政学、财政史、农业政策、工业政策、商业政策、交通政策、殖民政策、统计学、保险学、薄记学、民法概论、商法、蒙文(或)藏文、英文课。在商业史、商业地理、国际公法、刑法总论、政治学、交易市场论、仓库及税官论诸课中选一门以上学习;中学科开设修身、国文、蒙文(或)藏文、英文(或)俄文、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画图、手工、乐歌、体操课。

1919年3月,法律预科班修业期满。4月7日,所有预科学生18名升入法律专科上课。教授科目有:宪法、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行政法、破产法、罗马法、蒙古文、外国语。选修科目有:法制史、法理史、比较法制史。[9]

1923年初中部的主要课程有国文、蒙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等,其重点是向学生灌输孔孟之道,和一般中学差别不大。

课程设置显示,当时北平蒙藏学校是按照把蒙藏学生培养成实用人才的目标进行培养的,教学内容集中在政治、法律和经济等领域。既传授实用的社会科学,还注重蒙藏文传授,这对于蒙藏地区的教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北平蒙藏学校的招生与学生待遇

鉴于内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当时学校教育仍很滞后,蒙藏学校招生困难诸多。首次开学校长达寿遇到了诸如经费不足、招生难和学生程度不齐等问题。综述之,北平蒙藏学校的招生和学生待遇如下:

(一)北平蒙藏学生的招生情况

1913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蒙藏学校章程》,该章程公布招生名额分配情况:“内外蒙古占50%;西藏占15%;青海及附近回族占10%;汉、满占25%。”[10]该章程表示学校在招生上不分民族,“唯因西北闭塞,而办此学,故重在多收蒙藏青海学生。”《国立北平蒙藏学校组织大纲》还称“每届招生,须按蒙藏区域酌定分配,以期平均发达,若每年招生蒙藏任何一方面学生过少时,得呈请蒙藏委员会设法派员招集,但均须由各该区域内之官署备文保送”。《组织大纲》规定了学生的入学资格:“蒙藏学生由高小毕业及具有同等学历者,得入中学科,其学历不足者,均归补习科分别补习。”进中等补习科的蒙藏学生必须都在15岁以上。补习科学生50人左右,中学科每班学生必须在20~50人之间。

1913年3月,将咸安宫学、唐古忒学、托忒学、蒙古学等四所官学合并组成蒙藏学校,四所官学学生37人归并为补习班。

虽然学校章程规定要按各地学额比例来招生,但西藏、新疆等地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很少有学生来学校。而内蒙各盟旗教育发展水平和对教育重视程度都有很大差别,“有的盟旗超额咨送,有的盟旗则一个也未咨送。章程原定分配比例已不适用。”各地学生来校时间也不一样,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预备班录取标准是“略同汉文汉语”,但有的学生一句汉语都不会说,所有学生在一个班听课比较困难。达寿校长录取学生相当宽松。“跟不上者只要愿意学习,仍准其跟班,准其肄业。”但“试验”很严格,按教育部规章办理,毕业考试要请蒙藏院和教育部派人员监考。据说这种招收补习学生办法是借鉴当时德国的模式,对文化基础差而又渴望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曾起到积极作用。[11]

尽管招生遇到种种困难,北平蒙藏学校的招生还是比较稳定。其中以高中班最为稳定。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有17人,而1937年的高中毕业生有21人。

该校的高中生的人数稳中有升,生源由内蒙古、青海和西康三个地区到后来逐步扩大到甘肃。从籍贯看,学生生源以内蒙古和青海地区居多。之所以蒙古族学生居主,可能同北平蒙藏学校的创始人贡桑诺尔布重视蒙古族教育和与北平蒙藏学校的特殊渊源有关,加之蒙古族王公对北平蒙藏学校也非常重视。“1918年4月14日,中学科第一班毕业典礼暨法律预科开学典礼合并举行,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副总裁荣勋和一些在京的蒙古王公都来到毓公府,实为隆重。”[12]

1935年后,北平蒙藏学校已初具规模,根据1946年所制的有关国立各边校中学及补习班级学生数(附表三)的统计表(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制),当时北平蒙藏学校校长是陈克孚,教职员有69人,共有8个班,337名学生,详情如下:

1919年北平蒙藏学校有学生100多人,而到1947年增加到了300多人。这说明,蒙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在社会上的声望在不断提高和扩大。

(二)北平蒙藏学校的学生待遇

1913年,四所旧有官学学生37人归并为补习班,按规定所有学生不交学费,但“膳宿自备”。1914年春季开学,设预备班一班,学生50人,附内地学生数名,外附的内地学生须交纳学膳费,这是蒙藏地区学生同内地学生待遇的区别。1918年,《蒙藏专门学校规程》规定蒙、藏、青海学生概不收学费,其膳宿费也由公家承担。内地的考生不交学费,但膳宿要自己筹备。[14] 《北平蒙藏学校组织大纲》中也规定 “学生膳食,书籍等费,均由校内供给”。这些政策保障了蒙藏地区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对减轻该校蒙藏地区学生的负担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93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颁布了《蒙藏委员会保送蒙藏学生办法》,规定了保送的蒙藏学生,在公立学校免全部学费,在私立学校应酌量减免。而且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蒙藏学生,还会由蒙藏委员会暨教育部择优介绍各机关或分发蒙藏各地方服务。[15]

1931年,国民政府为了奖励蒙藏学生“研究高深学术”,在国立中央、北平两大大学专设蒙藏班,颁布的入学办法[16]中规定蒙藏班的学生均免学费。蒙藏班的办学经费由这两所大学开预算,呈交教育部转到财政部拨款。

1939年6月30日,教育部、蒙藏委员会通过“待遇蒙藏学生章程”。[17]该章程对来自青海、宁夏、甘肃、内外蒙古和西藏地区的学生制定了相当宽松的待遇和政策。规定蒙藏委员会对各机关学校保送的中等学校学生,要核明转送相应的学校,各校应尽量收容。够入学资格的学生编入相应的班级,其他基础薄弱的一律收为旁听生,“惟以能直接听讲者为限”。蒙藏委员会规定各机关学校保送的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核明后要转送教育部。

章程还规定了专科学生的招收办法。首先,专科以上学校招生时,对于蒙藏学生要从宽收录或另举行入学考试;其次,入学考试不及格但能作为旁听生的学生要收作旁听生;第三,入学考试及格且不能随班旁听的学生,由教育部指定学校进行补习。各校收录的蒙藏旁听生学年考试及格改为本班正式生,不及格仍是旁听生,旁听满一年后给予旁听生证明书。各校录取的蒙藏学生正式生和旁听生都要由各校分别送报或转报教育部,由蒙藏委员会备案。各校在每学期期终后一个月内,要将蒙藏学生本学期成绩,毕业成绩报告蒙藏委员会和教育部,以便分别奖励补助或保送相应的学校升学。经蒙藏委员会核送或教育部分发的蒙藏学生,在公立学校免全部学费,在私立学校酌量减免。

此外,该章程还规定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蒙藏学生,将由蒙藏委员会暨教育部择优介绍各机关或分发蒙藏各地方服务。这解决了大学毕业蒙藏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关教育政策,对蒙藏学生的保送、入学、毕业等都做了特殊、全面的详细规定,这不仅反映出政治当局对民族地区,尤其蒙藏地区教育的重视,还对提高蒙藏地区的教育水平、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起到积极了作用。

四、蒙藏学校的师资情况

《北平蒙藏学校组织大纲》规定了职员名额和薪水情况:“校长一人,教务主任一人,训育主任一人,训育二人,事务员三人,书记若干人”。“校长月薪二百元,教务主任一百六十元,其余职员均按实际情形由校长酌量支配。”校长由北平蒙藏学校的隶属机关直接任命。据统计,北平蒙藏学校在36年的发展历史中,有22位校长,其中汉族有11人,蒙古族9人,满族和回族各1人,校长负责任命各教职员工。其中任期最长的是达寿,在职九年,其余各界更替较频繁。

北平蒙藏学校的师资都是从各地聘请的有声望的知识分子。首任校长达寿所聘请的教员都是学有专长,如1914年预备班的英文教员谢恩龙毕业于美国大学,蒙文教员金永昌毕业于日本振武学堂,政治经济学教员张书云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乐歌教员杨书升则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这样的教师队伍,在当时北京的学校里,算得上是一流的。[18]如表3。

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到1937年北平蒙藏学校有教职工共57人。1949年有教职工69人。[19]

师资队伍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北平蒙藏学校聘请这些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知识水平一流的教师,保证了北平蒙藏学校的办学质量。北平蒙藏学校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属于不同民族,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这些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既包括非蒙藏民族的价值观,也包括国外思想,这样的教学与蒙藏地区的传统教育截然不同。国民政府还规定指令教育部从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蒙藏学生中择优介绍到各机关或蒙藏各地工作。这些受过新式教育的蒙藏学生回到家乡后,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无疑有利于蒙藏社会的发展。

从1913~1949年,虽只有36年,中间还停办两年,但北平蒙藏学校在推进边疆教育的发展、培养边疆少数民族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1951年,北平蒙藏学校改名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揭开了民族教育新篇章。

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原因,相对于中原地区,我国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甚至停滞状态。这种局势形成的核心原因是教育问题。如何制定符合边疆实际情况的教育政策,推动和发展边疆教育,加速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改善边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是仁人志士一直关注和争论的问题。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北平蒙藏学校远未达到学校成立之初所设立的目标,就已有材料看,34年间没有一名西藏籍学生和教员,但学校的创办开启了一个发展边疆教育的新模式,在某种程度来说,该模式不仅在过去发挥了其应有之效,对今天民族教育的发展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北平蒙藏专门学校自成立后几易其名,为便于表述,本文皆称北平蒙藏学校。

参考文献:

[1]徐中林,王希隆.试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文化教育政策[J].中国西藏,2004,(2).

[2]张艳华.论贡桑诺尔布教育活动的特点[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

[3][5]张羽新.蒙藏事务局及其对藏政的管理 下[J].中国藏学,2003,(3).

[4][16][17]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合编.民国治藏行政法规[Z].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116~117.114.112~113.

[6][7][9][11][12][18]田琳,于·布仁巴雅尔主编.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史述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3~14.17~18.12.17.14.

[8][14]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651~652.650~651.

[10]朱解琳编著.藏族近代教育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77.

[13]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 续编(第二十册)[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173.

[15]张双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以蒙藏问题为中心[J].中国藏学,2003 ,(4).

[19]蒋致远.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第三次第十一编)[Z].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924.

[责任编辑 张 科]

[责任校对 张 科]

相关热词搜索: 北平 民国时期 建立 影响 学校